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人民版

xins****2008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4KB
约8页
文档ID:189546659
2012届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人民版_第1页
1/8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课标要求考纲展示考纲解读三民主义1. 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的推动作用2.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考点梳理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 提出:1905年8月,孙中山建立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在其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三民主义2. 三民主义(1)含义民族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即“民族革命”民权主义: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2)关系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3)评价进步性:①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性质)②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的方向③成为鼓舞仁人志士进行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局限性:①民族主义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②民权主义未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

③民生主义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1. 背景(1)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2)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3)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4)孙中山本身与时俱进的精神:孙中山态度发生转变,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2. 提出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解释3. 含义民族主义:突出反帝内容;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谋求改善工人、农民生活,会后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张4. 评价(1)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是孙中山在开拓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道路上迈出的崭新一步2)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思维升华1. 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是20世纪初期引领中国社会前进的旗帜;其中的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洲贵族的统治,实质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民族主义是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核心,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2. 新三民主义“新”的主要体现:一是内容新——民族主义:“新”在反帝;民权主义:“新”在强调民权的普遍性;民生主义:“新”在关注农民和工人。

二是思想新——它贯彻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1. 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旧三民主义:直接指导了辛亥革命,对结束封建君主专制、促成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起了巨大的作用新三民主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大革命时期的旗帜2. 孙中山一生中的两次伟大转变及能够实现伟大转变的原因(1)两大转变:第一次:1894年上书李鸿章,主张改良(改革),遭冷遇,转而走上革命道路第二次: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合作(最伟大的转变)2)原因:根本原因: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不断探索的革命精神客观原因:多次斗争屡遭失败的教训;十月革命的影响(苏联的帮助);五四运动的影响(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3. 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比较比较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相同点目的挽救民族危亡,振兴中华,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性质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作用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的社会进步比较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背景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却屡屡碰壁,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1905年,孙中山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同盟会纲领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使孙中山看到新的希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比较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内容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帝之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就是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比较点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不同点进步性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理论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4. 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1)新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四大革命阶级的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统一战线占主导地位时的国民党的执政原则。

2)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升华,符合中国革命的实际要求,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的真实反映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相互依托,但不可混为一谈新三民主义是革命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是实现纲领和目标的方法和手段,没有三大政策,就无从体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担负的新责任;没有新三民主义,三大政策就不可能形成思想体系,无法在民主革命实践中充分发挥其效能真题感悟1. (2010全国Ⅰ,15)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故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答案:C2. (2009天津文综历史,12)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晁错说:“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违法救济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这种制度有何作用?材料五 1950年后,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4)依据材料五归纳出苏联在发展国民经济上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和最终导致的社会后果材料六 1980年邓小平指出:“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1980年又指出:“人民现在为什么拥护我们?就是这十年有发展,发展很明显——摘编自《邓小平文选》(5)指出材料六中所说的“几次波折”中最严重的一次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在国计民生方面取得的成就,并说明其原因6)综上,谈谈古今中外在民生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答案:(1)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2)平均地权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3)通过立法形式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4)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社会矛盾尖锐,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5)“文化大革命” 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略材料研读及命题预测【主题】 辛亥革命成功100周年2011年是辛亥革命成功100周年,是孙中山奉安南京82周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袖,因其提出的三民主义及领导的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历程有着重大影响而受到两岸人民的高度肯定,是联系海峡两岸感情的重要纽带新课标理念下,很容易从孙中山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近代化过程中的贡献及在两岸关系发展中的影响等角度立意命题研读】 关注新史观:三民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思想2009年5月7日《南方日报》刊载了题为《孙中山民生主义中的社会主义思想》史学研究论文,提出了三民主义富含“人民公仆”和“共同富裕”等社会主义思想,这与当前关注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和谐社会的社会潮流有一致之处,凸显了三民主义思想的当今社会价值,为高考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立意视角应用】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20世纪初的孙中山民主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孙中山认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自总统以下,各级官吏都是公仆,凡共和宪法国家,左右统治权力者常为多数之国民”材料二 孙中山在1903年致友人的信中写道:“欧美之富者可敌国,贫者无立锥之地,演此悬绝之惨景,它日必有大冲突。

为此他在国民党一大上提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材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产主义材料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具体来说,就是要建立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住房保障这样一个比较完整的初级民生保障体系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高频率出台了《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办法》、《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民生建设的改革;决定3年内投资8500亿元改善医疗卫生,投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