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88540746 上传时间:2021-07-3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长江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回顾及后续保护对策 梁福庆(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湖北宜昌443003)摘要:本文在总结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成绩、主要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搞好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关对策。关键词: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后三峡G127:A :1003-1332( 2010) 01-0032-05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084平方公里的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曾是古代先民们劳动耕作,休养生息的重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在三峡工程建设期及后三峡期,保护好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文物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子孙,造福人类的事业,是国家和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

2、任,也是三峡工程建设本身的要求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一、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成效和经验1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成效(1)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数量众多根据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经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审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共1087处,其中地面项目364处,地下项目723处,考古发掘面积172万平方米。(2)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注入资金巨大根据国务院三峡建委关于三峡工程淹没区及移民迁建区文物保护总经费及切块包干测算报告的批复规定: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包干资金5.0587亿元(静态资金,不包括涪陵白鹤梁、忠县石宝寨、云阳张桓侯庙、秭归屈原祠四个重点项目经费),其中地面文物保护1

3、.2628亿元、地下考古发掘3.5765亿元,行管、库房、培训、综合监理等其它费用2193万元;切块包干给重庆市3.7986亿元,湖北省1.1633亿元,国务院三峡建委统筹967万元。(3)三峡库区文物的考古与文化价值 一是旧石器时代遗址和古生物化石地点有60多处,许多遗址中含有大量的具有中国南方旧石器特征的砍砸器、刮削器,是研究我国旧石器文化南北分界的重要依据。二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有80多处,是研究长江流域江汉平原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文化系统分界的关键所在。三是古代巴人包括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墓地100多处,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钥匙。四是楚、秦、汉至六朝的遗址和墓地500余处,是研究楚、秦及

4、中原文化如何进入三峡地区,并与当地巴文化逐渐融合的重要依据。五是古代枯水题刻6处和宋代以来洪水题刻数十几处,组成了举世罕见的古代石刻水文记录长廊,特别是涪陵白鹤梁题刻,更是有“世界第一水文站”之美称。六是东汉石阙数处和唐宋明清的摩崖造像、碑碣、摩崖诗文题刻数十处,其中既有著称于世的珍贵艺术品,又有可说明当地重要历史情况的文物。七是包括庙祠、民居、桥梁等明清建筑近300处,具有鲜明的三峡自然风貌和传统文化结合的特点。八是数处古代栈道、纤道,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航运遗址。(4)地下文物发掘保护成效近10多年来,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国家文物局及湖北省、重庆市文物、移民部门积极组织实施三峡工程库区

5、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目前累计下达文物保护资金计划近9亿元(动态资金下同。包括白鹤梁等四大项工程资金),累计完成项目1084处,三峡库区文物保护任务基本完成,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和安全问题,文物保护投资基本控制在包干范围内。三峡库区地下考古发掘工作严格按照国家田野考古工作规程操作,发掘质量较好,已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一是初步构建了完整的三峡文化历史序列,通过对高家镇、烟墩堡等60余处旧石器遗址的发掘,填补了三峡地区缺少旧石器文化遗存的空白,建立了十万年以来旧石器文化的年代框架;发现了哨棚嘴、魏家梁子等文化遗存,填补了渝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白,将瞿塘峡以西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年代推至距今七千年以前;通过

6、对巴人遗址、墓地的发掘,了解了从功能布局到建筑、冶金、盐业、窑业等多方面的历史信息,打开了研究巴人历史文化的神秘之门;通过对大量墓地、遗址的发掘,极大丰富了自夏商周以来三峡库区的考古发现,排列出了完整的三峡文化序列,为研究三峡地区文化发展、文明进程、环境变迁、社会状况的演变积累了大量实物资料。二是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现已出土文物20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1.3万件。其中柳林溪遗址距今70006000年的石雕人像、秭归朝天嘴遗址距今78006900年的小口罐、中堡岛遗址的石环和玉璜、小么姑沱遗址六朝时期的石羊、中堡岛遗址的宋代瓷器等都具有极高的史料和研究价值。巴东旧县坪遗址的宋代官府区、居民区、宗

7、庙区和墓葬区在国内第一次全面揭示宋代县城面貌,被列入了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名录。大量文物的出土,丰富了三峡文化,奠定了探索和研究三峡文化发展的基础。三是库区各区县加强了文物库房建设,出土文物的保管条件有显著改善,文物管理制度较为规范,没有发生文物盗失、损毁等重大安全问题。(5)地面文物迁建保护成效 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任务基本完成,共计征地数百亩,工程施工顺利开展和按期完成,项目复建质量较好。其中涪陵白鹤梁水文石刻、云阳张桓侯庙、忠县石宝寨、秭归屈原祠等四个重点项目及忠县“汉代双阙”、巫山大昌古镇古民居、奉节瞿塘峡壁石刻、巴东清风亭、秭归青滩民居等一批重点地面文物保护项目已投入旅游、

8、文物保护开发,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三峡库区地面文物保护工作按“集中保护,规模发展”的思路,已在云阳磐石城、秭归凤凰山、兴山古夫、巫山大昌、丰都文物复建区等地集中复建完成了各类文物建筑,一大批具有三峡地区传统风貌的古代建筑、摩崖造像、碑碣、诗文题刻等得到妥善保护,保存了峡江古民俗建筑,展现了库区古民俗文化、历史风貌,并为库区地方今后发展民俗旅游创造了物质条件。一、三峡工程建设期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1党和国家重视,全国文保力量支援是根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在1990年形成的长江三峡工程移民论证可行性报告中,专门列出了文物古迹保护迁建规划一章,并于19

9、92年随同移民报告通过了国务院及全国人大的审查批准。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中明确规定:“因三峡工程蓄水淹没的等专业设施和文物古迹,需要复建的,应根据安置区的建设规划,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提前在淹没线上复建”。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中也指出:“淹没区及移民迁建区的文物古迹要根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按照重点保护重点发掘的原则提出保护规划”。随后,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及湖北省、重庆市人民政府本着对国家对历史负责的精神,高度重视和着力搞好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每年投入上亿元资金进行文物保护工作。国家文物局统筹调度全国文物保护力量支援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全国20多个省

10、市70多个单位的文物专家和考古工作者、北京大学等10多所高等院校文物专业的师生共计1000多人云集三峡库区,投入到举世瞩目的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程,三峡库区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地面文物保护现场和地下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现场。广大考古工作者为了保护和抢救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用心血和智慧,在中国乃至世界文物保护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2强化前期准备,科学规划是基础从20世纪50年代起,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就与文物部门配合进行三峡库区文物勘察工作。1993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全国文物工作者,深入三峡库区开展了调查和试掘,并着手有关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随后,湖北、四川两省文物部门又在宜昌、万县设立了三峡工

11、程文物保护工作站,具体进行调查、勘测、发掘等文物保护工作。这些前期准备工作为以后的科学规划三峡文物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部署,国家文物局制定了三峡工程文物抢救保护规划工作方案,随后成立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规划组。1993年11月至1996年5月,国家文物局组织了30多个考古研究所、博物馆和大专院校等数百人深入到三峡库区进行规划工作。规划编制组坚持“既有利于基本建设,又有利于文物保护”的两利方针,科学求实,制定完成了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经评估审核和修改完善,并经国务院三峡建委批准后,2000年在三峡库区正式实施。三峡文物保护规划是迄今为止

12、我国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的文物保护规划。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系统的辩证方法谋划全局,统筹兼顾地开拓了一条符合三峡库区文物分布状况的保护模式,并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开创了“先规划,后实施”的文物保护新路子。3健全机构,依法依规管理是核心为切实搞好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在国务院三峡建委及国家文物局组织下,湖北省及重庆市分别成立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办公室,湖北省还成立了湖北省三峡工程库区文物管理中心,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进行专职管理。各地坚决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长江三峡工程建设移民条例等法规,规范和指导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湖北省、重庆市还出台了三峡工程淹没及迁

13、建区文物保护管理办法,制定了三峡工程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管理规章制度,安排了文物保护工作分水位、分阶段“倒计时”计划,并与各考古发掘、文物复建单位签订施工合同,依法依规地规范管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4解放思想,不断创新是关键各地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创造了我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诸多新理念新模式新经验,如重庆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在全国开创了地方政府出台文物古迹保护工作系统管理办法的先河;在全国文物保护工作中率先实行了文物保护任务完成与资金使用完成“双包干”政策,切实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开拓性地引进了基本建设管理制度,采取了项目法人

14、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合同制、工程监理制和质量终身责任制以及竣工验收、财务审计等制度,确保了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安全使用及管理效益;组织专家定期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检查、稽察、审计,保证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在可控范围内运行。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开拓创新的诸多管理理念、创新作法及主要经验,得到了国务院三峡建委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并推广应用到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等全国文物古迹保护工作。5加强宣传引导,动员全民参与是前提国家和重庆市、湖北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会议、资料等多种形式和方法,正面宣传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引导人们理解、关心和支持三峡库区文

15、物保护工作,形成合力,齐心协力搞好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各地还采取举办报告会、座谈会,组织考察团实地考察等形式和方法,组织动员全社会献计献策、技术支援、经济赞助、行动支持等,关心、支持和帮助三峡库区文物古迹保护工作。同时,三峡库区各级政府和建委、国土、移民、地质等部门,重视和支持库区文物保护工作,积极从有关规划、建设规范、征用土地、资金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保证文物保护工作有序正常进行。6落实文保原则,加强文物保护科技含量是条件三峡库区各地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切实贯彻落实“重点发掘、重点保护”原则,分清轻重缓急,认真保护好库区文物古迹的精品及重点。同时,牢固树立文物保护学术意识,努力探索建

16、立及形成具有鲜明三峡特色的学术氛围,重现三峡库区的人文景观和历史风貌,重现三峡库区的特色文化。为了提高三峡库区文物保护的效率和质量,人们努力引进及应用新理论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加强文物保护的科技含量。如地下考古发掘设法应用物理勘探、“三S”技术、系统方法等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电探CT、探地雷达等物探工具,采用碳十四测年法、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加速器质谱法、热释光年代断代分析法等科学方法,使用重力筛分仪和光透视粒度分析仪等先进仪器,运用田野考古管理计算机软件,进行考古研究、文物识别、发掘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三峡库区地下考古发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地面文物迁建工作大力应用环境系统理论,采用安全环保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等,达到了费省效宏的目的。三、搞好后三峡文物保护工作的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