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碑帖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艾力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6.11MB
约168页
文档ID:36361758
碑帖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_第1页
1/168

一、碑帖的概念及两者的区别 碑帖历来受到金石、书法、史学、文学及艺术等工作者所喜爱,尤 其它是历来人们研习、欣赏书法时的必经之路因凡学习书法的人们, 都要经过临碑帖和读碑帖的过程在中国书法热的今天,碑帖这一古老 而宝贵的书法艺术宝库,更引起广大文物工作者、书法工作者所重视 为使广大初学者便于学习和掌握起见,故在谈碑帖之前,有必要把这两 个字的含义解释一下实际上,碑与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凡从事碑帖 研究工作的人们都认为它们都有专门学问,所以历来有碑学和帖学之称 (一)碑与帖的区别 碑和帖是有区别的,在刻石中属于完全不同的两大类古代以铭功 纪事的石刻,称为碑凡尺牍,书疏,称为帖叶昌炽《语石》说:“今 人(指清代)碑帖不分,凡刻石之文,统呼为碑,及墨而拓之纸,则又 统呼为帖,虽士大夫,未能免俗于是人们把文字刻石上的叫碑,把 从石上拓印下来的拓本叫帖了有人从南北两派书法不同的风格来区别 阮元说:“南书长于简札;北书长于碑榜,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 北派是中原书法,拘谨拙朴两派书风,判若江河阮元《北碑南 帖论》)所以碑帖二字不可泥解,这两个字是借以代表两派的书风 有人从形式上分,即竖者为碑,横者为帖。

有人从内容上分,碑主 要是把特定内容告诉旁人,如某人的事迹、某事的始末、名胜的沿革, 以及统治者的规章、法令等由于旨在传播,所以文字一般都写得堂皇 大方,工整严谨帖,它的艺术目的更浓厚些,把手迹临摹下来刻在木 上或石上,再传拓纸上,供人欣赏学习由于它大半都是有名的墨迹, 后人视为典范,因此人们的习惯,凡是石刻或木刻传播下来的拓本,均 统称之为帖 从文字的上石而言,碑是从“书丹”上石的;帖是用钩摹上石或木 刻从立碑和刻帖的目的来说,立碑的目的,在于纪功述事;刻帖的目 的,多为书法艺术,以期后人看到能产生兴趣,便可朝夕临摹 简言之,碑、帖虽是同为石刻(除帖部分为木刻外),而是有区别 的其区别并不在于石头的横竖形式,而取决于它们的性质和用途,刻 碑的目的,主要是把名人的事迹、名胜的沿革以及政令、禁约等,将某 内容公诸于众而至于它的书法讲究,是为了起到美化、装饰的作用, 以便引人注意和保存作用,帖则是把著名的书迹摹刻流传的一种复制品 (二)何谓是碑 什么是碑?有广义和狭义,广义的碑是指镌有述德、铭功、纪事与 纂言等文字的刻石,如碑碣、摩崖、造像记与墓志等狭义的碑则是指 东汉以后,立于纪念地、建筑或墓前、刻镌文辞的长方形石板。

故碑的 含义,简言之,“树石书丹谓之碑”(图 1 )(张鸿来《书法》) 其实,刻石与碑是有区别的,如马衡先生《凡将斋金石丛稿》曰: “今人谓文之载于石者皆曰碑”,其实不然刻碑之兴,当在汉季,古 祗谓之刻石秦始皇议海上也,其群臣上议曰:‘古之帝者⋯⋯犹刻金 石以自为纪⋯⋯今皇帝并一海内⋯⋯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 以为表经’故其东行郡县诸刻,皆曰刻石,初未尝谓之碑也碑之名 始于周代,为致用设,非刻辞之具《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 庙门丽于碑’,谓庙门之碑也《礼记·檀弓》‘公室视丰碑’,谓墓 所之碑也 庙门之碑用石,以丽牲,以测日景(影)墓所之碑用木,以引绳 下棺(见《仪礼·聘礼注》及《礼记·檀弓注》)“⋯⋯刻文于碑,为 汉以后之事,非所论于古刻然相传古刻,亦有所谓碑者,故古刻之真 伪,不可以不辨刘熙载《释名》说:“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 施鹿卢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求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 因焉,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谓之碑也《封氏闻见记》 说:“丰碑桓楹,天下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纤索,悬棺 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 于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这神灵之道也。

从以上这些记载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碑的原意有:①古代奴隶主 贵族的宗庙,院中立石系牺口,这种立石称为碑;②古人安葬时,墓内立竖木,上穿孔以下棺,后来用石头代替,上刻死者生平功德,为神道 碑之始祖③立碑测日影(定时)又从碑石的刻文来看,古代封建帝 王刻石封禅,记功德,如秦始皇在峄山勒石纪功为死者树碑立传的风 气,东汉初年大为发展 碑的原义是没有文字的竖石,即中国最早的碑,并没有刻字,仅是 作一种标志如周室的宫中,宗庙、下棺都可见到后来经过逐渐发展 才成为刻有文字的碑,它用来纪功、表德才刻上文字现在人们所见到 的碑字,有广、狭二种含义从狭义来讲,它仅仅是许多石刻种类中的 一种;从广义来说,它泛指多种形制的石刻文字石刻文字统称之为碑, 并非近时才开始清叶昌炽在《语石》中曾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 当是汉以后始故碑经过含义的引伸,除帖外,它是一切刻有文字的 石刻的总称 (三)何谓是帖 什么是帖?简言之, “缣帛之书谓之帖” (张鸿来 《书法》 ) “帖” , 《说文解字》解释为“帛书也我们的祖先把书写在竹木片上的字迹, 称之谓简牍;书写在丝织品上的字迹,称之谓帖可见,帖本来是指帛 书。

后来范围逐渐扩大,一般泛指笔札,其中包括书信及其小件帛书和 纸书清顾燿君《书法概要》说:“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缣 半纸珍藏墨迹者,皆归之帖今晋人之书,其流传者,王、谢、钟诸书, 皆帖也帖的底本则是通常指手札、散绢、另纸等,原来并非为刻石 而写,后世为保存和推广流传,选为摹勒上石,这种整理出来的东西, 统称为“帖”(图 2 ) 帖在魏晋时代,由于钟、王辈出,真、行、草体俱臻精妙所以讲 帖学多自东晋开始,尤以二王书法为历代推崇帖中最著名的当推《兰 亭序》,真迹不存,现在所传虽不下数百种,当推欧阳询摹写的所谓定 武兰亭最著名 帖学之盛,自唐太宗尊右军始,临文集字,盛极一时至宋淳化间 辑《淳化阁帖》,除王羲之、王献之之外,旁及张芝、崔瑗、钟繇、卫 瓘多家;上至汉章帝、李斯、程邈,远及苍颉、史籀,无不加搜集于 是潭、绛、戏鱼(彩图 2 4 )、大 观、黔江、淳熙各帖,增减摹勒,相继而出,蔚为字林大观历元、明 迄清中叶,学书者无不奉为圭臬到了清中叶以后,由于残碑断碣不断 出土,遂悄悄起而代之 二、碑(石刻)的特点和类别 清·叶昌炽在《语石》中说:“凡刻石之文皆谓之碑,当是汉以后 始叶氏一针见血地明确指出,碑是一切石刻(除帖石外)文字的总 称。

其实碑只是刻石文字中的一种,后来人们将碑的含义加以引伸,才 把所有刻有文字的石刻(包括碑、碣、墓志、造像、刻石、刻经、塔铭、 摩崖、石阙、题名、题诗、界石、画像等等)统称为碑碑刻能经千百 年岁月而保存下来,为研究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历史、人 物、书法艺术提供宝贵的资料 俗话说:“寿同金石”,这虽是吉祥语,但人们乐于利用它作为书 写的材料,刻文纪事,这绝非偶然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石盛而金衰, 故其纪功述事,多赖于石,以垂后世因为“碑刻”相对说来具有长期 保存的性能,所以自古以来,人们所创作的大量石刻(或称碑刻)资料, 就有着独自的特色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碑(石刻)的特点 1 .数量极大,视为可观 三千年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各类石刻,其数量很是可观倘若 问及我国到底有多少石刻,这就很难说出其精确数字可是从历来一些 石刻著录和现在全国各省市、县等对文物普遍调查的情况来看,只要认 真地进行一些统计、归纳,也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数量如以北京市为 例,据普查一般石刻有七千多种,而房山石经(图 3 )有 1 . 4 万多块,共 计二万多件,由此推算,全国现存石刻和资料,远远超过二十万件以上。

2 .分布地域辽阔 由于石刻所用的材料,一般都是比较坚硬的岩石,故耐损力强,质 地细密,不怕风吹雨打,阳光曝晒,往往能长期保存,经久不坏故其 石刻无论是内地或是边寨地区,到处皆可树立,可说遍及祖国大地,比 比皆是所以,我国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只要具备了制作条件,无不 利用石刻资料这一形式就石刻上所刻的文字而言,各族人民都赖依石 刻这一形式,来充分发挥其宣传作用故在我国石刻资料中,文种除汉 文之外,还有满、蒙、维、回、藏、吐蕃、西夏(图 4 )、女真等几种 所以据历代文献记载和人们所从事这方面工作来看,石刻涉及到全国三 十一个省、市、自治区,可谓遍布全国,其中较为集中的地区,有西安、 洛阳、曲阜、桂林等地,有的一个县市就有好几千种 3 .时间绵长,长久保存 这里有两重含义,其一,即每一件石刻,倘没有水火兵燹厄运的情况下,保存的时间很长久如《石鼓》、《琅玡台刻石》,西汉和东汉 的碑刻,直至保存至今,有的石刻由于岩石本身硬度高,质地细密,能 较为完好地保存至今,如《曹全碑》、《衡方碑》、《鲜于璜碑》(图 5 ) 等就是如此其二,指人们用石头作材料,刻文纪事的时间长这与某 些纪事材料 (甲骨、金文、简、帛等)只盛行一个时期,大不相同。

而石刻自出现 以来,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元、 明、 清、民国,直至新中国的诞生,上下经历二三千年时间,代有佳刻,可 谓至今不衰,成为人们汲取无穷的文献资料和书法艺术的源泉,岂不是 两全齐美的快事 4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我国自石刻文字产生以后,经过三千多年的发展,各族人民充分发 挥各自的智慧,创造了形式多样,类别颇多的各类石刻从历史上来看, 为了有效地运用和研究这些资料,历代学者曾做了不少的归纳整理工作 如朱剑心《金石学》一书里把石刻归纳为两大部分,共分四十六个小类; 陆和九在《金石学正篇》中将各类石刻分为五大类;马衡《凡将斋金石 论丛》则分为四大类以上诸家的分类,虽多寡不一,互有异同,但有 其共同之处,即从各种不同角度作了归纳,达到了便于使用的目的笔 者根据平时工作的实践,认为根据石刻的内容来归类为妥,故余意十分 赞同陆和九先生的归纳,以分五类为宜 (二)碑的类别 1 .碑类 凡刻石、碣、摩崖,均归属此类 《说文》:“碑、竖石也”,以文勒石主要是指纪事内容比较丰 富的那一部分刻石,为纪前人功勋而用即把碑作为书刻文字,从纪事 颂德而扬名显姓,这种碑,则始于东汉,其作用如同现在的碑一样。

碑 按其内容与作用,大体可分为功德碑、庙碑、墓碑三种倘立于庙中者 称为庙碑(图 6 ) 庙碑,立于寺庙内或寺庙前,记载着建立寺庙的经过情况,建造寺 庙的原因以及历来修葺及主其事的情况,其碑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历来被人们所重视如唐《晋祠铭》,记唐高宗起兵时曾在晋祠祈祷, 太宗立此碑以报神祐之恩 某种碑,倘立于墓前或墓后者称为墓碑(图 7 ),或神道碑、纪念碑 等 墓碑(或神道碑、纪念碑),立在坟墓前或墓后的碑刻,上刻有死 者姓名、籍贯、生平事迹及安葬时间、地点、后人情况等文字《礼·檀 弓》“公室视丰碑”之碑即为墓碑秦以前为木制,本作悬棺入土之用 汉以后改用石制,在碑上多刻文字,以垂久远东汉立碑风盛行,文体 也自成一格,有文有铭,又或有序又墓表,即墓碑,其碑竖在墓前或 墓道内,以表彰死者,故称墓表竖在墓道上的,又称神道表或神道碑, 如北周庾信《庚子山集·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等 这类书刻文字的碑,它们的名称虽有些不同,但其作用则均为纪事 而已这种碑,来源于刻石变异于碣和摩崖,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 凡刻石、碣、摩崖,均归属碑类石刻,指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或图像 刻石之风,流行于秦,盛于东汉。

石刻种类甚多,除碑、碣、志石外, 尚有摩崖、石兽、石人、石柱等,内容大多是一些颂德、纪功、题咏、 纪事等,所包含的内容十分繁杂可是,石刻文字是考古、研究历史、 艺术、书法的珍贵资料 如秦代《琅玡台刻石》(图 8 )、《泰山刻石》、 《峄山刻石》、《会稽刻石》,东汉《石门颂》摩崖刻石总之,它是 书字刻于石上但石不一定是碑,而碑则必须为石如周秦时,诸侯狩 猎,天子巡守,刻石歌功纪事的很多,如著名《石鼓文》就是一例 碣是指汉代的碑,一般是呈长方形,高六尺左右也有碑首为圆形 或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