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

上传人:哈**** 文档编号:194876013 上传时间:2021-09-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奕教学设计[共10页](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弈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简析文言文作为一种成熟的书面语言,记载传承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精华。从传承文化、交流发展方面来说文言文和我们现代的语言同样重要,我们今后还会更多更广泛地接触它、了解它。所以,我们今天学习它、发扬继承其中优秀的思想文化很有必要。学弈这篇文言文讲的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关于学习的故事。虽然时代久远,但故事内容通俗易懂,比较适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们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比较详细准确地了解其中蕴含的学习做事的道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了解古代灿烂的思想文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二、 学情分析文言文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前面通过对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这两篇文言

2、文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现在再次学习应该说是一件自然而切轻松的事情。学生已经从语言形式、特点等方面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所以学起来比较容易。问题的关键在于,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好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异同,这一点是最要紧的、也是最难的,因为学生对文言文接触少,还不能熟练准确地把一篇文言文转换成现代文而又保持意思完整不变。三、 教学策略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一、文言文是一种精炼的语言文字,它多由单音节词构成词句表达一定意思,要把握好每个字(词)的意思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二、文言文还有省略句子成分的现象,一定要注意补充,否则连一句话也讲不通;三、

3、要帮助学生疏通难理解的句子,使学生对句意的理解达到准确、明白。做好了以上这几点,就可以使一篇陌生的文言文变得通俗易懂,教学很容取得成功。四、教学目标1、学会“弈、弗、曰、矣”等生字;正确读写“弈秋、教诲、俱学、弗若”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会背诵、会默写课文。3、能根据注释理疏通句子、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五、教学重点 1、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兴趣。六、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明白学习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七、课前准备1、了解孟子及及其思想

4、观点。2、知道课文的出处。教学过程一、背诵复习、导入新课 1、齐声背诵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 2、指名说文言文的特点。(语句精炼、含义丰富;节奏感强、朗朗上口) 3、复习学法读熟课文,把握节奏。根据注释,理解大意。讨论重点,深刻领悟。联系实际,总结延伸。4、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要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学习一片新的文言文学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哪位同学知道了课文的作者及出处?(结合课文注释学习即可)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 教育家。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 政治学说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

5、等。全书分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本文选自孟子告子。2、谈话过渡: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学弈这篇课文,看看通过它我们有哪些新的收获与发现。三、解题质疑1、指名说“弈”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为动词,专指“下棋”。)2、哪位同学知道当时的人下的是什么“棋”?(教师补充:“弈”在古代专指“下围棋”。今天的“弈”包含各种棋。)3、题目“学弈”两字连在一起怎么讲?(预设:学下围棋;学习围棋之道;学习下围棋的本领) 4、通过课文的我们题目了解了许多,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梳理问题:谁学习下围棋?他们的老师是谁?他们是怎样学习的? 两人学习的结果如何?5、小结过渡相信有些问题同学们在学习过

6、程中自己就能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方法、仔细研究,也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四、熟读课文,理解大意1、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下面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的范读,把课文的节奏画出来。(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将至,思/ 援弓缴zhu/而射之。虽/与之/俱学,/若之弗(f)。为是/其智/弗若与y?曰:非/然也。)2、同桌互读,指出读错的字并改正。3、指名读,读正确,读出停顿和节奏。(其他同学听后评价、纠错。注意“鸿鹄(hng h)、缴zhu、弗(f)、与y”这些词语的的读音。)4、全班齐读,读出古

7、文的节奏和韵味。5、小结过渡同学们做得非常好,已经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顺流利、有节奏地读出古文的韵味。下我们该理解古文的意思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充满自信的回答。)五、理解词句,把握内容1、请同学们通过课文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再连起来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方法:先自学,记下不懂的问题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点帮助、引导学生。)2、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代表交流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了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有人让他教两个年轻人下围棋。 由于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不同,学习效学习截然不同,这并不是智力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过渡:同学们理解

8、得非常好。接下来我们看看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现在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研究解决。六、抓重点词句,解疑释难1、归纳梳理问题。2、理解重点语句: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这句话用现在的意思怎么说?(弈秋是全国最会下围棋的人。)“通国”指哪一个国家?(指当时弈秋生活的的鲁国。)“善”很关键,如何准确理解?(善:善于,擅长。)由这句话你可以想到了什么?(“弈秋”是当时的第一围棋高手;“弈秋”的名声很大;“弈秋”是专业围棋高手;“弈秋”的棋艺高超,闻名列国。)“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使弈秋诲二人弈”这句通俗一点怎么讲?(有人让弈秋教两个年轻人下围棋。)通过这个句子你又可以想到什么

9、?(由于弈秋棋艺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这个年轻人喜欢围棋;他学得很专心;也很听老师的话;他是诚心诚意来学习的。)请用恰当成语概括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等)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将至”怎么理解(将:将要;至:到,到达。)从 “虽”“一心”这两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另一个年轻人上课的时候一门心思想着射天鹅的事;他心里想的和围棋一点关系都没有;他的心思根本就没有用在听课上。)请你也用恰当成语概括这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三心二意、心不在焉、心猿意马”等词。)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样的写法?(对比) 你能想

10、到他们学习的结果吗?(“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句话告诉我们差距出现了。我们来探究一下原因:作者告诉我们,两个年轻人跟随名师“弈秋”学习围棋,结果一好一差,为什么?(“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作者只告诉我们这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同学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学习态度起关键作用。认真仔细、诚心诚意、虚心好学就能取得好成绩;马马虎虎、态度不真诚、提不起兴趣,哪怕有“弈秋”这样的名师教,他也学不会。)启发谈话: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启发?(端正学习态度,学会专心听讲,虚心好学,尊重老师,听从老师的的教诲。)再读全文,领悟道理请同学们再次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11、。七、回顾总结我那个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发现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我们抓住文言文的特点,把其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就会觉得文言文其实写得很通顺、很详细、意思也很连贯连冠。在理解的时候我们要抓住时代背景,多掌握一些和课文紧密相关的知识,这样就容易和那个时代的事情、思想沟通,理解起来也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再把当时的语言熟练的、准确地转换成现在的语言,理解一篇文言文的内容和思想内涵就不成问题了。希望大家多积累一些成功的经验,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多读一些文言文,你会觉得这样的阅读非常有趣。八、课后作业1、用准确、详细、生动的语言把学弈这篇课文写编成一个小故事,然后讲给家人听。2、背会课文、默写课文,写

12、完对照检查、改错。九、板书设计 学 弈 一人:专心致志 学业有成 非智力因素 一人:三心二意 一无所获 态度决定成败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学习,老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容易,不但理解了课文的内容,而且熟练到可以背诵的程度。我认为“读”在其中起了很关键的作用,把读的内容安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穿插进行,效果比集中背诵好得多,能够较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使他们感到背诵是一件烦人的事;根据学情适时点拨,先让学生通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再找准难点,和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提醒学生,引导帮助学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的畏难心里,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语言转换工作,我把文中的有些词句转换成通俗易懂的现代语言,这样学生容易理解,学起来比较轻松,自然就对整堂课充满兴趣。不足之处,补充内容老师解决地较多,应该合理设计一些预习业让学生提前完成,这样既可以避免枯燥的说教,又可以锻炼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整理消化资料的能力,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