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讲秦汉时期基础知识汇编

浅***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4KB
约8页
文档ID:185273229
2022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中国古代史一轮复习第三讲秦汉时期基础知识汇编_第1页
1/8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基础知识汇编第三讲秦汉时期课标要求: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学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纲要(上)秦(前221年---前207年)原因(必要性,可能性;商鞅变法;统一是共识)1.秦的统一 统治措施:政治: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移民到关中巴蜀整顿社会风俗思想:焚书坑儒 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2疆域: 临洮、羌中 大海及朝鲜 北向户3灭亡:原因(暴政、农民起义) 4.楚汉之争(前206年到前202年)选必一1. P3秦朝的政治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文书传送系统)2. P30官员选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3. P31官员考核;上计制;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4. P45法律与教化: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5. P60民族关系:周边少数民族有(东北)夫余、乌桓、(北)匈奴、西北)羌,氐(南)夷、越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在今两广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6. P86货币:在圜钱基础上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这种样式在此后被长期沿用从秦朝到隋朝,铜钱上铸造的文字基本都是记载钱币重量7. P92秦汉时的赋役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占2/3;口赋即人头税极重徭役有更卒(期限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运粮等劳动)、正卒(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戍卒(边塞屯戍一年)三种17岁起役8. P98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的百姓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9. P100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稍有变化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P102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

选必21.P4农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修建都江堰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和农业技术体系P68秦始皇开凿连接湘水和离水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在水系2.P35商业: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3.P67-68交通:修筑的弛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4.P82《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选必31. P3秦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P79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汉(前202年---220年)1. P20西汉:前202年建立,定都长安;9年,王莽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推翻王莽政权;25年刘秀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措施 政治:汉承秦制、郡国并行2. 汉初巩固统治 经济: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开支思想:黄老无为,与民休息 结果:文景之治3. 西汉强盛时加强中央集权措施 政治(推恩令、中朝、 察举、刺史打击豪强等)经济: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商业 思想:尊崇儒术,设五经博士 民族:攻打匈奴,设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对东南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

4. P22东汉,巩固统治的措施 政治: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控制外戚、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整顿吏治,惩处腐败光武中兴 经济: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 思想:重视儒学5.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清议、党锢之争6.东汉灭亡:184年,黄巾军起义----动摇了统治基础7.P23两汉的文化 史学:《史记》和《汉书》 文学:汉赋、乐府诗 科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造纸术8. P42东汉末年道教兴起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东汉末年,汉明帝--白马寺9. P43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选必选必11.P4-5-6汉承秦制,中央仍是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外朝丞相权力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权力增大,至东汉,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地方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汉初地方还包括王国和侯国(郡国并行制)东汉晚期,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弱干枝强的局面2.P30官员选拔:汉武帝推行察举制;东汉末年,曹魏推行九品中正制。

3.P31官员考核;上计制;监察体系:以御史大夫为首,汉武帝设州刺史4.P45法律与教化: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5.P60民族关系:设大鸿胪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初,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东汉初,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窦宪击败北匈奴,匈奴西迁远方西汉在河西走廊设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设护乌桓校尉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东汉以来,西部、北部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6.P92秦汉时的赋役包括田赋、头税和徭役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不分男女,7-14岁每人每年要缴口赋20钱,汉武帝后加征3钱,15-56岁每人每年出算赋120钱,商人和奴婢的算赋还要加倍还征收财产税,对财产总额征收“税民资”,甚至农民饲养六畜都要缴税徭役有更卒(期限一个月,在本郡或本县,承担修筑运粮等劳动)、正卒(郡国和京城服兵役,两年)、戍卒(边塞屯戍一年)三种23岁起役7.P98户籍: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有专人主管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编户齐民。

东汉末年,户籍散乱8.P100基层组织与社会管理: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乡设三老,掌教化;设啬夫,掌狱讼、赋税;设游徼,掌捕盗里设里正乡、里之外有亭,设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后代沿袭,稍有变化注重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时期的什伍组织,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9.P101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历代社会救济主体是政府,民间处于辅助地位,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秦汉时期,皇帝有时会赐给高龄老人手杖——鸠杖,以示尊重选必21.P4农业:水利工程:龙首渠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和农业技术体系P20东汉末年出翻车,三国马钧对其进行了革新,其后在民间广泛应用2.P21-22手工业:汉朝的画像石中出现了人们使用纺车纺纱的场景,能够使用构造复杂的提花杨织出带有精美花纹的丝织品提花机模型);东汉时,杜诗发明了水力风箱——水排P35商业: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3.P39信贷:汉朝以后,凡是涉及买卖、租佃、借贷等财产关系和收养、雇佣、立嗣等人身关系的事宜,当事人之间几乎都要订立契约。

4.P67交通: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4.P69交通:在西汉时期,已经形成东、南两条海洋航线,东线通向朝鲜半岛和日本,南线通向印度洋选三P52)5.医学:P81-82西汉后期,政府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黄帝内经》(战国至西汉),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晚期,华佗创制了麻沸散、五禽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选必31. P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2.P8两汉之际,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P53之后 ,袄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入中国,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中医药知识也随着练丹太传到阿拉伯地区3.P50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沿河西走廊出使西域,“凿空”,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西南丝绸之路,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4.P52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5.P53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了当地出产的良种“汗血马”,同时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等水果6.P77古代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官学与私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和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中古代中国的最高深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7.P79简策和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105年,东汉蔡伦改进制成“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