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南省慈利县第一中学(1906—— 2008)第一节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1906——1911)学校诞生 清光绪三十二年( 1906)八月,慈利知县袁世传根据清政府的《兴学诏书》 ,将县试院(考棚)改为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委任李朗武为监督(校长) ,每年招收甲、乙两班次年,高等小学堂迁入原县城东外街正式校舍体制及课程设置 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的办学宗旨是: “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招收初等小学毕业及十五岁以下“略能读经而资质聪敏”的儿童,学制四年开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中国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共九门课程高等小学堂实行班级教学,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息时间,统一考试,管理规范师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活动,在辛亥革命中,热情宣传, 积极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当地 “男剪辫发, 女放裹足”等社会风俗革新活动教师队伍 在官立高等小学堂先后继任监督和执教的有吴恭亨(岩村) 、康涤贤、黎成镕(陶吾)、李楚书、肖士甲等他们大都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在地方颇有名望民国时期慈利县一批有文化、思2 想活跃的人物,如王固存、于抚宇、于心宇、宗庆廷、李达武、唐牺之、施大临、张心量(权) 、毕世勋(嘉乃)等都接受过他们的良好教育。
第二节慈利县中学校(1912——1922)学校机制 民国元年( 1912)八月,慈利知事雷以动根据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慈利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改为慈利县中学校省教育司委任杜章甫为首任校长县中学每年招收一个班,并附设高等小学,每年招收甲、乙两个班慈利县中学校属官办性质, 办学经费以固定校产收入和政府划拨的财政税收两项来源为主中学确定一人为主事,负责日常事务;附小的人事和经费系由中学统一安排办学思想 民国二年( 1913)六月,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 ,强调“崇经学孔”民国三年( 1914)十二月,袁又在《整理教育方案草案》中规定:“中小学校修身、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保存固有之道德”校长杜章甫毕业于湖南优级师范(湖南大学前身),他不畏强权,带领师生对袁的指令竭力抵制,积极推行新学,实行多项革新措施将礼堂孔子牌位换为孙中山像; 在教学内容上废除经、 史、子、集为主的课程设置,按新规定开设课程,还订立考试、升留级、教职员职守等制度; 从外地延聘一批青年新学教师来校任教杜章甫题联“庠序学校以教,杞梓梗楠之材”,悬于学校大门,以示对学生的勉励后任校长肖士甲、 郝泽葆、朱元荣等基本上推行了新学思想。
3 由于实行男女分校,中学校和附小一律只招收男生学制及课程设置慈利县中学校学制四年, 毕业后可升入大学(预科) 、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共开设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图画、手工、乐歌、物理、化学、法制经济等13 门课程附小学制三年,毕业后可升入中学、师范学校、甲种实业学校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外国语、算术、中华历史、中华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唱歌、体操(兼游戏)等13 门课程基本建设 校园面积约 5000 平方米,校舍进一步扩大,系木瓦结构,中有风火墙一分为二,形成东西两个大“田”字形格局校门北向,前临原县城东街,跨过街道便是澧水河堤学校操场就建在河堤上,架有过街桥相通桥上建有一亭,曰“对虎亭”,亭中悬有吴恭亨撰写的楹联:吾道曾向老君问礼,诸生亦随季路升堂社会活动 袁世凯发布《整饬学风令》之后,校长杜章甫即组织进步师生,展开反袁护法的斗争教员郝子敬、朱冬青,学生袁明濂(任远) 、佘绍矱(惠)、刘先齐(仁鹤),张心量(权)等都勇敢地站在斗争的前列张心量在县城桂香楼题联明志:“壮县伟观,问李群玉溇水亭今安在哉惟此高楼,撑天无恙;发人远慨,笑袁世凯皇帝梦亦已醒否。
愿吾民主,历永宁” 办学效益 新学观念和较高的教学质量为一批人才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曾任过湖南省政府副主席, 内务部副部长,中共青海省委书记,青海省省长,中纪委副书记等职的袁任远, 红七军前委兼五十4 三团政委、烈士佘惠,大革命时期牺牲的温炼之、 张一鸣、董伯玉、谭绍福等烈士,慈利一中后任校长毕嘉乃等都是慈利县中学校的学生第三节慈利县立初级中学(1923——1952)学校机制 民国十二年( 1923), 慈利县中学校改名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历任校长有朱元荣(冬青) 、杨道镇、宋绍祁(慈元)、禇道谦(吉甫)、戴金寿(鼎九)、李宇甘(中和)、朱岳峙、朱纯一(佰元) 、于知雄、张清寰、徐光瑊、汪儒烈、于榕章、刘金先、毕嘉乃等 16 人1949 年 7 月,慈利解放慈利县人民政府,中共慈利县委相继成立,人民政府接管慈利县立初级中学,刘金先留任校长1950年 2 月,慈利县简易师范学校并入慈中,刘金先继任校长简师校长王贤澧任副校长 1952 年 8 月,刘金先调省立四中,常德专署调慈利文教科长毕嘉乃兼任慈中校长,向锡梅任副校长历任校长中,以于榕章、刘金先二人任期稍长,懿行颇高,业绩尤佳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因日寇犯境,县政府将学校迁至岩泊渡。
于榕章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照常办学省教育厅在《省县(市)行政人员考核表》上对他的考核评语是: “操行——清苦自甘,廉洁自持,堪称人师;工作——管教认真, 学风纯正,成绩可嘉;学识——进修有恒,学问日新,足资模范 ”刘金先在校长任期内,致力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 他延聘一批优秀教师, 使学校为之一新 学校建“科5 学馆” ,他捐献 300 石稻谷作铺底资金,个人花300 银元买回一个汽车头,自己动手改装后供学校发电慈利解放时,全力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使学校档案图书资料、校产校具得以妥善保存学校设训育处、教务处、事物室1949 年 8 月,改训育处和教务处为教导处 1951年9月,设总务处办学思想慈利县立初级中学继续推行新学观念,重视人文教育制定的校训是:刚健朴诚,校长朱岳峙题写了跋文:丈夫事业,以柔成者,吾见罕矣,故取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故用健;朴者,朴穆而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故奠之以诚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学校提出:“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 1939年,由王固存作词, 苏兆龙谱曲的《慈利中学校歌》 即体现这种办学思想歌词云: “羊角郁翠,环吾校兮苍苍;溇澧萦廻,汇洞庭兮茫茫;山水钟灵,英才荟萃于一堂,青年是民族之奇葩,时代之朝阳;炼志、炼胆、炼识,爱国、爱人、爱乡;诚实莫耽玄理虚想,读书不忘抗敌救亡。
欲革命之成功,在学问之高尚;储蓄远道的资粮,踏进人生的战场;顶天立地,轰轰烈烈,做个堂堂中华男儿样;复兴民族,责任匪轻,在吾侪青年的肩上! ”1950 年秋,学校按照慈利县人民政府的指示,动员工农子女上学至1952 年下学期,工农子女入校人数达到 611 人,占学生总数的66%1952 年,提倡学习苏联,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办学规模 民国十二年( 1923)至民国三十八年( 1949), 每年招收两个初中班民国二十六年(1937) ,附属高小停办民国十二6 年(1923),扩办一个养成师范班 (一年制)民国三十五年 (1946),县政府向省教育厅呈报, 拟将慈中改为完全中学, 并招收了一个高中班,未获准是年,学校实行男女兼招, 全校共 7 个班,学生 405人,教职员 29 人民国三十八年( 1949), 扩大到 9 个班,学生 517 人,教职员 39 人1952 年,春季招收 2 个班,秋季招收 6 个班,共达到19 个班,学生 924 人,教职工 58 人学制及课程设置 民国十二年( 1923), 中学学制由四年改为三年,附属高小由三年改为两年 中学开设的课程: 公民、国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体育、音乐、手工、图画等13 门。
民国十六年( 1927)增开“党义”民国十八年( 1929), 改“党义”为“三民主义” ,增设了“党童子军”课,与体育课并开,恢复“修身”民国二十五年( 1936), “三民主义”改为“公民” ,“博物”分为生理卫生、植物、动物,停开了修身、国术、工艺,增开了劳作 1950 年,开设的课程:国文、数学、自然(包括动、植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英文、政治常识、历史、地理、美劳、音乐、体育共13 门,每周授课28 课时1951 年,国文改称语文,取消了自然,单开动物、植物、生理卫生,美劳改为美术教师队伍 慈利县立初级中学本着 “聘先生则楚材晋用,远达蜀国” (朱岳峙语)的择师宗旨,先后延聘了一批具有大专以是学历、学识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象国文教师李楚书、王固存、于抚宇、宋庆庭、李泽赤、王启烈;英语教师李伯俊、 唐纯庄、金物滋、黎定南、张沈川、任机、储曼侨、朱寄生、朱绍先;数学教师张清寰、 敖治朝、7 汤祖禅、王德化、向锡梅;理化教师杨锡昆、刘自烈、王贤澧、刘金先、李佩华;音美教师苏兆龙、徐少彦、宋泂;国术教师郭玉堂、刘盘明等,他们专业造诣深厚,德才兼备,治学严谨,堪称一代名师他们也大都是铁血男儿,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投身到抗日救亡的洪流。
解放战争时期,他们不顾个人安危,与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基本建设 民国二十二年( 1933), 校长朱岳峙征得学校后面的民田十余亩,新建了包括足球场、田径跑道、篮球场的大操坪校门也改为南向,校园背托澧水校门悬有“慈利中学”的横额,门联为“慈祥为怀,利普家国;中西并治,学究天人 民国三十二年(1943) ,日军侵入慈利,学校经济损失达522 元,被迫停课民国三十三年(1944)二月,县政府决定将慈利中学暂迁岩泊渡翌年三月迁回民国三十八年( 1949) ,科学馆建成至 1952 年,分别增建了体育设施,添置了理化教学仪器,学校图书达3485 册,教学、办公、住宿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党群组织民国三十六年(1947) ,学校成立“”1950年春,简师合并后成立慈利中学首届学生会5 月,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慈利中学支部成立1952 年,学校党员仅向锡梅一人,参加慈利城关镇支部过组织生活后勤保障 民国三十六年( 1947) ,学校成立了伙食监察委员会1950 年,由校长室、总务处、校医室、体育教师等组成学校健康委员会社会活动 民国十五年( 1926)下半年至民国十六年( 1927)夏8 季,慈利兴起了农民运动, 慈利中学师生投入了这场大革命运动。
中11 班学生杨树滋担任县总工会干事,杨世春、蹇先为、张学阶等分别在农村组织农民协会,并担任相应职务民国二十六年(1937)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党员张沈川的组织领导下,以二十四、五班学生为骨干,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组建了“慈利抗敌流动剧团” ,以“慈利”的名义创办了抗日刊物《慈利旬刊》,音乐、美术教师苏兆龙组织一批音美爱好者成立“艺术研究会”和 “唤醒书画社”,开展抗日宣传学生于棠章(于黎光) 、于蔚章、杨复峻(杨帆)经张沈川指引,与校友刘代鉴、朱允嘉等奔赴延安,先后在洛川抗大四期六大队和延安抗大第五期三大队学习,毕业后即分赴抗日前线 1949 年 3 月,毕嘉乃组建“湖南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慈利分社” ,主要成员有向锡梅、王育九、刘寿田、彭正鹤、卓从斌等慈中十余名教师 1951年,全校师生分三批共80 余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中,为国家购买飞机,师生捐款456 元 1951 年至 1952 年,为配合土改运动,学校组建了有40 名师生参加的“文工团” ,校长刘金先亲自任团长,在全县巡回演出办学效益慈利县立中学共办初中66 个班, 毕业学生 3000 余人;另办高中班一个,毕业学生52 人;办中师班 4 个,毕业学生 185人;附小 14 个班,毕业学生700 余人。
在这一批学子中不乏优良之材,像大革命时期牺牲的吴宪猷、杨树滋、张学阶、蹇先为、王恩俊、聂晶等,一大批专家、学者、政界人物如黎盛斯、谭绍志、宋湛、刘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