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

上传人:缘*** 文档编号:190810361 上传时间:2021-08-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1.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小学语文教科版第12册教案(第四单元)(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教科版第 12 册教案(第四单元)第四单元教材分析歌德说过:“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本单元就是围绕“学无止境”这一主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选编的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地平线通过叙述“我”小时候骑车追赶地平线的故事,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作者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张石匠拜师中小伙子用自己的才艺赢得了张石匠的尊重,更让我们明白了艺无止境的深刻道理。 晚餐桌上的学校则回忆了父亲利用晚餐时间引导孩子们学习的故事,给我们启示:生命有限,

2、而学海无涯,我们要不断学习,坚持学习。 古诗两首也给我们讲出了求知的道理。教学理念进行本组教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加强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融合,努力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结合起来。要通过本组学习,力争让学生对生活充满希望,对人生怀抱理想,把学习作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使学习成为生命内在的需要。课时分配: 7. 地平线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地平线这篇课文是贾平凹先生散文中的名篇,是一篇充 满哲理的借事说理散文。课文叙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 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但都失败了的事,揭示 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 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

3、生哲理。 课文的第三段,作者借事说理,自然界中的地平线一下子升 华为人生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 巨大的前进动力。这一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文中所 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 解深透的。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指导学生 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 所感悟即可,不要做过多的分析讲解、枯燥说理。 教学理念 1、“拾级而上”,展开层层阅读对话。 教学地平线这篇课文,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四个层面上 进行阅读对话,深入解读“地平线”地平线的样子 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第二次追寻地平线追求人生的 地平线。阅读对话中,教师、学生、

4、文本(文本背后隐藏着 的作者)彼此视界融合、心智相遇,“地平线”由模糊到清晰,由自然到人生,由文本到心灵,“地平线”不仅浮现于学生的眼前,而且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2、“不求甚解”,以读代讲模糊感悟。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升华了“地平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解读好这部分重点句子的内涵呢?我以为“不求甚解”,以读代讲模糊感悟, 可能收效更好。 “不求甚解”不是不解, “模糊感悟”不是不悟,这其中关键是把握好“解”与“悟”的分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在比较中达到“不求甚解”与“模糊感悟”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

5、“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求甚解”与“模糊感悟”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它仅仅只是一个从不解到解、从不悟到悟的中介,有了它阅读感悟就降低了坡度,拥有了广度。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3. 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 8 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6、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二、初读课文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渭、咀、嚼、“渭”的偏旁是,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 “渭河”、 “渭北大平原”。 简

7、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 (读后评议)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 (自然的、人生的)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2、解读地平线:、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

8、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 3 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 (“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4、指导朗读。五、

9、总结: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第二课时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 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 )“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 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急切、好奇)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 11 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

10、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 (“然而”)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 13 自然段。7、出示第 13 自然段:、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生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 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

11、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 自然段。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 14 自然段。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 人生就充满了新鲜、 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 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反复诵读: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 20 岁、 30

12、岁、 40 岁、 50 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四、总结全文。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 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

13、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 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 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板书设计7、地平线 人生理想 奋斗目标8张石匠拜师 教学时间: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 在与一个小伙子的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 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 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精益求精。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在 学习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朗

14、读 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感悟语言,学习积累直到运用语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3 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作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4认识 3 个生字,正确书写 11 个生字。教学重、难点: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教学方法:读中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 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

15、学习一篇民间故事。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指名提问,相应板书: 天外有天 艺无止境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三、默读思考看问题读书思考:1. 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 ?结果怎样 ?请说明理由。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四、品读感悟(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过渡: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2学生自由读1 5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