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台阶台阶》》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三篇文章不同的立意选材,体会其妙处2.品味三篇文章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3.感受三篇文章中美好的情感重点品味三篇文章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难点品味三篇文章不同的语言表达特点教学准备熟读《台阶》 《背影》 《信客》三篇文章学习内容知识链接李森祥,1956 年出生,衢州人1986 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余秋雨,1946 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著名散文家,文化学者,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家预习前测1.注音唏嘘( )( ) 伎俩 ( )( ) 吊唁( ) 撬( )凹凼( ) 门槛( ) 涎( )水 半晌( )2.看拼音写词语gān gà( )( ) huì( )气 烦 zào( ) bá( )涉 颠 pèi( ) è( )耗 文 zōu zōu( )( ) 穷困 liáo( )倒3.整体感知《台阶》(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 “新台阶砌好了” ,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信客》(1)信客需要做哪些工作呢?(2)文中提到两位信客,我们知道作者在本文中主要是要写年轻信客,但他为什么先写老信客2呢?自主学习1.《台阶》中父亲形象,请概括谈感受。
2.请用几句话概括信客的为人 质疑交流1.《台阶》中的父亲形象与《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有什么异同?谈谈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2.《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试分别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3.《背影》语言朴素平实, 《台阶》的语言十分口语化,与这两篇文章相比,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个案补充品读《台阶》一文中父亲建房,建成后的变化的描写,感受农民的艰辛与不易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凹凼(ào) 烦燥(zào) B 尴尬(ɡān ɡà) 阴凉(yīn) C 卵石(luǎn) 揩一把(kǎi) D 砌缝(qì) 舀米(yǎo)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A 克扣 接济 噩耗 低媚顺眼 ( ) B 唏嘘 希罕 呵斥 风尘酷旅( ) C 诘问 伎俩 颠沛 穷愁了倒 ( ) D 焦灼 吊唁 鸡零狗粹 长途跋涉( )3. 词语积累,根据意思写词语。
①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 ②不正当的手段 ( ) ③指亲近的人死亡的消息 ( ) ④形容人的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 )⑤追问、责问 ( )4.选词填空(1)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担受了震动,便“嘎叽”地( )了一声,父亲身子晃一晃,水便泼了一些在台阶上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 )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词语填上,正确的一项是( ) A 惨叫 粗暴 B 惨叫 粗野 C 喊叫 粗暴 D.喊叫 粗野3(2)只要信客一回村,他家里总是人头济济……农民的眼光里,有( ) ,有( ) ;比较得多了,也有( ) ,有( ) 这些眼神,是中国农村对自己的冒险家们的打分这些眼神,是千年故土对城市的探询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词是( ) A 羡 慕 嫉妒 嘲笑 轻蔑 B 嫉妒 嘲笑 轻蔑 羡慕 C 轻蔑 羡慕 嫉妒 嘲笑 D 羡慕 嫉妒 轻蔑 嘲笑5. 指出没有用比喻的句子( ) A 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B 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 C 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D 他的脸苍白得像一张纸板书台阶 中心事件:造有高台阶的屋子 提问理解 为什么造? 怎样造? 结果怎样? 身体垮了 不习惯 反思对于《台阶》一文,围绕中心事件理解小说内容,把握父亲这一人物形象从父亲和农民的差异入手,体会父亲的种种不习惯,剖析父亲的心理,注重学生赏析人物的手法在对比中体会塑造人物的不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