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诗词五首背景和赏析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50.98KB
约5页
文档ID:54279541
诗词五首背景和赏析_第1页
1/5

创作背景作者:佚名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刘禹锡 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 从苏州归洛,两位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评析作者:佚名这首是唐代诗人 刘禹锡 于敬宗宝历二年(826) 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 相会时所作 沉舟 ” 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巴山楚水一带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后,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哼唱着向秀 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

在沉舟旁边有上千条船争相驶过,枯败的病树前万棵绿树生机勃发今天听到你为我作的那一首,就借这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写作背景作者:佚名这首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 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艺术特色作者:佚名从艺术上看,人 杜牧 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创作背景作者:佚名这首见于 文天祥 《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公元1279 年(宋祥兴二年)公元1278 年(宋祥兴元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注释及译文作者:佚名译文一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译文二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译文三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江 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译文四(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 课翻译)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创作背景作者:佚名这首词是公元1076 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苏轼 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 王安石 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 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公元1074 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 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

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创作背景作者:佚名《潼关怀古》是张养浩 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 ]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散曲作家他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

他死后,“ 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 (《元史 · 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译文及注释作者:佚名译文(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