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你知道辛弃疾有哪些诗词吗?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1 水龙吟·补陀大士虚空 [宋] 辛弃疾 补陀大士虚空,翠岩谁记飞来处蜂房万点,似穿如碍,玲珑窗户石髓千年,已垂未落,嶙峋冰柱有怒涛声远,落花香在,人疑是、桃源路 又说春雷鼻息,是卧龙、弯环如许不然应是,洞庭张乐,湘灵来去我意长松,倒生阴壑,细吟风雨竟茫茫未晓只应白发,是开山祖 作品赏析 原序:题雨岩岩类今所画观音补陀岩中有泉飞出,如风雨声 【解释】 ①此闲居带湖之作观音:即佛家所谓观世音菩萨补陀:梵文音译,即补陀落伽山佛经谓观音菩萨说法之处按:补陀,一般作普陀今浙江普陀县东有普陀山,以供奉观音佛像为主辛词首句称观音为补陀大士,并不确切 领略探索雨岩之美虚实相生,巧为比喻,尤富想象,出以瑰丽、神奇、幽秘之境界妙笔最是岩间飞泉音响之美,或卧龙鼻息,或洞庭仙乐,或松吟风雨,令人耳不暇给,美不胜听更冠以“又说”、“应是”、“我意”,以致“竟茫茫未晓”,渲染出一派神幻迷离气氛,令人惊叹之馀,顿生一探为快之心。
②“补陀”两句:雨岩的状态如观音凌空,有谁知道它从何处飞来?虚空:凌空翠岩:绿的岩石,即指雨岩 ③“蜂房”三句:雨岩如万点蜂窝,其间似相通又似各不关连,宛若一扇扇玲珑小窗黄庭坚《题落星寺》诗:“蜂房各自开户牖 ④“石髓”三句:千年石乳倒悬其间,犹如条条奇兀峻峭的冰柱石髓:即石钟乳,如乳之下垂,故名嶙峋(yínxún林寻):形容山石林立峻峭或层叠高耸貌 ⑤“有怒涛”三句:山泉喷涌,落花飘香,人疑进入桃源仙境怒涛声远:飞泉声似怒涛,渐渐远去桃源路:通向桃花源的路陶渊明《桃花源记》谓武陵渔人误入桃花源其中不独风景绝胜,且有人隔世而居,一切和平美好,不复知人间兴亡事 ⑥“又说”两句:或谓春雷般泉涛声源于泉底卧龙的鼻息弯环:盘旋貌 ⑦“不然”三句:或谓泉声犹如洞庭仙乐、湘神鼓瑟洞庭张乐:《庄子·天运篇》:“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湘灵:神话中的湘水女神《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⑧“我意”三句:我谓泉声如风雨中的山涧松涛细吟微啸阴壑:背阴的山沟 ⑨“竟茫茫”三句:大自然美的奥秘茫茫难晓,我是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白发:白发之人,自称开山祖:佛教中称建寺创业的僧人为开山祖师,后泛指各行各业的创始人。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2 水龙吟·老来曾识渊明 [宋] 辛弃疾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白发西风,折要五斗,不应堪此问北窗高卧,东篱自醉,应别有、归来意 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吾侪心事,古今长在,高山流水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甚东山何事,当时也道,为苍生起 作品赏析 【解释】: ①作年不详,玩词意,当为晚年退居瓢泉时作 稼轩咏陶词以此首为陶评价最高,体验最深切梦见梦觉,极写思慕景仰之情挂冠归里,夏卧北窗,秋醉东篱,此中应别有深意陶翁虽死犹生,千载之下,正可引为异代知音以下抒怀明志:宁田园终身,决不同流合污;即便出山再仕,终个图个人荣华,但求南北一统 ②“老来”两句:谓老来对陶潜始有深切认识,乃至梦中依稀相见渊明:西晋大诗人陶潜字渊明参差:仿佛 ③觞(shāng商):酒杯御:用,进,此引申为饮 ④“白发”三句:谓陶潜不堪忍受“折腰”之耻,宁肯白发萧萧对西风,辞官归隐折腰五斗:见前《水调歌头》(“君莫赋幽愤”)注④ ⑤“问北窗”四句:谓陶潜辞官归隐,非一味醉心于飘逸静穆,自当别有深意北窗高卧:见前《念奴娇》(“近来何处”)注⑨。
东篱自醉:言对酒赏菊陶潜《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⑥“须信”两句:言陶潜精神不死,至今犹觉其凛然有生气《世说新语·品藻篇》谓庾道季曾说:“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凛凛恒如有生气凛然:严肃貌,令人敬畏貌 ⑦“吾侪”三句:言与陶潜心心相通,虽远隔今古,却是异代知音吾侪(chái柴):吾辈,我们高山流水:喻知音,参见前《满庭芳》(“倾国无媒”)注④ ⑧“富贵”三句:言即便他年为官富贵,也应无味之极富贵未免:用谢安语参见前《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注⑤直饶:即使,纵然 ⑨“甚东山”三句:言谢安当年何以东山再起?那时士大夫也曾说他是为苍生而再仕据《世说新语·排调篇》,谢安隐居东山,朝廷屡诏不出,人们常言:“安石不能出,将如苍生何?”甚:是东山:指谢安何事:为什么苍生:黎民百姓 我们知道,辛弃疾自青少年时代起,就饱经战乱之苦,立志抗金,恢复中原,他的词也以激越豪放而著称但是在这首《水龙吟 》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却引归耕隐居的陶渊明为“ 知己 ”,未免有点消极之所以如此,与他的遭际有着密切的关系据学者考证,此词约作于光宗绍熙五年(1194 ),那年辛弃疾已经五十五岁,秋天又被罢官 ,于是感伤世事人生,免慨叹。
此词上片开头就说 :“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 句法就有点特别陶渊明与,本来志趣不同,性格各异,而却说他们已有了神交,并在梦中见过面了这对一般读者来说,不能不感到突兀、惊诧,从而也就有可能构成一个强烈的印象,令人玩味 老来 ”二字是特指,说明驱驰战马、奔波疆场或是筹划抗金、收复故土的年轻时代,与脱离尘嚣、回归自然的陶渊明是无缘的,而只有在他受到压抑与排斥,壮志难酬的老年时代,才有机会“相识渊明 ”这个开头,对读者来说既有些突然,又让人感到十分自然而也以平静的语气叙述,益发显得深沉接下去的“觉来幽恨,停觞不御,欲歌还止”三句,直接抒写心中的沉痛心情心头之恨是如此沉重,竟使得酒也不饮,歌也不唱这是为什么?作了回答:一个白发老翁怎能在西风萧瑟中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个 词的下片紧随前文,并作了更深入的回答:悔恨东山再起!先讲陶渊明的精神、人格和事业都是永在的,而且仍凛然有生气,和现实是相通的 懔然生气”一句,这里暗用《 世说新语·品藻》“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的语言以赞渊明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紧跟着又用了“高山流水”的典故,来说明他同渊明之间是千古知音。
这知音就在于对“富贵他年”所持的态度接下去“富贵他年,直饶未免,也应无味”三句,引用了东晋谢安的故事据《世说新语·排调篇 》记载:“谢安在东山居布衣时,兄弟已有富贵者 ,翕集家门 ,倾动人物刘夫人戏谓安曰:‘大丈夫不当如此乎 ?’谢乃捉鼻曰:‘但恐不免耳 ’”说明即使他年不免于富贵显达,也是没有意思的结语“甚东山何事”三句用的仍然是谢安的事,同书又记载 :“谢公在东山,朝命屡降而不动后出为桓宣武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出瞻送高灵时为中丞,亦往相祖先时多少饮酒,因倚如醉,戏曰 :‘卿屡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今亦苍生将如卿何?’谢笑而不答 很显然,从到陶渊明,又从陶渊明到谢安,或富贵显达,或归田隐居,或空怀壮志,虽处境各不相同,但其实一样,都没有什么意义这是英雄的悲叹! 与辛弃疾其他一些诗词中所反映出来的豪情壮志不同,在这首词中,已没有“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 ”(《水调歌头》),“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那种壮志凌云、激越慷慨的感情,而是把一切都看得如此闲淡无谓,如此的不屑一顾,这难道是的本意吗?不,这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与哀叹,是时代的悲剧! 辛弃疾的高考重点诗词赏析3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作品赏析 【解释】: 该词是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解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 李白有首叫《越中览古》的诗诗中写道:“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好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七言诗中,有三句写到越王勾践的强盛,最后一句才点出越国的衰败景象,虽然表达的感情显然不同,但在谋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处。
词以两个二、二、二的对句开头,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表现了多层情意第一句,只六个字,却用三个连续的、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让读者从那些动作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去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 ,意味无穷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为什么不去睡觉,而要“挑灯 ”?“挑”亮了“灯 ”,为什么不干别的,偏偏抽出宝剑,映着灯光看了又看?⋯⋯这一连串问题,只要细读全词,就可能作出应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说明此时无声胜有声”用什么样的“说明”还能比这无言的动作更有力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呢? “挑灯”的动作又点出了夜景那位壮士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 ,仍然不能平静 ,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翻来覆去,总算睡着了 而刚一入睡 ,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为梦境 梦”了些什么,也没有明说,却迅速地换上新的镜头:“梦回吹角连营 ”壮士好梦初醒,天已破晓,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这号角声,多么富有催人勇往无前的力量啊!而那位壮士,也正好是统领这些军营的将军 于是,他一跃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