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毛泽东诗词 悟长征精神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诗人,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优美、乐观、坚强的诗歌,可以被称为壮美的诗史,在当代诗歌中独领风骚1934年10月,毛泽东带领中央红军离开中央革命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跋山涉水,历经千难万险,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同陕北红军会师,行程两万五千里在极其艰苦的长征途中,毛泽东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下面我们来欣赏毛泽东诗词,重温长征精神清平乐·会昌1934年 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在王明、博古等左倾错误的指挥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革命形势危急,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大国,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不愁没有回旋的余地”,主张突破敌人包围,进行长征,可是毛泽东实际上已经被排除在党和红军的领导中枢之外,对革命心急如焚登上会昌城外高峰,思绪万千,“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广大战士斗志昂扬,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十六字令三首1934年—1935年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这三首小令,写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历尽千难万险,无所畏惧,英勇豪迈的精神快马加鞭”意气风发,“倒海翻江”,波澜壮阔,万马战犹酣,却有天柱般的坚强意志忆秦娥·娄山关1935年2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935年1月,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歼灭黔军四个团,攻下娄山关,揭开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这首词,反映出遵义会议后,红军顽强勇猛,视险如夷的豪迈气魄和无尽不催,攻无不克的战斗英姿七律·长征1935年10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这首诗是在红军越过岷山,攻占腊子口后,到达六盘山前写的精确的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形象的表现了红军的伟大形象和乐观主义精神。
念奴娇·昆仑1935年10月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毛泽东带领红军,翻岷山,过昆仑,走完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长征胜利在即,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即将展开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消灭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清平乐·六盘山1935年10月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翻越六盘山后,中央红军很快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在越过六盘山后的一天,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千山万水脚下过,“屈指行程二万”,藐视困难,抒发了获得胜利时的明朗心境1936年10月,贺龙、任弼时带领红二方面军与徐向前、陈昌浩带领的红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作为领袖,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作为诗人,博学多才,在不同时期,创作了大量的气势恢宏的诗歌,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纪实之作,为研究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课堂上,我们要利用好这些素材,增加课堂情趣,引导学生感悟历史,培养学生提取并运用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