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流行病学重点x

shaoy****197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63KB
约18页
文档ID:110093209
流行病学重点x_第1页
1/18

流行病学各章重点第一章:一.流行病学概念: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制定和评价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二.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性研究(观察法),实验性研究(实验法),理论性研究(理论法)观察性研究分为描述性研究(主要包括现况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和分析性研究(主要包括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实验性研究(又称干预实验)分为临床试验、现场试验、社区干预实验(又叫以社区为基础的公共卫生试验)三.流行病学研究重要观点:群体、比较、概率论、社会医学、多病因论四.流行病学应用: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及其分布特点;2.探讨疾病病因与影响流行的因素;3.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的效果评价;4.揭示疾病完整自然史;5.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6.卫生决策和评价第二章:一.疾病频率常用测量指标的定义,计算方法及使用场合:①发病率:表示一定期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频率发病率=一定时期内某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k②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新发病例频率的指标通常多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以月、周、日或一个流行期为时间单位。

罹患率=观察期间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书×k③患病率(现患率或流行率):是指某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患病率=特定时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同期观察人口数×k(1) 影响患病率升高的因素包括:①病程延长,②未治愈者的寿命延长,③新病例增加(即发病率增高),④病例迁入,⑤健康者迁出,⑥易感者迁入,⑦诊断水平提高,⑧报告率提高2) 影响患病率降低的因素包括:①病程缩短,②病死率增高,③新病例减少(发病率下降),④健康者迁入,⑤病例迁出,⑥治愈率提高 患病率=发病率×病程 用于病程长的一些慢性病注意患病率与发病率的区别:前者为新旧病例总和,横断面研究,静态指标;后者为新发病例,队列研究,动态指标一④感染率:在受检人群中某病现有的感染人数所占的比例感染率=受检者中阳性人数受检人数×100%⑤续发率(家庭二代发病率):指在一定观察期内某种传染病在家庭易感接触者中二代病例出现的百分率家庭中第一例病例成为“原发病例”,不计算在续发病例的分子分母中续发率=家庭中易感接触者中的二代病例数家庭中易感接触者总数×100%用于家庭、集体单位或幼儿园发生传染病史评价不同传染病的传染性大小。

⑥死亡率:指某人群在一定期间内死于所有原因的人数在该人群所占的比例死亡率是测量人群死亡危险最常用的指标死亡率=某人群某年总死亡人数该人群同年平均人口数×k对于病死率较高的疾病,其死亡率基本上可以反映该病的发病水平对于非致死性疾病进行死亡率分析是不合适的病死率:表示一定期间内,患某病的全部病人中因该病而死亡的比例病死率=一定期间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时期患某病的人数×100%病死率通常用于病程短的急性病,如各种急性传染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⑦生存率:指患某种疾病的人(或接受某种治疗措施的病人)经n年的随访,到随访结束时仍存活的病例数占观察病例总数的比例n年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开始随访的病例数×100%生存率用于评价某些慢性疾病如癌症、心血管病等的远期疗效二.疾病流行的强度的术语:散发、流行(大流行)、爆发三.疾病三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不同人群:年龄(研究疾病年龄分布的方法,横断面研究,出生队列研究),性别,职业,种族和民族,婚姻和家庭状况,社会阶层,行为不同地区:地方性疾病、自然疫源地不同时间: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长期趋势判断地方性疾病的依据:(1) 该病在当地居住人群中的发病率均高,并可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2) 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中,该病的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3) 外来的健康人,到达该地一定时间后可能发病,其发病率和当地居民相似;(4) 迁出该地的居民,该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或呈自愈趋向;(5) 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可能发生类似的疾病。

移民流行病学的目的:分析疾病病因中,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作用大小移民流行病学研究的原理:①若环境因素是引起发病率,则移民中该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原居地人群的发病率或死亡率不同,而与移居当地居民人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接近②若遗传因素主要是对发病率及死亡率起作用,则移民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不同于移居地,而与原居地人群的频率相同第三章:一.病因的概念:指能使人群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当其中的一个活多个因素不存在时,人群中发生某病的概率就下降又称危险因素,指能是疾病发生概率升高的因素必要病因:引起某种疾病发生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旦该因素缺乏,疾病就不会发生促成病因(充分病因):指某因素存在时可能导致某病发生的概率增加,但该病发生时并非一定具有该因素除必要病因外,其他任何能引起发病概率增加的因素都可以看成是促成病因二.病因研究的方法:1.描述流行病学研究:提出或建立病因假设(Mill准则);2.分析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验假设;3.实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假设;4.因果推断标准作出结论①描述流行病学病因假设建立的准则(Mill准则):求同法(异中求同);求异法(同中求异);共变法(计量-反应关系);类推法(克山病);排除法②因果推断的标准:(1) 关联的时间顺序:如果怀疑病因X引起疾病Y,则X必须发生于Y之前。

2) 关联的强度:一般而言,关联的强度越大,该关联为因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关联强度的测定,根据资料的性质或来源:OR、RR等反映分类资料的关联指标关联的可重复性:指关联可以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区和不同时间重复观察3) 关联的特异性;(4) 因素和疾病分布的一致性;(5) 剂量反应关系;(6) 实验证据:提高论证强度(7) 关联生物学的合理性:包括两个方面:①对于关联的解释与现有理论知识不矛盾,符合疾病的自然史和生物学原理,这相当于客观评价②研究者或评价者从自身的知识背景出发,支持因果假设的把握度,这相当于主观评价8) 相似性:已知某种化合物致病,另一种类似化合物与疾病有关联时,两者因果关系可能性大三.疾病与暴露因素关联的形式:1.随机误差:抽样误差和随机测量误差2.系统误差(偏倚):包括选择、信息和混杂偏倚注:有统计学关联不一定有因果关联,有统计学上的关联可以排除偶然关联,必须要排除虚假关联和间接关联才能判断因果关联假关联:指本来两件事间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但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没有考虑偏倚的存在,造成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虚假关联,有选择偏倚和信息偏倚造成① 间接偏倚:通常由混杂偏倚造成注:混杂因素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必须与研究因素(暴露因素)有关;一定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变量第四章:一.描述性研究的概念:利用已有的资料或特殊调查的资料,描述疾病或健康状态三间分布的特征,进而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

包括个例调查和病例报告、现况调查、生态学研究 特点:1.是因果关系探索过程中的第一步; 2.一般事先不设对照组,但是分析过程中可以分组进行比较 3.揭示的暴露与疾病间的统计学关联仅能作为因果推断的线索,而不能据此下因果关联的结论应用:1.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2.提出病因假设和线索二.现况调查(现况研究或横断面研究):1.概念:在某一特定的人群中,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内某种疾病或健康状况的资料,描述该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注:调查时间越集中越好,不宜间隔太长;研究开始时一般不设对照组;测量指标以患病率为主,发病率为辅;定期重复进行现况调查,可以得到发病率资料2.特点:(1)属于很横断面研究,一般不设对照组;(2)不能确定暴露与疾病的时间顺序,只能为因果联系提供线索,不能得出因果关系的结论;(3)不用于病程较短的疾病3.目的:①描述疾病或健康状况的三间分布;②提供疾病的致病因素的线索;② 用于疾病的二级预防(通过普查、筛检确定高危人群);③ 防治措施及其效果的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三.普查:1.概念: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某一地区或具有某种特征)人群中每一成员所做的调查或检查。

2.优点:①能发现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早发现、早诊断疾病,并可以普及医学卫生知识;②确定调查对象上比较简单,所获得的资料能够较全面的描述普查地区人群总体的情况及分布与特征,为疾病或健康状况的流行因素研究提供线索;③比较易为公众接受;④不存在抽样误差3.缺点:①工作量大,费用较高,组织工作复杂,参加普查的工作人员多,调查质量不易控制;②调查内容有限,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和现场诊断技术比较复杂的疾病;③普查对象多,调查时间短,难免重复和遗漏,无应答比例较高四.抽样调查1.概念:通过抽样方法,对特定时间,特定范围内人群的一个代表性样本的调查,以样本人群的调查结果来推论其所在总体的情况2.分类:(1)随机抽样方法:①单纯随机抽样:抽签、随机数字表;②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排序、定抽样距离、定起、按抽样距离抽样③ 分层抽样:分层(某一特征相似)、层内随机抽样④ 整群抽样:一群为抽取单位、群的抽取用随机抽样⑤ 多级抽样:上述多种抽样方法的综合运用注: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误差从大到小)(3) 多阶抽样3.抽样调查的优缺点:(1)优点:省时间、省人力、物力、财力(2)缺点:设计、实施、资料分析较普查复杂;重复或遗漏不易被发现;患病率太低的疾病也不适合抽样调查;对于变异过大的材料和需要普查普治的情况不适合用抽样调查(3)影响样本含量的因素:①疾病患病率;②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允许误差越来越大,所需样本量越小;五.生态学研究:以群体为单位,在群体水平上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暴露状况与某种疾病的频率。

无法得知个体暴露与效应间的关系,但可以反映群体平均水平,是生态学研究最基本特征包括生态比较研究和生态趋势研究第五章:一.队列研究1.概念: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可疑因素及其暴露程度分为不同亚组,追踪其各自的结局,比较不同亚组之间结局的差异,从而判断暴露因子与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固定队列:同时期进入研究,无新成员加入,观察对象很少退出研究,队列成员基本固定动态队列:在整个观察期内,原有的对列成员可以不断退出,新的观察对象可以随时进入,即整个观察期内队列成员不是固定的2.基本原理:根据研究对象是否保留于某种研究因素或其不同水平将研究对象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或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随访一定时间,比较各组之间预期研究结局发生率的差异,研究暴露因素与研究结局之间有无因果关联及关联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3.对列研究特点:①时间上是前瞻性的:开始观察时未知疾病状况:②属于观察性研究:③研究对象按是否暴露或暴露程度不同分组;④有“因”及“果”:从暴露到疾病,能确定暴露与疾病的因果联系;⑤要设立对照组二.队列研究的类型:1.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开始时的状态(现在),研究的结局需随访观察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

2.历史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工作是现在开始,研究对象是过去某个时间进入队列的,即研究的起点是过去某个时间,研究对象的确定与分组是根据研究对象在过去某时点的暴露状况进行的,研究的结局在研。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