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语文人教版本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

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6.50KB
约7页
文档ID:105366861
语文人教版本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_第1页
1/7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二十中学张 丽一、 教学内容分析(一)教材分析:《天净沙·秋思》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首小令,本单元以“古典诗词”为主,该曲是最后一首全文仅5句,28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作者将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成了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又将断肠人的秋思蕴含于景物之中,诗中有景,景中有诗,元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三首古诗,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诗歌的能力,对情景交融的写法也有所了解学习这首小令,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曲中的意境,以此来培养学生文化的感悟能力,形成素养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2、反复朗诵,品味语言,感悟凄婉、萧瑟的意境3、学会借助意象体会作者的悲秋情怀和思乡之情二)过程与方法:诵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在赏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小令的意境美,在诗人的情感长河中陶冶自己的情操,丰富自己的情感阅历教学重点:借助品读、想象,领会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与悲秋思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语言角度,赏析诗歌,领悟曲中情趣教学准备: 利用百度搜索撷取课堂需要的图片,录音及视频,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并对其进行选择、整理,制作成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PPT滚动播放秋天、秋雨的图片及声音随着一阵阵淅淅沥沥的秋雨,我们已经走进深秋秋风带走了夏日的喧嚣,秋雨送来阵阵凉意秋意浓,无处话凄凉!秋天,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抒发浓厚情怀的季节,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体会作者的秋思、秋韵二、解题:大家来观察一下这个题目与我们前面学的三首古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明确:“天净沙·秋思”这个题目由两部分组成,从课下注释⑨中可知:本诗选自《全元散曲》 ;天净沙,曲牌名老师简介元曲的文学常识(屏幕显示)套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小令 散曲元曲 杂剧“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的三座高峰继唐诗、宋词之后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元曲,开始在古典诗歌的舞台上展示它特有的魅力元曲是一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小令。

每首散曲都有曲牌,且属于一定的宫调,因此,每首元曲的前面都曲牌名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这首曲子的标题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让学生明确这首被称为“诗歌”的元曲小令的特殊性,了解元曲的相关基本知识三、诵读诗歌1、学生放开声音,自由诵读两遍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注意形近字 藤(藤 蔓) 涯(天涯) 腾(奔 腾) 崖(山崖)2、个别学生朗读,生生互评,教师指导(出示节奏划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a”韵,二、四句押“ia”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前三句是整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要读得一气呵成;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幽远注意:声音总体是低沉的;语速总体是缓慢的;语调是平缓,重读“断肠人”3、学生齐读(屏幕显示)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yā),小桥/流水/人家(jiā),古道/西风/瘦马(mǎ)夕阳/西下(xià),断肠人/在/天涯(yá)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中感知小令的情感基调,为接下来的环节奠定基础4、理解诗意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在外的游子漂泊在遥远的地方四、学习思考1、这首小令哪几句是写景的?哪几句是抒情的?2、写景的句子分别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3、写景与抒情是什么关系?抒情的语句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第二句写景与一、三句写景是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对比衬托荒凉枯藤/老树/昏鸦,恬静写景小桥/流水/人家,——凄凉古道/西风/瘦马——思乡抒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话清新明快,放在这儿是不是太过突兀了,是不是作者的一处败笔呢?(屏幕出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小桥流水人家”本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温馨的画面,可是在断肠人眼中,这流水就是他的相思泪吧!那一幅恬淡的小桥流水人家,那都是别人家别人都有家可归,而我却孤苦无依,我只是一个人在那古道上,伴着我的就只有一匹瘦瘦嶙峋的老马,瑟瑟秋风起呀,夕阳也缓缓西沉,在这天涯飘泊的游子也悲痛到极点设计意图说明:理解暖色调意象对冷色调意象的衬托,体会“以乐写哀情更哀”的写法。

4、认识作者对于马致远来说,漂泊的生活就是他的全部,是什么让他在此时此地触发了如此强烈的情感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屏幕显示)马致远的简介马致远, 字“千里”,晚年号“东篱”,汉族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少年时曾热衷功名,但未得志,漂泊二十余载,五十入仕,晚年退而隐居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中有可能是思念家乡,思念故人,他想家了但在仕途中呢,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最终选择了归隐也许是在人生的坎坷失意之时,太多太多的情感都在这秋思里了设计意图说明:通过作者的巧妙介入,解读自古以来的文人们的精神“流浪”的遭遇五、感受意境1、认识意象小令的前三句写了“藤、树、鸦、桥、水、人、道、风、马”九种景物:,正是因为每种景物前面加上了一个修饰语就使这些普通的景物有了特殊的味道,我们在诗词曲中称这样的词语为做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设计意图:通过意象中的“意”(修饰词),感受蕴涵在“象”中的情感2、扩写散曲秋思是如此的丰富,秋景让我们遐思无限请同学们根据这些意象,把这首小令扩写成一篇记叙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

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曲子的意境,以此来培养学生文化的感悟能力】3、归纳提升“自古逢秋悲寂寥”,这个季节代了文人墨客的的痛苦,也代表了他们的追求,他们都在继承着“悲秋”的情怀请师生再次配乐吟诵这首小令,感受秋思的情怀板书设计; 天净沙 秋思正  枯藤 老树 昏鸦    反       古道 西风 瘦马     小桥 流水 人家衬    夕阳            衬    荒凉 凄凉 悲伤     温暖 安宁 向往 教学反思: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熟读成诵,提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然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这节课,我采取了“以读带赏”的方法,共设计了五个环节:一、导入:让学生感受深秋的意境,走进小令二、解题:让学生明确元曲与唐诗、宋词的区别。

三、诵读诗歌:感受小令的感情基调四、品析语言:感受凄婉、萧瑟的意境五、认识意象:把小令改写成记叙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节课上,我让学生反复读,而每一遍读的要求又在循序渐进的提高,做到了读中学、读中赏、读中悟、读中背,读中拓学生要改写,就必须先读懂诗歌的含义,品味诗中的情感,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途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谓“一箭双雕 要让学生在积累、感悟、运用中,通过感知和想象引导学生感悟意境美,要充分尊重心里审美的需要,因此,我在让学生充分感知秋天的基础上,认识“意象”本课不足之处在于,给学生自由鉴赏的时间还是有限,这一部分应该多留出一些时间,尝试着让学生自己表达,应该会更能增进学生的理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