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上传人:n****天 文档编号:195916960 上传时间:2021-09-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端午日苏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一、课前准备1.了解作者(展示课件湘西风情和沈从文简介)2.端午节介绍学生课前搜集,课上交流。也称“端五节”,民间传统节日,节日期间,吃粽子,赛龙舟等。二、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思考:课文介绍了湘西地区端午日的哪些风俗民情?(穿新衣、画王字、吃鱼、吃肉、赛龙舟,追鸭子等。)三、分析课文1.整体感知学生思考讨论:(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明确:端午日一天的时间顺序。(2)写了哪几件事情?什么经过?明确:争看划船-竞追鸭子-结束赛事2.分析第一部分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1)给文章分层,并概括层意第一层:(端午日.看热闹) 写人们在

2、河边观看赛龙舟。第二层:(划船的事.种种情形)写赛前准备、赛手配置以及赛事盛况。第三层:(凡是到最后) 领赏庆贺。(2)第一层中三个“莫不”的作用。莫不,即没有一个不的意思,是双重否定。强调端午日人人参与,无一缺漏,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为下文赛龙舟的热闹场面设置悬念。(3)文章是如何渲染当天热闹的气氛的?写全茶峒人到河边观看划船,三个“莫不”,侧面烘托出当时热闹的气氛。(4)文章使用了哪些手法描写赛龙舟的盛况?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带头的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动作描写“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虚实结合:实写鼓手船手的协作,虚写即采用联想想象(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

3、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四、布置作业课后练习题四端午日练习题(附答案)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蘸酒()泅水()茶峒()洞穴() 老鹳河() 划jing()缠gu() n()喊2.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_、手脚_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A.强壮 粗大 B.结实 伶俐C.健康 伶俐 D.结实 粗大(2)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_嘭嘭铛铛把锣鼓很_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A.立即 纯粹 B.即刻 单纯C.即刻 单调 D.顿时 纯粹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端午

4、节对于承载了人们太多的情感与幽思,由此成为一个永不间断的文化话题。B.老百姓在端午节举行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活动,都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C.端午节的习俗很多,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的无限生活的向往。D.春节,春天的节日。春天来临,万象更新,人们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4.说说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作用。(1)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2)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

5、光荣。(3)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5.赛龙舟的船只是怎样的?平时搁置的方式是怎样的?作者为何介绍这些内容?6.龙舟赛的奖励并不丰厚,也并非人人都有奖励,为什么大家还如此热情地积极参加?7.下面是关于端午节的诗句,请你进行连线配对。8.(宁德中考改编)下图是学习小组收集的一副端午节的徽标,请你说出徽标的主体图案内容和寓意。02拓展阅读把端午系在云上邢绍忠想起我的弟弟,特别是在这春光已去、夏日刚来的布满苍绿的时候,我便回忆起从前那个珍贵的端午节。那一年,母亲确实老了,她突然很想各奔东西的儿女们。大姐、三姐和小妹虽然嫁出去了,好在都离不远,随叫即到。唯有漂泊在上海的二姐,很

6、多年没见面了,迫于经济拮据,只能用家书传递亲情。端午节临近,母亲常常叨唠二女儿的好。那晶莹的泪迹,埋藏在她微笑的眼睛里。我们听了也未在意,只有弟弟记在心里。周日聚到一起,他提议大家凑齐二姐的路费,让她赶在节前回家团圆。尽管当时生活都不太富裕,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凑齐一位亲人来往的路费还绰绰有余。难忘呵!从我记事起,我们兄弟姐妹一个不缺地围聚在父母身边过节还是第一次。端午那天,足足的太阳光走进母亲的院落,尽管天空那么碧洗如蓝,活动起来使人冒汗,不过确实有一点飕飕的凉风充斥在里面。我们全家大小足有二十几口人,吵吵嚷嚷声撑破了小屋子,喧闹的节日气氛四处流溢。看着身边团聚飞回来的燕子们,父母乐得挤弯了

7、笑纹,眼睛却堆满了泪花。大家分头忙活这顿团圆饭,弟弟忙得最欢。天还没亮就带着孩子们采艾蒿去了。在植物大家庭中,艾蒿很特别,浅绿中,泛白、泛灰,朴素素的,苦香的味道中渗有一股中草药味,浓烈得很是认真。平时少有人想起她,但端午节突然被注意,她把节日装点得很结实很温暖。驱蚊避虫,是她的本事;低调缄默,是她的品格;坚守自己,保持个性,的确了不起。端午少了她还真不行。一扎扎带着清晨露珠儿的艾草,系上几只颜色不同且艳丽的纸葫芦,插在房檐上,在晨风中仿佛绿丛中的彩蝶,生活也五彩缤纷。有艾草的日子,有弟弟的端午,虽苦犹甜。孩子们是端午节的精灵。因为有香甜的粽子吃,孩子们的喊声比平时激烈,笑声比平时清脆,连当帮

8、手也不滞滞扭扭的。一声令下,像个活兔子一样快。他们的手腕、脚腕,缠上五色线,胸前缀上香包和小扫帚捆一起的饰物,一蹦一跳还散发阵阵香味。或许孩子们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到底隐藏着什么寓意,但是他们的形象化观念都认为:戴上它们就意味着过端午了。这些,都是母亲几天前准备的。不要小看十几个孩子们的饰物,其中的精细劲儿,没有些许的耐心和十足的爱是完成不了的。平时看她老人家用药撑着的病体,这会儿却格外精神。这时的弟弟,却躲在厨房独自干别人都不愿意干的零碎活儿,好像热闹地儿根本不属于他。但是,听到突然爆发的笑声,他脸上的幸福,却仿佛雨后荷塘中浑圆的水,溢得要淌出来了。我真的没想到,亲情团聚,是那么的幸福悦然,我的

9、喉咙里,仿佛颤动着感谢的歌声。那天是我最快乐的一天,然而却成了我一生中最珍贵的团圆纪念日。因为就在那个端午节过后不久,弟弟去了;在一次煤烟中毒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现在的时令,市面上已经有粽叶的影子,田野也长出了艾蒿,端午又快到了。然而,我生命中的那个欢乐、完整的端午,却系在云上飘走了。9.采用了哪种写作顺序?采用这种顺序有什么好处?10.“我们全家大小足有二十几口人,吵吵嚷嚷声撑破了小屋子”一句中“撑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11.文中画线处对艾蒿展开描述,有什么用意?1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十一 端午日1.zhn qi dng xu gun 桨 裹 呐 2

10、.(1)结实 伶俐 (2)即刻 单纯 3.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人们”置于“承载了”之前,并在二者之间加上“来说”;B项句子不完整,应在句末添加“有关”;C项转折不当,应删去句中的“但”,且语序不当,应为“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4.(1)第一个“莫不”指代“当地妇女、小孩子”,第二个“莫不”指代“在城里住家的”,第三个“莫不”指代“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三个“莫不”从参与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的角度渲染“全茶峒人”欢度端午的盛况。 (2)“不拘”“都”表明赛手们以合作努力为光荣,体现龙舟赛手团结奋进的精神。 (3)“直到”“方能”突出竞赛时间之长,从时间角度渲

11、染人们欢度端午的热烈气氛。 5.这些船只形体狭长,两头翘起,绘红线红色是能激发人兴奋情绪的颜色,搁置在干燥的洞中。介绍这些内容与前面准备工作的情况都在暗示竞争的激烈。 6.人们热情地参加比赛,并非为最后的奖励,为的只是欢乐和热闹。这也体现了湘西人民的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奋力拼搏精神,表现出了人与人的真诚。 7.D C A B 8.端午徽标主题图案利用粽子、龙舟这两个标志性符号,构成一个山川连绵、龙舟竞渡的画面,舟中嵌入“端午”二字,加强标识的整体感。寓意生活满载希望,蒸蒸日上。 9.倒叙;避免直接叙述的单调性,使文章产生悬念,引人入胜。 10.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全家人团聚时喧闹的节日

12、气氛,充满浓浓的亲情。 11.既交代了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及其蕴含的美好寓意,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12.表达了作者对那个欢乐、完整的端午节和中毒身亡的弟弟深深的怀念之情。端午日家庭作业试题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在括号内再抄写一遍词语。zhn 酒( ) 茶峒 ( ) 老鹳_( ) lng 俐( )擂 _ _鼓( ) 划jing ( ) 泅 水( ) 干_ zo( )缠gu _( ) n _喊( ) 戍 军( ) 嘭嘭dngdng ( )二、填空。1.端午日作者_,_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散文集 。2.虽然端午日不是专门写民俗的文章,但我们从中也可了解到当

13、地端午节的民俗。当地的端午节的民俗例如有以下几个:_、_、_、_、_。三、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船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端午日”这个题目,按 顺序来安排材料。四、阅读端午的鸭蛋,回答问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 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

14、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辟邪么?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 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

15、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 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 处鸭蛋有偶 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