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

上传人:茅** 文档编号:194469864 上传时间:2021-08-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69.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河中石兽》教学教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 25 5 河中石兽河中石兽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2 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 24 课课前预习卡。 第第 1 1 课时课时 1.了解本课相关常识,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一、一、导入新课导入新课 1.诵诗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齐读一首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师:这首诗中,诗人一方面强调了做学问要坚持不懈, “少壮工夫老始成” ;另一方面, 特别强

2、调了做学问不能只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还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只有 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本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文学家纪昀的笔记 小说河中石兽 ,相信同学们学完之后,对此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板书文题) 2.了解常识。 师: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1)作者简介。 (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 (2)作品简介。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作的短篇志怪小说集。全书主要记述狐鬼怪谈、奇闻 逸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也折射出封建社会 晚期的腐朽和黑暗。 阅微草堂笔记在清代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能够与

3、聊斋志 异相媲美的作品,人们把这两部作品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诵读古诗,打开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思考,自然导入课文,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质疑问难,领悟事理做铺垫。 二、二、朗读朗读课文,课文,疏通大意疏通大意 1.读准字音。 (1)批注字音。 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将生字拼音批注在课文中。 (2)自由朗读。 师:请同学们自由放声朗读,读准字音,自己读给自己听。 (3)轮流朗读。 师: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三人分段轮读课文,一人听读点评。 2.读准节奏。 (1)标注节奏。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在课文中标注朗读节奏。 沧州南/一

4、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 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 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 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

5、,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 /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练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要求读得声音响亮,字正腔圆。 (3)学生齐读课文。 3.疏通文意。 (1) 生理解课下注释,师指导方法。 古文多是单音节词,可利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如: “物 理”指事物的道理、规律。 成语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的特点。古文中的一些字的含义在成语里还有留存,可 以借助成语来推敲古文中相对应字的含义。如: “一老河兵闻之”与成语“闻所未闻” “闻 鸡起舞”中的“闻”都是“听到”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借助课下注释和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试着用这两

6、种 方法自己疏通大意,记录疑难。 (生自主理解,勾画出疑难词、句。生小组合作探究不能解决的疑难词、句,再师生 共同解答) 预设预设 疑难词: 二石兽 并沉焉(并:一起) 阅 十余岁(阅:经过,经历) 曳 铁钯(曳:拖) 尔辈不能究 物理(究:研究、探求) 是 非木杮(是:代词,这) 湮 于沙上(湮:埋没) 盖 石性坚重(盖:因为,原因是) 但 知其一(但:仅,只) 疑难句: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后没能 找到,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

7、道理。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 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2)学生翻译课文。 (生解决了疑难词、句后自主疏通文意,然后分三个小组依次翻译课文,师点评) 提示:全文译文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句段精析”栏目 4.读出感情。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课文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节奏以及文章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试 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教师指导朗读。 师: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需要注意相应的语气、语调,本文的语言很有特点,在

8、朗 读的时候要注意以下问题: 文言文中虚词能传情达意,读的时候要注意不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所表达的情感。 如本文最后一句中的“矣”表示感叹, “欤”表示疑问、感叹、反诘等语气。 要抓住文言文中的句式特点,不同的句式有着不同的语气、语调。如反问句的感情 更强烈。 注意人物角色的不同,不同的人物说话时的神态等不同,其语气、语调也不相同。 如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笑” ,但两者的“笑”却不同。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 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 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 (2)学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生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9、,小组内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语气、语调、感情等问题) (3)班级共同朗读展示。 (全班一起朗读,可按照男生、女生或小组等分配角色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点评)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文言文的学习从熟读精思开始,此环节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大意,在读中体会语气、神 态。循序渐进地读,有情有趣地读,朗读是抓手,也是训练点。 三、三、背诵课文,积累词句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1.吟诵课文。 师:现在,我们来有情有趣地朗读课文!请同学们按照人物的出场顺序,用不同的语 调逐段吟咏课文,直到全文熟读成诵。 2.整理词句。 师:本文中还有一些值得我们注意的文言词汇需要整理并积累,请同学们课下多花点 时间消化吸收。 古

10、今异义: 阅 十余岁(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 求 二石兽于水中(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 ) 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 是 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 但 知其一(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 一词多义: 岂能为 暴涨携之去(介词,被) 为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 坎穴(动词,成为) 众服为 确论(动词,认为) 其反激之 力(结构助词,的) 之 闻之 笑曰(代词,这件事) 词类活用: 棹 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 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

11、(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当于上流求之” ) 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后面省略宾语“之” )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本环节注重积累,引导学生在读准、读顺、读懂、读出感情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 通过整理词汇,准确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增加文言词汇的积累量。 第第 2 2 课时课时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一、一、概述故事,理清情节概述故事,理清情节 师: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 容。首先,请一位同学试着背诵课文,其余的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试着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故 事。 1.概述

12、故事。 师:请同学们试着用一句话概述这个故事。 (生自由交流回答) 预设预设 河中石兽讲的是人们寻找十多年前沉入河中的石兽的故事。 2.理清情节。 师: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生自主划分层次,交流、讨论后,师归纳明确) 第一部分(第 1 段) :写石兽落水十余年后,寺僧们在原地和下游打捞却一无所获。 第二部分(第 2 段) :写讲学家的分析。他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应在原 地沙下寻找。 第三部分(第 3 段) :写老河兵的分析。他认为应当在上游寻找,人们按照他的话果 然找到了石兽。 二二、理解内容,评说人物理解内容,评说人物 师:在这个寻找石兽的故事中,出现了几

13、个不同的人物,他们提出的寻找石兽的方法 也全然不同,请同学们深入文本分析一下,看看他们的方法孰对孰错?为什么? 1.理解内容。 (1)填写表格。 师:对于寻找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请同学们根据 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寻找方法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寺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寺僧 下游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 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上流 石性坚重, 沙性松浮, 水不能冲石, 其反激之力,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 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 果得于数里外 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

14、石又再 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2)多媒体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动态场景。 (3)合作探究。 师: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一下。 (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全班展示明确)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和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评说人物。 师: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四 人一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明确) 预设预设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一会儿原地打捞,一会儿又去下流 打捞,代表

15、的是不经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 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得出符合实际的 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带学生再一次走进文本,概述事件,理清思路。初步感知课文 叙述精到明快、寓理于事的写作特点。 三三、理解观点,拓展延伸理解观点,拓展延伸 (1)引导表达。 师: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 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生讨论交流,师点拨明确) 预预设设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判断的错误。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

16、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畅谈启示。 师: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预设预设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都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 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 而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2.拓展延伸。 师: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我们对课文所述故事也会产生疑问。阅读下面这则资 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 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 唐玄宗下令把竹索浮桥改建成铁索浮桥,并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 36.5 吨) 、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后因黄河改道, 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1989 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 在原址。 (生分组讨论,发散思维,推荐代表全班交流,师归纳明确) 预设预设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人的经验,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 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注意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考虑不同事物的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