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

上传人:庄** 文档编号:193655241 上传时间:2021-08-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多媒体语境下的影评生存 通过高品质的影评实受调查者中有107人观影后会查阅影评,而选择网络、豆瓣、时光网、BBS等新媒体作为平台的有98人,比例高达91.6%,同时专业影评的受众则屈指可数。相对纸质媒体,新媒体上的专业影评也具有一定的优势。选择网络、豆瓣、时光网、BBS等新媒体作为平台查阅影评的原因中,方便查找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占56.2%,只要鼠标轻点,查阅的目的即可实现。话语共鸣是28.6%,更新迅速占28.6%。4.新媒体对于专业影评的作用是什么至于专业影评,74%的受调查者认为新媒体为专业影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专业影评可以利用网络等平台发布影评,扩大影响力。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受调

2、查者对于这个问题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新媒体为大众影评提供了话语狂欢的平台,蒸蒸日上的大众影评对于专业影评的生存空间形成一定的挤压。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新媒体的作用不像其他问题存着明显的专业分异,由图表6可见,受众对于新媒体的作用态度比较积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则是未来专业影评的出路之一。 大众影评的繁荣 通过豆瓣、时光网、BBS等网络平台查阅影评的人数高达91.6%,并不是一个令调查者惊异的数据,与调查前的预想并无二致。这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息息相关,它为大众提供了交流的平乙山万习。调查中发现大家选择豆瓣、时光网等是由这些新媒体平台自身的文化特质所决定的。特质一:选择自主。豆瓣、时光网等是

3、一个立足于新媒体的由文化精英、小资白领、高校学生、普通市民等多重文化身份的杂揉,构成了一个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把新媒体的作为平台决定了其信息量丰富、更新迅速、查找便捷的优势,56.2%的受众选择这个平台即是“方便查找”,这种方便为自主选择提供了基础。继而,受多元构成影响下的影评风格、语言也是多样化的。面对形式多样的影评,参与者有根据自己爱好自主选择的权利。并根据自己爱好选择讨论组、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从而实现多媒体的分众性特点。豆瓣电影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常去”、“喜欢XX的人也喜欢”、“谁看过这部电影?”之类的同类推荐也为自主选择从而找到自己的归属提供了引导。特质二:表达自由。由于网络的资源

4、共享以及盗版光盘的流通,使得观看电影成为大众性的行为,由此产生表达的内需求。而这些平台的低门槛,为他们提供了释放的机会。这个公共空间里,每个人都可以或浅吟低唱或率性直白或专业或业余的自由抒发。可长篇大论也可长话短说,豆瓣有“短评”、“一句话影评”,时光网也有“微影评”。即时发表,即时回应,会有即时的动态交流和满足。另外网络虚拟空间,为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提供了可能性,与专业影评一板一眼的严肃相比,豆瓣等大众影评虽然率性有余、理性不足,倒也体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如从豆瓣和时光网截取的关于白鹿原的短评:居然没有朱先生和白灵,简直是白鹿原上无白鹿。如此深沉厚重的一部民族史诗,最终却银幕上以田小娥欲海沉浮

5、记的面貌呈现世人眼前。作为一个始终将白鹿原奉为中国当代文学顶峰之作的原着党,我本人实无法接受这样灾难性的改编。有几处地方镜头晃来晃去的很难受,另外,整个电影的重心安全落一女人身上了,编剧太垃圾了。【220分钟版】我个人看来,要想把白鹿原影像化,只有拍成像冰与火之歌兄弟连太平洋那样的十集迷你剧的形式才可能。或者是(指环王那样的三部曲,但对剧本改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短评虽然学理性不足,却也能切中肯萦,指出电影的要害。白鹿原虽然不失为一部诚意之作,但是对小说原着灵魂性人物白灵和朱先生的抹杀性处理虽与电影时长有限、难于驾驭有关,但是拍成导演对新婚妻子的示爱之作不免令人失望。电影确实存着对景别叠

6、化处理而导致画面抖动的情况,“有几处镜头晃来晃去的很难受”用直白的不加雕琢的话把观感表达出来往往更容易引起共鸣。另外“网络影评的另一个显着特征就是观后感体,由于参与者多为普通观众,所以影评大体是观影后的直接感受,通常浸润了作者自身的个人生活感悟,时常会由电影中的故事和人物联想到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被影片打动后的欢喜、忧愁、沉重等情感表达是网络影评的重要内容”。图表6显示,容易产生共鸣的大众话语是受众选择网络、豆瓣、时光网等新媒体平台的第二重要原因。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观后感式的表达往往引发观者的自我想象,认同很容易达成。特质三:“自我”场。豆瓣等网络影评有很强的互动性,只要鼠标轻轻一点,既可

7、即时发表,亦可自由评论,每个人都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发布者。对任何一部电影都可以表达自己的看法,如豆瓣电影有“想看”“看过”等选项,尤其是对于影片图片的“我来添加”以及对于影评的“我来说两句”、“我来评论这部电影”充分给予个体以自我存感。“我”这里是充分被尊重的。我的意见可以影响别人的选择,我可以对于一篇影评表达自己的看法,别人对于我的影评也有相应的回应。这种个体价值的张扬需要以膜拜的心态阅读接受的专业影评是没法给予的。于是豆瓣社区给网民留下平等、自由、祥和的乌托邦景象。网络批评如火如茶发展之际,不少人为“草根影评”的话语狂欢忧心不已,更有甚者将其定性为暴力话语的起死回生。这种论调颇有祀人忧

8、天的嫌疑,将网络影评定义为草根未免草率,如前所述,网络影评人既有文化精英也有高级白领,既有校园内的读学生也有一般工薪阶层,这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公共空间,虽然网络影评难免会有争吵谩骂式的意气用事,但是多数网民对于这种谩骂是持批判态度的。调查中发现,很多人喜欢通过豆瓣影评来了解电影的信息,也因为瑕不掩瑜,海量的评论文字中不乏质量上乘之作。通过分析上述现象发现,大众影评的载体已经变成网络。网络影评方兴未艾,观看电影的观众们并没有新媒体时代里集体失语,改变的是“关注”的方向和表达自我的平台。 专业影评的危机及出路探索 1.何谓专业影评的危机这里专业影评主要指,电影专业刊物上发表的电影的批评文字,作者多为

9、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具备较高的知识素养及电影的专业知识积累。如图表5所示,相对于网络影评的如日中天,专业影评则日益显出曲高和寡之势。于是很多人大声疾呼“专业影评身处危机之中”。专业影评的危机一方面是指,因为受众偏少,很难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因为专业影评与创作团队的隔膜,不能达到电影产业链的前端影响创作。这个危机的产生与专业影评的自我定位有关。专业影评自觉承担起社会文化责任,以期通过影评沟通观众与创作者,达到良隆互动,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早1999年,罗艺军“电影批评的批评”研讨会上曾有发言:“电影批评要肩负两个使命,一是对电影创作起指导作用.二是对电影观众起引导作用。”无独有偶

10、,同一会议上王人殷也提出类似的观点,“我认为电影批评应该肩负着它的社会责任,即对大众来说,帮助他们看电影,提高他们的电影欣赏水平和电影文化水平;对于创作者来说,起到沟通作用,创作者、观众和作品之间起桥梁作用,这应该是电影批评的主要功能。”张会军也曾指出专业影评的这种通上达下的纽带作用。“电影的批评艺术的整个活动过程中,处一种连环和纽带的状态,其两个基本的排列结构是:l)电影作品电影批评电影受众;2)电影作品 电影批评电影制作者。”。 2.专业影评危机的表现新媒体的盛行年代里,专业影评的危机首先体现为专业影评与创作团队的隔膜。原因主要有:一、创作者和批评者之间存一个僵局,当学院派批评者颇为得意地

11、挖掘出电影不为导演所知的意义时,导演往往认为是偏离自己创作意图的过度阐释。另外学者们有时会对导演们求全责备,对于他们认为“呕心沥血”的作品进行无情的剖析,使得导演们选择忽略他们认为出自书斋对实际创作无益的评论。二、电影发行公司更看重明星的吸金作用,数十篇专业影评的条分缕析比不上电影中某个明星的花边新闻,所以创作宣传团队对于专业影评的引导消费也不给予厚望。三、专业影评滞后于电影创作,对导演的“指导”意义仅仅限于同类题材,而导演自我重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且多数导演关心的是票房、收益,“高票房,低口碑”已然魔咒般存。专业影评与大众的疏离。首先是消费主义的语境中,观众把电影作为一种娱乐的工具、忘忧的手

12、段,看电影只要产生一笑而过的结果即是物有所值,很少有看专业影评的意识。其次,专业影评的生产、发行周期较长,一般电影放映一两个月后出现,观众早已失去了刚看过电影的热情。另外,专业影评的专业与大众的不专业之间不可协调的矛盾。尤其是使用结构主义、心理分析等意识形态分析等大理论以及估屈葺牙的文风、严肃正统的叙述等都是对观众的极大挑战,张口伯格曼、闭口黑泽明的专业评论与缺乏相关知识背景的普通大众之间缺乏可交流的话语平。 3.追忆黄金时代学者们论及专业影评的这个危机之时,很多人会不约而同的表达对上世纪30年代以及80年代专业影评的黄金时代的无限眷恋,尤其是80年代。罗艺军电影批评的黄金时代总结了两个时代电

13、影繁荣的原因。30年代的左翼电影以及新时期都出现了震荡全国的新思潮,拥有自由思考和自由表达的空间,另外是电影创作不断激发电影批评的活跃。黄金时代电影批评对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让现对创作束手无策的批评者充满留恋。但30年代的良性互动主要得益于时代大环境,尤其是政治的作用。民族的危急时刻,爱国思想、民族大义很容易成为统一的意识形态。导演很容易接受左翼电影运动的精神,从而关注现实题材。另外80年代也是思想文化巨变的时期,十年之后新思想大量涌人。1986年尼克?布朗香港开设的西方电影理论史主题系列讲座为中国电影批评界注人了鲜活的血液。第三代导演再度青春,第四代导演初登影坛,第五代也崭露头角,创作的活跃

14、、多元是和理论、批评相互砒砺、争鸣的结果。面对如今专业影评失去权威的情形,一些知识分子就沉酒于曾经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黄金时代。对这种想象的美好时代的消失的哀婉美国也是如此,“有许多次,当我听到同事为宝琳?凯尔狂热地唱赞歌,我有种感觉:他们怀念的不仅是她的声音,而且是那个时代,那时影评家仿佛是个大人物,能够成功地教训大卫?里恩什么的。早互联网凸显重要性之前很久,那种权力就开始消失了。这是个遗憾还是个有益的转变?都不是。这仅仅是事实。我的观点最终与金斯利?艾米斯不谋而合:重要性并不重要。写得好才重要。”对那个时代的留恋更多的是对知识分子主导地位的不舍。现评论界需要正视这个事实,而不是一再回望缅怀

15、,应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优秀影评的创作上。 4.专业影评自我定位的重新考量专业影评的危机的出现是由其自我定位而引发的,所以要重新考量这个定位的合理性。调查中受调查者意识到专业影评影响导演和观众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应该把注意力更集中于对于创作的影响。一旦导演创作、生产出更多的高品质电影,影评对观众的引导作用就不那么迫切了,如今影评对观众的积极引导的作用主要是针对泥沙俱下的电影生产现状而言的。另外毕竟大多数导演都是科班出身,对于电影有相当程度的知识储备,与批评者可以站同一平台上进行对话。关键的问题是打破创作者和批评者之间的僵局,但是这种交流也不是容易做到的。这种创作者和批评者之间的隔阂也不仅仅我国独有

16、,约?弗兰肯海默也为美国导演与影评家之间的真正交流没有实现而遗憾:“我认为,美国的影评最使我切肤不安的是它很少与直接进行创作的人员产生联系。”可见,有效的交流互动还需要继续探索。专业影评者希望通过影评引导观众,一方面体现出知识分子主动承担起文化责任,是其有担当的体现。另一方面则暴露出这一目标暗含的判断,普通大众的品位低,需要正确的引导。这一判断体现了知识分子的精英主义立场,以高高上的姿态拯救普罗大众的低级趣味。追求受众的扩大是市场逻辑起作用,学术应该和市场区分,不应该以发行量、读者数量来衡量是否存危机。 5.专业影评“多”媒体的生存探索调查显示,大众对于新媒体扩大专业影评的影响是寄予厚望的。但是“布新”的同时也需要“守旧”。作为专业影评阵地的传统纸质媒体依然需要坚守。并且需要期刊的发行周期上稍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