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8543927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改革的调查与思考 张飚一、做法及成效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大胆探索,敢于试错,勇于创新,争当地方“改革促进派”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者”,在创新治理方式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尝试。尤其是今年以来,黄梅县将推进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和城乡网格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实现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共同实现基层社会问题的协同治理的三个着力点,解决社会治理体系中“短板”和“瓶颈”的重要途径,探寻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差异化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今年年初,黄梅县及时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统筹推进城乡

2、网格一体化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三份重要文件,明确了推进方法步骤、举措和要求,重点抓实推进三大体系建设。一是重点推进社会治安立体化防控体系建设。将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编织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网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明确划定了视频监控技防网建设的时间表和路径图。重点是建好社会面治安防控网、视频监控技防网、社会治安群防群治网、特殊人群场所防控网、单位部门内部网、互联网网络舆情稳控网“六张防控网”。二是重点推进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体系建设。硬性规定了由综治办牵头,职能部门负责,在医患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八个重点领域组建八大调处中心,落实了每个中心建设运行经费,八大调处中心分流领受各自领域的矛盾纠

3、纷,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今年以来,仅交通事故第三方调解就组织调处事故1 12起,联合法院办理司法确认案件28件。医患纠纷专业调解委员会成功调解医患纠纷32起,引导双方进入司法程序解决医患纠纷22起。三是重点推进城乡网格一体化服务管理体系建设。整合和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已经完成了“城乡网格化指挥大厅”移交工作,由县网格管理中心统筹负责大厅及人驻部门的日常管理、协调、指挥、调度和督办工作;确定了“城乡网格化指挥大厅”人驻及对接部门。明确了县网格管理中心、人防办、县城管执法局、县安监局为大厅常驻单位。其他政府职能部门根据需要随时对接人驻:落实了城乡网格管理人员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了培训、管理、考核以及

4、保障等工作机制,有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公共服务需求。目前,乡镇、村居社区两级网格化信息管理平台已上报处置各类网格管理事件、部件2921起。治安动态信息研判21期。为群众提供咨询、代办服务事项4682人次3683件次。二、挑战与问题虽然黄梅县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还面临不少困难,存在突出问题。一是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涉众性侵财经济犯罪和突出社会治安案件多发,破坏了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同时,高科技手段运用跟不上治安防控需要,没有形成健全的打防管控一体化运行机制。二是社会矛盾纠纷不断陡增,重大安全事故防范滞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发展不足而引发的各

5、种深层次矛盾集中显现,社会利益格局调整的广度深度不断加大,社会矛盾多发易发。道路、消防食品、药品、医疗等安全问题,监管不力出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容易酿成重大的公共危机,成为社会焦点问题。三是社会治理进展不够平衡,基层基础工作比较较弱。一些部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还未形成;县(区)之间、乡镇(街道)之间、村(社区)之间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地方社会管理有机构、无阵地,基层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还层次不齐。在流动人口、精神病人、农村“三留守”人员等服务管理上存在断档,基础信息管理、运行有的流于形式。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个别乡镇、街道社

6、会管理精细化管理跟不上。四是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信息采集质量不高。目前网格化信息化管理工作虽然信息已经录入电脑,各镇街信息采集工作中,普遍存在工作标准不高的问题,有些镇街根本就没有到群众、居民家中走访,仅仅是借出户口册子照搬照抄,导致有些基础信息的录入成为重复劳动,没有任何价值。五是“权责利”三者不统一。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许多行政事务下沉到镇街、社区,但是现行体制下镇街承担的责任与拥有的权限出现不对等、倒挂现象,没有真正实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三、对策和建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治理面临着社会矛盾尖锐、民众法治信仰缺乏、治理手段单一等难题,必须以法治为保障,以法

7、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各项工作,推动党政机关依法办事、公司企业诚信守法、人民群众遇事找法,促进良好治理格局的形成。完善法治这一核心。建议上级立法机关要加快社会治理法治建设步伐,一方面,修订完善社会治理法律法规,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更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特性。另一方面,制定出台创新社会治理必需的法律法规。坚持“两化导向”。一是以法治化为导向,坚持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二是以民主化为导向,在巩固和完善村(社区)“一委一居一监一站一办”管理服务体制基础上,进一步优化社区网格化服务,规范发展特色社团,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群众诉求

8、服务平台。集聚社情民意,畅通群众利益诉求的表达渠道,一方面有利于群众更快更有效反映利益诉求,使各级党政干部更好地把握群众所思所想,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另一方面,也鼓励各级党政干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群众。搭建好“12345”公共服务热线和四级社会服务中心f站)两大载体,为人民群众提供依法、畅通、有序地表达诉求,维护权益。二是搭建社会调解服务平台。完善医患纠纷、交通事故、劳动争议、拆迁安置等专业调处机制,促进常态化、实体化运行,更好发挥化解专业领域矛盾纠纷作用。适应新时期矛盾纠纷新情况新特点,探索建立知识产权、电子商务、城市管理、现代物流等新型领域调处对接机制,完善大调解工作体系。要以“依法化解”

9、为根本,推进大调解法治化建设,不断提升调解的权威性。三是搭建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按照诉前与诉后程序,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建设。由司法局为主牵头,推进县司法行政管理资源和律师、公证、基层法律服务资源的高效集聚,打造“一站式”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将更多无力负担法律服务费用的困难群众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实现法律服务城乡全覆盖。对进入司法渠道解决纷争的当事人,全方位、全流程提供导诉服务、诉讼指导、法律咨询、判后答疑、司法救助等十二项法律服务,让人民群众在诉讼过程中既感受到法律的公正,又体验到司法的温情。推进“四个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这是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的四

10、个重点。治之有理有据,才能治之有方有效。深入推进系统治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协同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参与,实现党的领导、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社区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与优势互补。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加快社会建设重点领域立法,加强社会治理法治保障,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深入推进综合治理,实行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动态跟进、有效处置,加强协商民主,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阶层利益,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深入推进源头治理,着力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行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强化预防为主、苗头防治,

11、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加快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多网融合,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提升社会服务和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及时反映、协调和解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加快“四个创新”。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法制创新,这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四个重要支柱。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源泉。三中全会强调,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为此,必须加快推动现代社会服务体系创新,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推进基

12、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一体化、提供多元化、供求社会化;必须加快推动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各方参与、多元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互联网治理体制:必须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加快形成源头治理、风险评估、防治统一、动态跟进、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治理运行机制,健全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改革行政复议机制,完善调解工作体系,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必须加快推动社会治理法制创新,着力推进社会治理重点领域立法,进一步强化政府依法行政、企业依法经营和履行社会责任、社会组织和社区依法自治、公众依法有序参与,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