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

上传人:ji****81 文档编号:191616093 上传时间:2021-08-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805.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主流媒介中的性别话语 一 问题的提出伴随社会变革,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均出现了新的变化和挑战,女性似乎在个人发展中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迷茫。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一方面男女平等的意识得到了提升,但另一方面,传统性别观念也有所“回潮”,如赞成“男人应该以社会为主,女人应该以家庭为主”的男女比例分别比2000年提高了7.7个和4.4个百分点1。如何理解性别观念中所呈现出的矛盾和摇摆呢?这是不是当前社会主流文化中性别话语的折射?以往的研究表明,意识形态化的性别话语会直接作用于中国妇女的日常生活,作用于她们的行动、性别关系和社会位置2。有研究者指出,国家对妇女性别身份的官方叙述发生了两次重

2、要的转变,即从传统的父权制特点的性别身份转向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性别身份,再到多元化的性别身份,相应地,“男女都一样”的性别话语逐渐衰落,而“妇女回家”的声音则逐渐高涨3。还有研究者认为,改革开放前后出现了由“泛政治化”性别话语向市场导向的“泛市场化”性别话语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国家、市场与传统的话语错综交叠,使得女性在具有更多选择机会和自由的同时,也更容易迷失方向4。由此可见,社会主流的性别话语本身就不是协调一致的存在,而是兼具变迁与冲突。如何更好地理解当前社会个体在自身性别定位中的困境?对性别话语的建构过程和叙述方式进行梳理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主流媒介中性别形象的剖析则是我们可以把握的切入

3、点。因为媒介作为一种社会性别的控制技术,可以对两性关系进行调整、修正、重构、生产、规训以及论斥或论证,而媒介文本则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技术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场域之一5。现有关于媒介形象的性别分析屡见不鲜,研究指出女性形象多存在类型化、娱乐化的问题6,但关于主流媒介中的性别形象分析较少,仅有的对中国妇女杂志和中国妇女报等媒介的分析指出,其人物多呈现出女劳模或女强人等单一形象7。文献回顾的结果表明,已有研究在媒介性质及节目类型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关注了那些以市场为主导、将性别形象转化为娱乐消费对象的媒介8,忽视了对主流媒介在社会性别话语构建中作用的考察。就研究方法来说,多采用内容分析的研

4、究路径,容易疏漏媒介形象背后所隐含的更为丰富的性别意涵,同时分析多限于对女性形象的勾勒,缺乏与男性参照群体的比较。因此,本文期望以权威的主流媒介为载体,对其所涵盖的媒介形象展开内容分析和符号学分析,从而揭示当代主流意识形态对性别话语的选择、表达及其后果。二 研究设计本文选择以中央电视台大型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作为分析的媒介。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其一,这一节目以“感动公众、感动中国”为主题,每年选出10位(组)能代表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的“感动中国人物”,至2013年已持续了11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其二,“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需要在有限的空间

5、和时间里传达意义,因此会在节目中传递出最为显著的性别符号。感动中国节目开播以来,截至2013年3月,评选出110组共计113位9“感动中国人物”。本文将其作为分析对象全部纳入研究框架。根据研究目的,笔者依据下列标准建立了内容分析的符码基模,并搜集了相关的基本信息。(1)性别(分为“男性”“女性”两类)。(2)年龄(分为“40岁以下”“4060岁”“60岁以上”3类)。(3)职业(分为“工人”“农民”“商业服务业人员”“科教文卫人员”“艺术与体育人员”“企业家”“军人/警察”“政府职员”“学生”“其他”10类)。(4)榜样类型及事迹类型(榜样类型分为“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分别对

6、应的事迹类型是:“孝顺父母”“相濡以沫”“舐犊情深”“自强不息”,“恪守信义”“见义勇为”“伸张正义”“大公无私”,以及“工作成就”“忠于职守”“刚正不阿”“以身殉职”)。本文将依据上述变量进行内容分析,重点考察在榜样人物的塑造上男性和女性是否获得了同等的重视与机会。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揭示现有媒介人物的性别形象是如何构建及传播的,本文还将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颁奖词及视频为文本,通过对其进行符号学的释义和分析去再现构筑性别形象的文化符号及其意涵。三 结果与分析(一)性别形象的再现本文对“感动中国人物”媒介形象的内容分析,主要是以性别为关键变量,对样本的生理形象、职业形象、事迹形

7、象和榜样形象展开比较和分析,以期厘清不同性别的媒介形象是否存在显著差别。1.生理形象生理形象的操作化指标包括性别和年龄。对性别变量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剔除以团队(两人以上,不包含两人)形式出现的“感动中国人物”之后,11年间共有113人当选,其中有28位女性,约占全部当选人数的1/4,而男性在数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那么,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性别比呈现出怎样的变化态势呢?从性别分布数量来看,节目创办至2013年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2007年之前,当选“感动中国人物”的女性寥寥无几,每年仅有1名或2名女性出现在榜单上。2007年之后,“感动中国人物”中的女性数量有所增加,除了2010年只有1

8、名女性当选的极端情况外,每年当选的女性人数基本稳定在4名左右,其中2009年达到最大值,与同年度当选的男性平分秋色。为明确男性和女性榜样人物在当选年龄上是否存在差异,本文还对“感动中国人物”的性别和年龄进行了分析,结果见表1。表1 “感动中国人物”的年龄与性别统计对年龄变量的统计数据表明,“感动中国人物”的年龄跨度非常大,最小当选者的年龄为12岁,最大当选者的年龄高达100岁。总体上而言,大多数当选者处于中年,当选时的平均年龄约为51岁。表1的数据显示,“感动中国人物”中男性与女性的当选年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当选者的年龄分布较为均匀,而女性当选者则主要集中在中青年时期,尤其是40岁以前的阶

9、段。具体来说,女性当选者中年龄最小者仅有12岁,且超过一半的人在40岁之前获此殊荣,但60岁之后当选的女性仅有3名。这一结果说明,相较于男性而言,年龄较大的女性的社会价值有可能被忽视。2.职业形象职业形象主要是考察不同性别的“感动中国人物”在职业类型的分布上是否均衡。对历年来当选者的性别及职业类别的交互统计和分析结果见表2。表2 “感动中国人物”的职业与性别交互统计续表由表2的数据可知,“感动中国人物”的总体职业分布相当不均衡,有约1/3的人从事科教文卫工作,约1/5的人是军人/警察,其余相对集中的职业还有政府职员及艺术与体育人员。这一结果的出现,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领域本身就具有彰显社会价值的

10、要求,对从业者的道德风尚、思想境界要求有较高的标准,从而使得这些行业里涌现出感动中国的人物和事迹的频率更高;也反映出以往作为社会建设主力军的工人、农民的社会价值在当下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感动中国人物”的职业与性别所作的交互分析可发现,两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来说,男性当选者的职业形象更有可能表现为军人或警察,而女性的职业形象则更多集中于科教文卫领域。这既反映了男性和女性职业分布的客观现实,也说明主流媒介在对不同职业女性社会价值的认同上出现了较之男性更为严重的分化。其中,最显著的表现是“感动中国人物”榜单上超过一半的女性来自科教文卫行业,却无一名工人身份的女性榜样出现。3.榜样及事迹形象

11、榜样及事迹形象最能直接体现主流媒介所持有的性别观念和价值导向。本文在表3中归纳了历年来“感动中国人物”的榜样及事迹类型,并进行了性别比较。从具体的事迹类型来看,11年间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的先进事迹主要集中在“大公无私”和“工作成就”上,两者约占总体的50%。由此可见,“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分布与当前所提倡的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等主导价值观是相吻合的。从不同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男性当选者的事迹主要体现为“工作成就”“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等,而女性当选者的事迹则主要体现为“大公无私”“伸张正义”。与此同时,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因家庭美德当选榜样的人都寥寥无几,尤其是在男性当选者中缺失了作为父

12、亲的形象。表3 “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类型与性别交互从总体上来看,男性和女性的当选者在具体的先进事迹项上仍然存在差异,但相对以往差异有所缩小。为了更清晰地比较性别之间的差异,本文进一步按榜样类型进行了统计。从各类别的数量上来看,“感动中国人物”所凸显的主要是职业道德榜样和社会公德榜样,家庭美德榜样所占比例甚微;而在前两类榜样中,男性与女性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即男性榜样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职业道德,女性榜样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为社会公德。榜样类型的性别分布反映出,虽然当前女性的职业成就和表现仍被男性的光芒所掩盖,但毫无疑问,主流媒介对女性角色的期望已经较传统文化有所突破,赋予了其更多的社会责任和

13、担当,而新时代女性的个人空间也得以从家庭领域向社会领域过渡。(二)性别符号的隐喻从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出发,难免会产生一个疑问:在主流媒介淡化了女性的传统家庭形象、使其走向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的同时,为什么不对她们的职业道德形象予以充分的展示呢?与男性职业道德榜样相比,在仅有的几例女性职业道德榜样的宣传过程中,主流媒介所使用的性别话语及叙述方式是否又存在差异呢?根据前面的内容分析我们无法作答,因此本文尝试从职业道德这一类的榜样人物切入,选择两个不同性别的榜样为例展开符号学的分析。通过比较,本文最终选择了任长霞和罗阳这两个具有相似事迹的个案10:他们均是共产党员,都是兢兢业业坚守在各自工作岗位并鞠躬

14、尽瘁的职业道德楷模,甚至“感动中国人物”赋予他们的标签都是“英雄”。对两例个案的符号分析,将按照对文本中符号的认定、符号系谱轴的审视以及指意过程的理解展开。1.肖像类符号分析借助颁奖视频这种高度浓缩的传播形式,本文考察了其中与社会性别相关的文化价值。在肖像类符号里,颁奖视频中出现的当事人照片是分析的重点。其中,任长霞的照片以单人照居多,有一些甚至是以个人大幅写真的形式出现,不乏关于脸部的特写,传递出的是一种个人特质。罗阳的单人照片则极少,即使是单人照也是以背影或侧影出现,更多的照片则是远景下与同事的工作合影,传递出的信息是他是工作集体中的一员,强调的是职业场域中的身份定位。颁奖视频中的色彩和场

15、景也极具意涵。在介绍任长霞的颁奖视频中,有一个家庭内部的场景,是任长霞去登封上任之前在家中的留影,她身着白色毛衣和红色披肩,配以精致的妆容,与她身着警服或深色便服的形象截然不同。毫无疑问,红色是女性天然、传统气质的表征,而警服则象征着传统的属于男性气质的职业身份,不同的着装暗示着女性在不同场景中需要对自身性别气质加以调控和转换。而有关罗阳的颁奖视频中,有关家庭的场景几乎是一带而过,更多出现的是战机在航母上滑翔起飞的画面,意喻在为祖国而奋斗的事业路途中没有什么能够羁绊他前进的步伐。2.象征类符号分析与颁奖视频一样,颁奖词也能够为我们理解“感动中国人物”中隐含的性别符号及性别话语提供具体的线索,下

16、面摘录的是两位“感动中国人物”当选时所获得的赞誉。霞蔚长空警魂不朽任长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长使英雄泪满襟用生命托举歼-15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吗?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比较可知,尽管两位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都是因公殉职,但予以他们的颁奖词在用词以及叙述风格上却存在鲜明的性别之分。尽管对任长霞的介绍,强调了她的体贴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