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上课用】第1部分第4单元 明清时期 讲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gege****6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80.19KB
约12页
文档ID:204113289
【上课用】第1部分第4单元 明清时期 讲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_第1页
1/12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 明清时期讲义时空坐标单元概览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年明朝建立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但开始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时空坐标整体感知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渐趋衰落政治-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表现为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正在走向衰落经济-发展与迟滞:一方面,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另一方面,“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文化-承古萌新:一方面,理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西学东渐,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明清政治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朝(公元1368-1644年)1.废除丞相(1)原因: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2)措施: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立内阁(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决断,政务繁多2)演变①奠基: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②确立: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正式确立③发展:明宣宗时,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④全盛:明神宗时,张居正任首辅,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3)评价: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3.颁布《大明律》(1)特征:严惩直接危害封建君主统治的行为;增加经济立法内容;严惩贪赃枉法2)原因: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商品经济的发展知识延伸(1)特务统治:明代为了确保臣下绝对忠心,利用特务手段侦察臣僚私下言行,设立厂卫机构,监视侦察官民行为,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2)八股取士: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八股取士。

明清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皇帝的忠顺奴仆二)清朝前期(公元1636-1840年)1.设立军机处(1)背景①清初,仿照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②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③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2)目的:适应办理西北军务的需要,防止泄露军事机密3)概况:雍正年间,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4)特点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③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机构,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5)影响: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2.建立密折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图解历史3.清朝的边疆政策(1)主要目的:为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基本原则①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子②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3)具体措施①在中央设置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其职能是管理蒙古、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事务②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地施行“改土归流”4)历史作用①近代中国的版图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基本奠定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统治。

知识延伸(1)文字狱:清代统治者为防止和镇压知识分子和汉人的反抗,从其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在清初康、雍、乾三朝的百余年间,文字狱多达上百起,而且愈演愈烈,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2)明清时期的基层治理:明代户籍制度严密,军民人等出行超过百里,即要在官府办理通行证,关津要隘,时刻盘查里甲制度在明清两代都十分严格,城市中以坊、街、胡同编排,县以下乡村设乡、都、保、庄各地名称不同,但组织系统直达居民百姓乡村的家族也与政权遥相呼应明清经济二、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迟滞(一)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4)人口的大量增加: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大量荒地的开垦,耕作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推广以及赋税制度的改革,导致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成就①制瓷业: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纺织业a.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b.棉织业: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原料,其原因是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纺织技术的改进与推广;国家政策的推动;农书的推介等3.商业(1)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③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④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四大商业名镇轻巧识记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2)时间:明朝中后期3)地点:江南4)行业:丝织业5)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和被雇佣关系6)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7)特点: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发展缓慢8)缓慢原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根本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二)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4)评价①积极: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2.“海禁”与“闭关锁国”原因表现影响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延缓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阻隔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清朝“闭关锁国”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认为天朝大国无须与外国进行贸易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微点提醒“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一脉相承,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二者实施的背景、主要针对对象、具体内容、后果等都有所不同,相比于“海禁”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涉及的范围更广,实施也更严格弥补欠缺知识 拓展深化认知新教材新增知识1.明朝宦官专权局面的出现(1)原因: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

2)权力①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②负责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③对官民的言行进行监视、侦查,有权逮捕、施刑2.清朝奏折制度(1)形成:康雍乾时期,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形成了奏折制度2)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3.自明朝中期起,农业、手工业、商业各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现象(1)农业: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2)手工业:明朝后期,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力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商业: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人,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新史学最新视野1.明朝加强对地方和边疆的管辖,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史学新论: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抚、总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命题思考:明朝时地方和边疆的有效管辖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和交流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2.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史学新论: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已经不再仅仅是在自给自足之余,将自己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出售,而是更多地依赖于市场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一部分农民由于经营有道、扩大生产而成为“上农”,一部分农民则从自耕农下降为佃农、奴仆或雇工……一般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以分成或定额的方式纳租——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命题思考:张岂之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村经济发生新的变化,主要是乡村经济与市场联系密切;经济作物在乡村普遍种植;农民出现了阶层的分化;租佃关系普遍采用契约的形式这说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3.明清时期“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史学新论:明清之际,受“重商主义”思潮的影响,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士商相混”的现象。

正所谓“天下之士多出于商”……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在中国“士农工商”的缝隙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绅商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相对的经济实力,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绅士阶层,成为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之中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命题思考:14、15世纪的历史阶段,东西方不少国家进入封建社会晚期,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正在封建母体中孕育,世界历史正在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明清文化一、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反正统意识l.思想主张(1)针对正统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3)主张“真心”的诗文写作风格,反对摹古文风。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