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943586 上传时间:2021-08-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论声乐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 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只是高等教育的目标要求,也是大学声乐教学中必要的课程。声乐教学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艺术学科,人文性是声乐学科的基本属性。 一 、人文素养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人文素养及内涵 人文素养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强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是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取向的概括。大学生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拥有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大学声乐教育正是对学生的价值观培养的良好途径。 2、人文素养与声乐教学的关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

2、言,比其他学科更善于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使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具有感情色彩,易被理解和接受,起到其他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所起不到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声乐教学是相辅相成的,要培养高素质的声乐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声乐教学手段和良好的教学设备,还需要营造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声乐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探索声乐的魅力,更好地完成声乐的表演、创作任务。 3、声乐教学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提高声乐教学,培养优秀音乐人才是大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一环,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从一开始就渗透在声乐教学中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 (1)有助于形成独到的音乐风格。音乐风格既属于

3、音乐素质范畴,又属于文化素质的范畴,是一个不能规定单一具体的标准而又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的。音乐风格又决定了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情感内容,展示着人类歌唱历史的每一个不同时期的辉煌。 (2)有助于强化音乐素质的培养。要提高演唱者的艺术品位,需要有相对高的音乐审美眼光,这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声乐不只是所谓声带靠前还是靠后这样简单的问题,也不是以声音的高度和强度来评判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品位决定音乐素质。 (3)有助于对音乐理论的理解和升华。 声乐艺术经历了漫长历史长河的沉淀和积累,在其发展历史过程中,凝聚了许许多多的声乐家和声乐教育家的智慧学识,而逐步总结形成了一套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的歌唱方

4、法和训练手段,还涉及到语音学、诗歌、心理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以及音乐相关的科学知识,如律学、曲式学等音乐理论知识。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亟待加强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小受到来自父母家庭的宠爱,一些学生的社会价值观偏失,这些在声乐学习中也有些具体的体现: 1、缺乏对声乐的客观认识 声乐在我国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也是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而许多学生却不以为然,认为民族声乐不如流行音乐有前途,而一味追求快感式的“泡沫”歌曲。他们对艺术的感触较浅,不能真正理解声乐的重要艺术性。 2、声乐教学模式亟待完善 我国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教学模式,缺乏系统的、

5、综合的声乐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仅凭教师自己在教学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掌握的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示范性教学是不够的。高校声乐教学要想走出一条健康发展的新路,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大学声乐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强化高校声乐教学人文素养形成的目标体系,设置合理的声乐课程 我国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在教学大纲、教学法、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声乐学科自身的系统性研究不够深透,学科体系不健全,所以高校音乐教学应科学定位,提出高校声乐教育的目标体系,有效地指导高师声乐教学深层改革,采用合理的教学法及配套的教学机制,这是实现高校声乐专业教育目标的基础。声乐课作为

6、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涉及其它许多学科的内容。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声乐教学应打破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体系。语言训练课应包括歌唱正音和台词朗诵两部分,可通过歌唱语言发声训练、朗诵文学作品及舞白、对白歌词等,提高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扩展学生的人文知识结构,提高其综合素养;声乐技巧课应建立在广博的声乐理论基础之上,使学生奠定系统扎实的声乐理论基础,指导学生认识并遵循声乐艺术的科学规律;声乐实践活动、表演实践课,要把声乐技巧课演唱的曲目与语言课朗诵内容相结合,针对学生的气质、表情、形体进行训练,提高学生创编节目的能力、舞台适应与表演能力、歌唱心理素质等。 (二)转变观念,创

7、新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转变观念,创新形式。声乐教学要不断转变观念,创新形式,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声乐课堂不但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声方法及歌曲的演唱技巧,还要教会学生基本乐理,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并通过对声乐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2、改变陈旧的传统训练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而恰当地运用探索、研究、发现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行寻找答案,自己探索最佳的艺术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能使教学多样化,可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把知识延伸、拓宽。在第二课堂通过让学生自行设计演唱形式,在参与互动的生动教学模式下

8、,增强实践机会,发挥创造潜能,丰富声乐课的教学内容,拓展声乐教学的外延空间,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和演唱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三)加强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挖掘音乐作品的深刻文化意蕴,应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加强学科综合,创新教学方法,跨出单一学科的特定范围,站在多学科的视点上进行教学。 1、加强音乐学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综合。声乐与曲式课程内容的综合,从旋律的角度,领会节奏排列、旋律起伏、曲式结构、风格特征;声乐与音乐审美学课程内容的综合,从演唱的角度,辨别声音的纯净、优美、圆润、字正、语气、语势;声乐与和声课程内容的综合,从伴奏的角度,发现其和声层次、强弱对比、气氛烘托。 2、加强声乐

9、艺术与姊妹艺术间的综合。声乐与美术、舞蹈、戏剧、文学、曲艺、影视等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综合。声乐教学内容要向其他艺术门类拓展延伸,以此强化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感受、体验与认识。 3、加强声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 包括哲学、美学、历史、地理等。例如教唱二泉映月时可以讲述瞎子阿炳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命运与人生,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的思想内涵。 (四)挖掘作品文化意蕴,加强人文素养的形成 在声乐教学中深入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在学习音乐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加强对音乐及相关文化的理解,加强学生人文素养。 1、研究作品创作背景,拓展文化知识。了解一部音乐作品的寓意和内涵,不能局限于作品

10、本身,还应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认真研究,因为创作背景包含许多相关信息和社会知识、人文知识,包括作者自身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政治格局、社会的审美情趣,也包含作者的个人心境、创作意图等。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把每首歌曲的创作背景都讲解透彻,比空泛地强调“歌唱要有情感”更为奏效。 2、探究作品意境表达,理解文化内涵。声乐作品是音乐与文学完美结合的表现形式,许多歌词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能充分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和语言美。在教学中探究每一首声乐作品的丰富内涵,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使学生拓展知识、开阔视野。 3、感悟作品音乐形象,树立文化意识。音乐是一种特

11、殊语言,要用心去感悟,领略其文化意蕴。江苏民歌茉莉花婉转悠扬的曲调,折射出水乡的温润、语言的柔和温馨。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只有把歌曲的文化内涵讲得深透,学生在演唱过程中才能把歌曲的意蕴演绎出来。 4、涉猎多元文化风格作品,扩大文化视野。 经典作品是声乐学习的必修课题。中外优秀音乐作品都是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而来的。我们应引导学生从这些歌曲的旋律中,探寻文化生命的源头,感受文化生命的延续,从而了解和掌握各民族的多元文化,形成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对多元文化的尊重。 (五)丰富情感内涵,培养人文素养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托尔斯泰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情感并感染大众,而优美的音乐主要是通过优美的旋律来感人的”。优美的旋律通过歌词的直接引导,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目的,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 声乐艺术是富有人文情怀的综合性艺术。如果不具备基本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就很难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去进行创造性的音乐活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完善其知识结构,在学好专业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有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吴惠敏: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系副教授第 7 页 共 7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