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

上传人:bao****ty 文档编号:188144848 上传时间:2021-07-29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周铭心教授旁治法概论(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家简介 n周铭心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 师,原新疆医科大学副校长、新疆中 医学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 家。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四届常务理 事,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 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专业委员会 常务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疑难 病症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新疆中医药学 会副会长等职。 1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2 旁 治 法 概 论 n周铭心 内容提纲 n前言 n一、旁治法定义 n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n三、旁治之立论基础 n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n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六、旁治案例 3 前言 n目前,辨证论治法则已为广大中医同仁所普遍接受, 以

2、往只辨病不辨证等弊端几至悄然无存。 n中医师已习惯于认病、辨证(分型)、对证处方用药 程式,讲求治法必须切对病证,使证与治“丝丝入扣” ,强调“证同治同,证异治异”原则。 n然其既定证治模式却已促成重辨证而轻论治倾向。 n不少医师临病,一经辨为某证,遂施以既定之某法, 若不奏效,往往自责辨证之不的,较少检点论治之得 失。 n对于临床所见某些不对证却能获效者,不探究其理, 反视为乖异。 4 前言 n其实,论治过程极其复杂,治法有常有变, 远不限于“证同治同,证异治异”之内。作者 探讨旁治法之想,盖感此而发。 n前贤曰:“人身之病,变端无穷,其治法则 千态万状,有不可以一例拘者。”(质疑 录) n

3、尝涉阅古籍,见其证此治彼、一证歧治、数 证一治者颇多,遂参以临证经验,提出旁证 论治之法,即旁治法,以与正治、反治鼎足 ,庶几补古法名目所未备。 5 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n证与治为辨证论治之两极。证即病证,为辨证 之目标;治即治法,为论治之结果。 n论治策略则为建立证治关系之津梁。证与治均 可视为一种特定矢量。 n证矢量由病机决定,治矢量则由药物(或其他 治疗措施)之性能决定。 n证治关系从矢量角度而言,不外三者,即相逆 、相从、相旁。 n证治方向相反为相逆,相同为相从,方向错置 偏斜为相旁。 7 二、旁治之证治关系 n由是而知,旁治策略,固与正治、反治并列而 时有运用,其客观存在不应忽视。

4、n旁治既不同于正治之逆证而治,也不同于反治 之从证而治,而取旁敲侧击,借重偏师。 n惟其如此,同一证候可用不同治法,不同证候 亦可用相同治法,对某证为正治,可用作他证 之旁治。 n主动使用旁治法,可为病证治疗开辟更广泛途 径,从而令辨证论治更行深入,尤显特色。 8 三、旁治之立论基础 n证候乃一定病机之表征,治法之应于证候,实 为应于病机,以能消去病机而愈病也。旁治法 既属旁证而治,法不应证,则与病机未切,何 如而愈病疗疾?究其道理,尽在整体观念之中 。 n1人体一统:人体乃一有机系统,各部位之 间,紧密联系,诸功能之间,相互协调,一响 而多应,牵此而动彼,是则整体治疗之依据, 尤为旁治之立论

5、基础。举凡经络之维系,阴阳 之相济,五脏之生制,等等,无不可据以施行 旁治。 9 三、旁治之立论基础 n2病因相关:诸般病因,原非孤立,其间多有关联,此亦 旁治法立论所据。无论六淫、七情,或为痰饮瘀血,其为 邪致病,常相呼应,证候层出,正治之法,往往应酬不暇 ,此时可正治其一而旁治其余。 n如风火兼证,可只驱其风,使火无相煽,其势自折;或只 清其火,使风无附炎,其力自散; n燥湿相兼,专化其湿,寒湿相异,只散其寒,令无狼狈相 依,可望尽除。 n其中驱风之于火证,清火之于风证,化湿之于燥证,散寒 之于湿证,皆属旁治之例。 10 三、旁治之立论基础 n3正邪对立:正之与邪,相对而立,攻之与 补,虽

6、反有成。利用其间关系,可施行旁治。 n邪正对立于证候中表现为虚实错杂。 n实证以祛邪为正治,虚证以扶正为正治;不祛 邪而扶正为实证之旁治,不扶正而祛邪为虚证 之旁治。 11 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n旁治法既与证候未切,可否忽略辨证?恰恰相 反,旁治法更须以辨证为依据。只有确切辨证 ,掌握病机趋势,方可治分逆从,法行旁正, 相机而用,用之得宜。 12 n1证具三要:任何病证,皆由“证位”、“证性”、 “证时”而确定。三者盖即成证之充分必要条件,可 称为证之三要。 n“证位”即其病机部位,用以指示证候发生处所之在 脏在腑在某经络等; n“证性”即其病机属性,用以判别证候之属寒属热属 虚属实等;

7、n“证时”即其病机时相,用以标志证发时态相位之当 春当夏及昼夜晨昏等。 13 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n2旁位而治:治法理应针对证位,当治法不 能针对证位时,不得已便采取旁位而治。 n不难体会,旁位而治乃于明确辨证、确立治法 之后,选择与该证位相关之其他部位而施以相 应治法。 n旁位而治运用甚广,五脏之间可因五行生克而 行旁治;脏腑之间可由表里经、同名经、母子 经关系而行旁治;他如气分血分、阴分阳分、 脏腑经络之间亦皆能互用旁治。 14 四、旁位而治与旁性而治 n3旁性而治:若所用治法与病机性质相偏, 便为旁性而治。正邪对立、病因相关,病机维 系,均能成为旁性而治之路径。 n从证治关系以观,旁

8、性而治常表现为寒不用温 、热不用清、风不用散、湿不用利、虚者不补 、实者不泻等形式。 15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正治反治,用各有时,此即内经所谓“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而于旁治策略,亦当明辨其运用时机 。 n1正治不宜,姑施旁治: n此明言正治多有不宜之时,当此之际,正可起用旁治 之法。 n如遇表不宜散,可与和营强卫;里不宜攻,可用外治 经络;寒不当温,可设益气和阳;热不当清,可施养 阴增水;虚不可补,可进补母之剂;实不可泻,可荐 泻子之方。 n此仅举例而言,至若临证运用之妙,更有旨趣难尽者 。 16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2正治未应,改从旁治: n正治不宜,固须旁治,亦有正治非不相宜,但

9、 久治不效,仍当改弦易辙,从旁治中求变通之 法。 n此言治脾调中可作诸多病证旁治之用。脾胃既 健,水谷给养精血,正气充足,邪气避却,故 其病见轻减或痊愈。 n他如诸证正治不愈,求之补肾法,或求之化瘀 法等,亦属此类。 17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3正治不逮,求之旁治: n正治非不宜不应,惟其力有不逮,不敷于用时 ,亦当求助于旁治。 n是则精亏填精,火衰补火,未必得力,皆不若 从旁益气。斯乃从气血相生、气能固精、气可 助阳之机而行旁治。 18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4正治之末,继以旁治: n内经有“衰其太半而止”之治疗原则(素问六 元正纪大论),病去强半,余者不假药治,而委以“ 谷肉果菜,食养尽

10、之”,是诫人当知约制,进止有度。 n后世医家秉承其旨,又有发展,认为食养而外,亦可进 旁治之药。 n如怀远谓:“热者清之,及半即止,继以养阴;寒者热 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此机之从权者也。”(医 彻) n正治及半辍药,是防过用伤正;然邪终未尽,食养犹嫌 渴近井远,故继以养阴与调和。盖养阴即增水,固可清 热;调和而达气,原能散寒。正治于前,旁治于后,俾 邪尽而正安,了无遗弊。 19 五、旁治之运用时机 n5料证将发,先行旁治: n旁治策略尚可试用于预防疾病。 n一般而言,六淫、疫疠之将行,先予旁治,以 杜绝发病,或虽发病而能减轻病情,有防微杜 渐之功。 n诸如风寒之将行,先事益气强卫;燥热之将

11、至 ,先事养阴和营;暑湿之未著,先事健脾调中 ,等等,均可酌情而用。 20 n掌握治疗常变,为论治过程之关键。正治为治 疗之常,反治为治疗之变,医所共知。本处则 于正治反治之外,另立旁治一法,古籍中有其 理论渊薮可察,临证试用,常能出奇制胜,可 补正治反治之未及。然此旁治法初经立论,未 臻完善,仍须不断借鉴古法而耕耘临证,俾能 推广运用。 21 六、旁治案例 n1. 通腑法治肝阳眩晕 n张某,女,58岁,退休教师。初诊(1984年5月12日) :患原发性高血压十余年,常觉眩晕胸闷,心电图提 示有“左室肥厚”,虽屡用中西药物而血压总难降至 正常。近来眩晕较重,兼见耳鸣,头痛而胀,不耐烦 劳,急躁

12、易怒,面时潮红,入夜少寐,大便微干,口 苦而粘,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寸大于尺。目前仍 服复方降压片,日三片。测血压180/110mmhg。认是肝 阳亢盛,夹胆火上逆清空。议平肝潜阳清火法。原服 降压药暂不停用。处方:天麻9克、钩藤12克、怀牛膝 30克、石决明30克、黄芩9克、茯苓15克、生龙骨30克 、生牡蛎30克、元参15克、夜交藤15克、菊花10克。 五剂。 22 n二诊(5月24日):服药后惟口苦有减,夜寐稍安,而 眩晕并无改善。测血压176/100 mmhg。脉舌如昔。罹 病既久,料难速效,必假之时日,仍与原方,并加川 军9克,冀上病下取。五剂。 n三诊(6月3日):病人欣然相告,

13、言只服一剂,夜间 大便七、八次,稀溏如泻,腹中微痛,翌日顿觉清爽 ,眩晕若失,仅觉乏力。因见所余五剂与第一剂品味 不同而未服,所喜者自测血压竟已正常,乃停服降压 药。此诊欲索第一剂方药。盖二诊药实只五剂,因药 房惯于将川军另包而未及交代,病人误作一剂服下, 其量达45克,故致泻如此。测血压130/90 mmhg,脉细 ,舌苔薄白。虽获偶效,终系误得,不敢与前量,却 以小承气法探之:川军15克、川朴12克、枳实12克、 当归10克。三剂。服药后未再致泻,仅得稀便日一次 ,眩晕未发,血压基本正常。随防两月,俨若无病。 23 六、旁治案例 n1. 通腑法治肝阳眩晕 n按:据病人证候表现,辨为肝阳亢盛

14、之证,不为不确,药后罔效, 亦可托之于疗程过短, 然以大量川军取胜,可否认为本属脏热当涤 之证?观其脉证,俱无可凭,只能认作旁治之功。 n夫中焦为升降之枢,肝升肺降皆赖以斡旋。今以川军清刷胃肠,胃 气得以直降,肺气随之,清肃之令布,则肝木有制,政得敷和,遂 无亢阳之害。 n景岳有言:“凡临证治病,不必论其有虚证无虚证,但无实证可据 而为病者,便当兼补,以调荣卫精血之气。”(景岳全书) n我于此例则曰:“亦不必论其有实证无实证,但无虚象可据而为病 者,不妨用泻,以疏畅三焦升降之气。”此论当否,有待后验。 24 六、旁治案例 n2. 肃肺健脾法治肝气胁痛 n罗某,女,45岁,汉族,工人。初诊(19

15、88年3月10日 ):右胁肋疼痛三年,每于情志波动时发作,厌食油 腻,曾作B型超声等项检查诊断为“慢性胆囊炎”,给 服“消炎利胆片”,胁痛稍减,但每致头痛、恶心、 遂不敢服,后曾服中药多剂,未见好转。诊其脉弦细 ,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询知素间每多郁闷,二便尚 调。断为肝气郁结之证。检示前方,乃柴胡疏肝散合 旋复花汤化裁,与证候凿凿相对,无可责处。遂虑用 旁治,依古人“隔二”治法,直取脾肺,应手为慰。 疏方:苏梗9克、旋复花(包)12克、杏仁9克、半夏9 克、白术15克、太子参30克、陈皮6克、茯苓15克、泽 兰12克、升麻3克、枳壳6克、焦三仙各6克。三剂。另 与香砂六君子丸2盒。 25 n二

16、诊(3月21日):前药服竟,食饮大开,胸次舒畅, 胁痛渐减,面有喜容。脉仍细弦,舌暗苔薄白。效不 更方,再进五剂,并与启脾丸六盒。半年后得知,病 人胁痛已除,常自服启脾丸,未见复发。 26 六、旁治案例 n2. 肃肺健脾法治肝气胁痛 n按:肝病而兼见脾肺病证者并不少见,故治肝而兼治 脾肺者亦属常事。 n但本例之肝气胁痛,无肺脾见证,竟直舍疏肝法不用 ,专事健脾肃肺,其旁治之意自明。 n人体气机,运转于中州,升降于左右,今肝气郁滞, 左升有碍,经疏肝不应,知肝郁不能自解,必赖周身 气机通达方升,故用肃肺健脾,令转输畅行,而肝郁 为舒,胁痛乃除。 n此古兵法之“围魏救赵”,今军事战略思想之“农村 包围城市”也。 27 谢谢! 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