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6.3.3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239.03KB
约6页
文档ID:584973397
6.3.3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_第1页
1/6

6.3.3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元素周期律: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现代周期律:元素性质随着元素原子核电荷(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周期表分为s、p、d、f四个区,各区元素外围电子构型的特点 s 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 IA IIA , 属于活泼金属, 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p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p上, 包括 IIIA-VIIA以及 0 族元素, 为非金属和少数金属;d区: 最后的电子填在(n-1)d上, 包括 IIIB-VIIB以及VIII族元素, 为过渡金属;ds区: , (n-1)d全充满, 最后的电子填在ns上, 包括 IB-IIB, 过渡金属(d和ds区金属合起来,为过渡金属);f区: , 包括镧系和锕系元素, 称为内过渡元素或内过渡系. 6.3.3 原子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 与常见周期表的主要区别:1族的划分;2镧系、锕系元素的位置问题。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概括如下:1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2各周期中元素的数目,等于新填充的相应能级组合中各亚层,所能容纳的电子总数;3元素所在的族号等于其外围电子层上电子的总数但短周期P区元素因无(n-1)d电子,故应加10才等于其族号 6.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性质决定于其原子结构,周期系中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就是原子结构周期性变化的反映6.4.1 有效核电荷这种多电子原子中某一电子实际受到的核电荷叫做有效核电荷Z*元素原子序数增加时,原子的核电荷呈线性关系依次增加,而有效核电荷Z*却呈周期性变化P107图6-12,具体分析如下 6.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6.4.2 原子半径测定形成化学键的原子核间距计算原子半径单价共价半径;金属半径;范德华半径短周期:从左至右原子半径减小;过渡元素:从左至右,变化幅度不大,总趋势变小;s区、p区的各族元素:原子半径由上而下逐渐增大;d区元素由上而下原子半径有增大的趋势,但幅度小,不规律6.4.3 电离能气态原子在基态时失去最外层第一个电子成为+1价气态离子所需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I1,再相继逐个失去电子所需的能量则依次称为第二、第三……电离能(I2、I3……),同一原子,I1最小。

电离能反映了原子失去电子倾向的大小,电离能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有效核电荷、原子半径和原子的电子层结构 6.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6.4.4 电子亲和能电子亲合能EA:1mol 某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 得到 1mol 电子, 形成气态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 叫该元素的电子亲合能EA. 同样有E1, E2, E3, E4, ….等非金属原子的电子亲和能总是正值,而金属原子的电子亲和能一般正值较小或为负值电子亲和能的大小反映了气态原子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决定因素同电离能6.4.5 电负性电负性:指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的能力,通常采用鲍林电负性标度(相对电负性)同一周期从左到右,电负性呈增大趋势周期表中: 右上角 F 的电负性最大, 左下角 Cs 的电负性最小s、p区,同一族,从上至下电负性呈减小趋势,金属元素的电负性小于2.0,非金属元素的大于2.0 6.4.6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的金属性是指其原子失去电子成为正离子的性质,而元素的非金属性则是指其原子得到电子成为负离子的性质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强弱可分别用电离能和电子亲和能来衡量电负性数值愈大,非金属性越强;反之,金属性越强6.4.7氧化态原子价:即化合价是化学中表征元素性质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离子价、共价、配位数、氧化态。

氧化态:当分子中原子之间的共用电子对被指定属于电负性较大的原子后,各原子所带的形式电荷数价电子的数目决定于原子的外围电子构型s、p区元素: 最高氧化态等于最外层电子数目(j),p区最低氧化态等于-(8-j)d区元素:最高氧化态等于(n-1)d与ns之和(j),最低氧化态等于-(10-j) 6.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