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西方教育思想史(期末整理)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251.30KB
约17页
文档ID:143994906
西方教育思想史(期末整理)_第1页
1/17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 1 页 共 17 页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一编 古代教育史 第三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在西方哲学史上开辟了从自然哲学向伦理哲 学转变的新阶段是西方思想史上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的意义 苏格拉底认为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可以使人得到改进 对于治国者来说受教育更为必要只要是人可以预测结果的事都是由人的智力掌控的是 可以学习的 二论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 苏格拉底是专家治国论者 他认为治国者必 须有德有才深明事理具有各种实际知识至于担任将领更必须通过学习具有军事知 识 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伦理、道德问题是整个思想体系的中心 1实践的哲学道德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应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伦理、 政治等人类自身问题 哲学应当是能够 实践的苏格拉底的这一立场在西方哲学史、伦理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寻求道德的“一般” 苏格拉底不满意智者们的怀疑论和相对主义 他汲取自然哲学家探讨万物本源的思想方 法要求在真理、道德上探求普遍有效的“一般” 研究伦理概念的一般定义。

第一次提出 了伦理学理论问题寻求普遍有效的真理观点是哲学思维的一次飞跃 3教人学会做人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人“怎样做人” 4智慧即德行 道德不是天生的正确的行为基于正确的判断所以教人道德就是教人智慧智慧就是 道德正义的事和其它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 智慧及德行知识即道德的论断在教育实践上有重要意义既然正确行为基于正确认 识对人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可能的道德是可教的后世的教育家因此把发展道德意识、道 德判断作为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但知识即道德的观点是不完善的 因为知识并不等于道德 5自制是德行的基础 苏格拉底要求人们以明智的认识约束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欲望他认为自制是“一 切德行的基础” 不能自制就使智慧和人远离 6守法就是正义 他认为正义的行为和其他一切道德都是智慧区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标志就是守法 7身教重于言教 苏格拉底不仅劝人向善他本人就是崇高道德的榜样他严于律己以身教人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 2 页 共 17 页 四教学内容要求掌握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苏格拉底认为治国者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苏格拉底除了教授政治、伦理、雄辩术和 人生所需要的各种实际知识以外第一次将几何、天文、算术列为必须学习的科目。

五教学法苏格拉底方法问答法 苏格拉底在哲学研究和讲学中形成了由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个步骤组成的独 特的方法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讥讽是就对方的发言不断提出追问迫使对方自陷矛盾无 词以对终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助产术即帮助对方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归纳即从各种具体 事务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质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比较寻求“一般” 定义是把个别事物归 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六认为健康在于锻炼 苏格拉底认为 身体健康在平时是有用的 在战时身体健康更重要 即使在思维活动中 健康的身体也是必要的健康不是天生的锻炼可以使人身体强壮 第二节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柏拉图是古代西方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的最大代表是西方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 其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被称为三个里程碑 二、政治观和哲学观 政治观想建立一个完善、理想的国度哲学家居于统治地位军人居于辅佐地位第 三类人则有节制美德的手工业者和农民三类人各安其位分工又合作不同而又和谐这 就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这就是理想国中的四种美德哲学家含有黄金军人 含有白银手工业者和农民则生来只含有铜和铁 他认为只有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理想的国家才能成为现实。

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在 理想的国家里哲学家才能充分成长 理想国有赖于哲学家哲学家有赖于理想国陷入 了不能自圆其说的循环论 哲学观轻视感性事物认为从感性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实知识 相信轮回说和灵魂转世说认为灵魂只有脱离肉体才能升华 他将这一切哲学观和他的政治观结合起来 提出了两个世界的理论 他将世界划分为现 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不完善、不真实、暂时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完善、真实、 永恒的这个理念世界就是他头脑中的理想国 三、教育观 一 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1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家兼政治家 2女子应当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从事同样的职业 3重视早期教育 4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 5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他要求不强迫孩子们学习主张采用做游戏 的方法教育孩子但游戏必须是合法的 6柏拉图认为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快乐与欲望的控制人应当用理性来指导欲望 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与政治结合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塑造中的作用将算术、几 何、天文、音乐理论四门课程 “四艺” 列入教学科目第一次提出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 手段之一强调身心协调发展、男女教育平等注意早期教育主张课程学习与实践锻炼结 合、 净化教育内容 反对强迫学习 以理性指导欲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 这些就是 理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 3 页 共 17 页 想国中的教育观的积极因素。

他们对后来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长期影响但是理 想国的教育过于强调一致性用一个刻板的模子铸造人忽视个性发展其次他拒绝变 革 “不让体育和音乐翻新” 柏拉图认为音乐的翻新会给国家带来危害 二 “第二个理想国”中的教育观 法律篇中的教育观 1.在教育管理上有了一名专管教育的长官 2.规定了学校的兴建 3.对专职教师有了明确规定 4.在课程设置上哲学被取消了 5.首次提出强迫教育 6.控制人口过度增长 7.早期教育的规定比理想国更加具体 8.详细介绍了埃及人在“寓学习于游戏方面的经验” 9.在恢复了一夫一妻制的背景下人伦关系、孝道成为道德教育的必要内容 10.对儿童的管理持更加严厉的态度 11.对诗人有更严格的限制 详尽推荐埃及人对于音乐和舞蹈的严格审查和十分具体的法律规定 四、学习观回忆说 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识 只有通过感性事物引起思维 认识共相 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强调理性思维追求共相、本质这个本来很深刻的哲学见解被他 做了唯心主义的解释他把思维、共相看成与外界无关的、存在于人的灵魂的内部他说人 在出生以前已经获得了一切事物的知识当灵魂依附于肉体降生后这已有的知识被遗 忘了通过接触感性事物才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事物学习即回忆这就是柏拉图 的“回忆说” 。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世界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的教育和教育思想有着深远影响 在哲学上他承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在认识论上他认为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物质 世界是经验和感觉的源泉而经验和感觉则是理性思维和概念的源泉在社会政治观上为 奴隶制辩护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理论 1灵魂论 人的灵魂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相应于植物的灵 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当营养的灵魂单独存在时是属于植物的如果它还有感觉 则属于动物的灵魂如果它既是营养的也是感觉的同时又是理性的就是人的灵魂使 灵魂的三部分在理性的领导下和谐共存人就成为人 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首先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 的东西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使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发展人的理性 这就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 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 4 页 共 17 页 2论教育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提到了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天性、习惯和理性重视天性、养成良好的 习惯 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 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 人就能成为有良好德行的人。

在高度评价教育作用的同时 他并不认为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力量是万能的 教育不能 使那些天性卑劣又在不良环境中形成坏习惯的人服从理性的领导对这种人需进行法制 3白板说 亚里士多德在其唯物主义认识论中 用蜡块与金戒指比喻感觉和感觉对象的关系 感觉 只是采纳被感觉的东西的形式而不取其质料人的灵魂也就像一块什么也没有的白板或白 纸它能接收对象的知识 4教育对象普遍的公立的教育与教育立法 教育应是国家的事务人人都应受到同一的教育教育应由法律规定 二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 1胎教和婴幼儿教育 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游戏对儿童有益但要选择健康的游戏应注意儿 童语言的纯洁防止下流的语言不要让儿童接触不健康的演出 2初等教育 年龄划分七岁上学 分四科阅读、书写、体育、音乐和绘画 在教育上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育之前儿童的体育练习应柔和 音乐必须列入教育 3高等教育 教学与科研结合研究与实验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结合 根据学员的程度划分年级或班级 4兴趣是引起学习最重要的因素 5应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 三、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亚里士多德提供了多种有益的见解。

一论幸福 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高目的它就是人的目的幸福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幸福 的获得不能靠机遇人应该通过努力获得幸福幸福生活离不开勤劳最高的幸福是思辨活 动 二论美德 亚里士多德将美德分为两类理性美德和伦理美德后者才是伦理学讨论的对象伦理 美的就是中道中道在两种过错之间一方是过度一方是不及美德就是恰如其分恰到 好处 亚里士多德并不将欲望排除在美德之外欲望、理性的统一也就是介乎两个极端 之间的中项就是美德美德也包含非理性的环节在自身之内 三美德在于实践 美德既非生来就有也非与天性无关自然给了我们接受德性的能力我们应在实践中 获得这些德行美德在于实践 在实践德行中 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知与行的统一 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西方教育思想史 第 5 页 共 17 页 第四章 古罗马的教育 第四节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 一生平 西塞罗是罗马著名的演说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为论雄辩家 二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1.能就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的演说是雄辩家最本质的特点 2.具备令人钦羡的高贵风度 3.掌握雄辩术的一切准则 三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成为雄辩家的条件雄辩家教育的内容 1.要有广博的学识 2.要在修辞学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3.要有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关于雄辩家的培养方法练习占重要地位最主要的练习是写作。

二、昆体良 一生平 公元 1 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既是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 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他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 养雄辩家为宗旨 二论教育与天赋 1.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他认为一般人都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成人的 2.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异的观点他认为人人可通过教育而 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研究儿童天赋、倾向、 才能遵循儿童年龄特点考虑不同年龄期的接受能力 昆体良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 他关于天性是教育的基础和原材料的思想以及教育适应 自然的主张 反映了他对教育规律的认识 他的这些思想曾经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 育家以深刻影响 三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重视雄辩家的道德品质 把伦理学视为培养雄辩家的重要课程 比西塞罗更重视雄辩家 德行的培养 四昆体良的教育观 1.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但是在他看来 雄辩家不仅仅是擅长演说的 人还应当是一个具有较高的才能同时具有崇高的思想、高尚的情操成为一个善良的 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行比才能更重要教育的任务应当是培养良好的德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