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84.50KB
约12页
文档ID:86215304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_第1页
1/12

豪放飘逸的李白诗他衣袂飘飘,脚步匆匆在他的笔下,孤独时则“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高兴时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离愁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别绪则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他一生不曾离开过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就是仙之子——李白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的诗歌体现了开元时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又反映了唐王朝处于极盛而衰的转折关头的社会现实他以强烈的激情和豪迈的气魄歌唱了自己远大的理想,憎恨和反抗封建政治中的不合理现象,追求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世界;同时继承了前人诗歌创作的成就,完成了盛唐诗歌的全面革新他的诗既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又兼各家所长,既以“豪放飘逸”而成为盛唐诗中不可企及的典范,又兼有旷达、潇洒、清新、俊逸之美这些都使他成为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诗人,代表着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本专题选取了李白具有代表性的四首诗,充分体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游仙诗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社会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诗人在寂寞的月夜,花间独酌、无人亲近的落寞情景诗的本意旨在表现自己的孤独,同时诗人那种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送友人》是一首送别诗,但作者却一改送别诗那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写得具有诗情画意,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将进酒》中,诗人借题发挥,尽吐郁积在心中的不平之气,流露出施展抱负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思想的矛盾,一方面有用世的想法,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另一方面,他又想用饮酒的办法使自己从怀才不遇的苦闷中解脱出来———————————————————1.了解李白的生平和创作成就,以及对后世中国文学的影响2.把握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及李白的思想境界和世界观,品味诗歌的意象、意境3.鉴赏李白诗作风格,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及基本特点,即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4.对李白的思想作出正反两方面的评价1.加强诵读通过诵读,感知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理解诗中生动、鲜明的形象,体验作者的浪漫主义风格特点2.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关键,在于理解好“梦游天姥”和“留别”的关系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分析。

深入准确地理解好“李白为何喜欢跟月交流而不跟人交流”是理解鉴赏《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这首诗的关键和必由之路3.《送友人》一首可先背诵全诗,初步体会这首诗的诗情画意,然后逐联鉴赏品味体会李白诗中表现出来的真挚热诚豁达乐观的感情4.鉴赏《将进酒》可首先把握诗的基调,理解诗的整体内容,体味诗人情感的跌宕起伏然后探究诗人的艺术手法《梦游天姥吟留别》[常识·速览]“诗仙”——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四川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市)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遇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他具有超出寻常的艺术天分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省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其诗风雄奇豪迈,飘逸雅致,感情奔放,形象鲜明,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存诗九百余首,有《李太白集》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而玄宗仅把他看作词臣,并不重用他,并且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为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李白离开长安后,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这已是他离开长安后的第二年,这首诗就是他出行前写的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胸中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这是一首游仙诗,但不同于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的一般作品,作者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的现实世界全诗通过对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憎恶,对自由乐土的追求,表现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诗可分为两大层,第一层从开头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这一层又分三小层第一小层:梦前海客/谈/瀛,烟涛/微茫/信/难越人/语/天,云霞/明灭/或/可天姥/连天/向天/,势拔/五岳/掩/赤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我欲/因之/梦/吴,一夜/飞度/镜湖第二小层:梦境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脚著/谢公/,身登/青云/半壁/见/海,空中/闻/天千岩/万转/路/不,迷花/倚石/忽已/熊咆/龙吟/殷/岩,栗/深林兮/惊/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列缺/霹雳,丘峦/崩洞天/石扉,訇然/中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霓/为衣/兮/风/为,云之/君/兮/纷纷/而来虎/鼓瑟兮/鸾/回,仙之/人兮/列/如第三小层:梦醒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第二层从“世间行乐”至诗末,留别世间/行乐/亦/如,古来/万事/东流/别君/去兮/何时/,且放/白鹿/青崖/,须行/即骑/访/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要有感情地朗读该诗,须寻得情感脉络,脉络大致为:游历前的倾心渴慕→游历时的喜悦→幻入仙境时的惊悸→醒来的失落惆怅→高蹈出世之情→傲岸不羁之情。

全篇感情忽起忽落,愈转愈昂扬,须变化着语调读之 [文本·精析]1.诗人是如何表现天姥山的与众不同的?                                                                【答案】 (1)一方面:(2)另一方面:用五岳、赤城和天台,衬托了天姥山的雄峻巍峨、神奇雄伟,因而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2.试赏析“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中“飞”的表现力                                                                                                【答案】 “飞”字表现了诗人急切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追求3.“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四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四句读起来朗朗上口,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特点?                                                                                                【答案】 这四句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熊在咆哮,龙在长吟,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天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天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

这四句整齐中又有变化;多用“兮”字,使节奏张弛有致;“青青”“澹澹”等叠音词也增强了韵律感4.试分析“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一句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从昏暗恍惚到惊天动地,写了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的景象2)形成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下文写神仙渲染了神奇的色彩5.试分析“仙人”的特点及作用                                                                                                【答案】 (1)特点:天马行空,无拘无束,任意奔驰2)作用:仙人的出现把梦境带到了最高潮,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渴望6.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答案】 作者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常识·速览]李白怀抱一腔政治热情到了长安,被贺知章等人欣赏,唐玄宗任他为翰林待诏,其实只是把李白当作词臣而已,更兼李白本性正直纯真,因此得罪了权贵被排挤出京后,漫游江湖间,政治理想无法实现,762年,病死当涂,初葬采石矶从杜甫“世人皆曰杀,我意独怜才”一句,可见李白一生始终受到权贵们的排挤,郁郁不得志《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写诗人在寂寞的月光下,花间独酌、无人亲近的落寞情景诗的本意旨在表现自己的孤独,同时诗人那种放浪形骸、狂放不羁的性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提示】 全诗写的是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但诗人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表现的,而是以乐写愁,以闹写寂,以物为友,以群写独,朗读时注意把握这个特点[文本·精析]1.“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幽静的月色,月色溶溶,花香袭人,这美好的环境却只有诗人自己自饮自酌,竟无一人陪伴。

美好的环境与诗人“独酌”的孤单形成对比一壶酒”已见冷清,“无相亲”再次渲染,更见诗人的孤独愁苦之情2.在“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中,诗人却“独酌”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方法?                                                                                                                                【答案】 “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越是良辰美景之中,寂寞就越显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