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部分真题参考答案1 新闻史邸报( 1990)邸报又名进奏院状、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等,邸报是其通称,是指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发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报,在宋代开始被称为邸报,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邸报是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社会的产物,是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工具,内容受到当局严格的控制,主要涉及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 官员的任免、臣僚的奏章、战报及处罚等宋代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一般士大夫知识分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在统治阶级内部发行,属官方报纸邸报始于唐,盛于宋,衰与元,复兴于明,结束于晚清唐朝报纸均为手抄,由尚都进奏院发行,最早见于唐孙可之所著《经纬集》中的《读开元杂报》宋朝最早出现“邸报”一词,使用雕版印刷,由门下省领导,中央政府统一编印和发行新闻,完全具备中央官报的性质定本( 2007)定本是指宋代的进奏院将编好的官报样本送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的样本进奏院必须以定本为准向全国传发,不得擅自增减这就是宋真宗咸平二年,制定的对报纸的定本审查制度这是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最早出现的有文献可查的新闻检查制度这一制度的目的是加强对封建官报的控制,钳制舆论。
小报( 2008)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于一家之手,小报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的特点主要有: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始称为单状;发行人为进奏官、使臣或书肆之家,也有赖以为生的专门刺探消息者;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也有虚假信息;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也有印刷;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进奏院状( 2009)进奏院状是我国唐朝由进奏官不定期从都城向地方藩镇传发的、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原始状态的报纸,是官报的雏形它的内容主要涉及皇帝活动、诏旨、官吏任免、臣僚奏章和其他军事政治方面的重要消息读者主要是各地的藩镇和诸道长官,带有某种上行公文的色彩进奏院状的特点是不定期、无报纸它所提供的官方信息绝大多数属于朝廷的正式活动,且往往比正式的公文要早这些信息有不少是进奏官自行采集的,有的则是从他们获得的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的简述中国古代报纸的内容与特点(2009)《察世俗每月统记传》(2003)《察》是历史上第一份在中国境外出版的中文近代报刊。
它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和马礼逊于1815 年 8月 5 日在马六甲创办,出版发行达7 年之久其目的是宣传神理, 主要内容是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以及各国情况和科学知识的普及性文章这些文章都是用略带文言成分的白话文写成,体裁有评论、记叙文、故事、诗歌等木板雕印,中国书本式,每月一期,免费赠阅 主要读者对象是聚居在马六甲的华人它的创办,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2008)《东》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 年 8 月由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其创办的背景是资本主义爆发了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对外扩张,传教士的职能也从单纯传教,发展成为兼有刺探情报的任务《东》的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三部分组成,旨在消除中国人狂妄自大的心理此外,该报重视言论,设有新闻专栏,首先使用了编者按,首先刊载社会新闻,首先刊登介绍西方报业情况和新闻自由的专论《东》在性质上已经完全脱离宗教报刊,成为外国人进行扩张的工具《万国公报》 (2008)《万》是中国近代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一份由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其前身是1868 年于上海出版的《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创办并主编,主要撰稿人有李提摩太等。
1874 年 9 月 5日,该报自第301 期起改用此名,仍为周刊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也变得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2007)中国近代报刊四要素是指以新闻、言论、文艺(副刊) 、广告四要素组成的中国近代报刊格局,最早是新闻部分真题参考答案2 外报形成的 如《察》 《东》 等就有大量自撰的言论,也有文艺作品和消息《东》首次登载行情物价表,并在新闻后加编者按《遐迩贯珍》首次运用插图,首辟广告专版 1876 年, 《申报》第一个刊登新闻画1897 年 11 月 24 日,上海《字林沪报》附出的《消闲录》是中文报纸的第一个副刊中国近代第一份新闻、评论、副刊、广告四要素俱全的日报是《申报》简述《察世俗每天统记传》的创办情况、宗旨、特点( 2004)1.创办情况1815 年 8 月 5 日,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这是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为月刊,木版雕刻,因读者对象是华人,所以该刊仿照中国人习惯的线装书模样,每期一册,每册 5 至 7 页,最初印 500 册,后增至 2000 册,由米怜编辑并撰稿,大部分在东南亚华人中免费散发。
少部分运往广州等地分送从1815 年到 1821 年,该刊历时 7 年,共出7卷 84 期2.宗旨《察》为纯宗教性刊物,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此外,“灌输知识” “砥砺道德”也是其主要宗旨3.特点从内容上看,该刊侧重对基督教教义基本原理的介绍,讲解《圣经》中的警句,并大量刊载《圣经》故事,以多种形式通俗地宣传基督教义该刊同时还有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文现象,但又给科学的道理披上了神的外衣此外,该刊还介绍了许多国家的概况,并辟有《全地各国纪略》专栏,介绍欧亚美非一些国家,包括京城、人口、人种、政体、物产、语言等诸方面的情况从报刊业务上看,首先,该刊尊重读者的心理,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儒学的观点来阐述基督教义,广泛运用《四书》 《五经》中的材料为宣传宗教服务,并大量采用中国传统章回小说中的形式,连载文章后面常用“预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该刊采用中国古代报刊线装书样式,也是为了适应读者阅读习惯其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除论说性文章外,该刊还有小故事、笔记小说、七言诗、对话体和警言集纳等样式此外,该刊还刊载了一篇被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第一条消息的题为《月食》的短文简述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2008)1872 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了《申报》,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赚钱,因而十分重视办报质量,不断改进业务,加强了新闻报道,扩充了版面,纸张也有所改进, 很受读者欢迎, 广告为之激增。
早期《申报》对新闻业务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电报传送新闻稿1874 年《申报》 刊出经由丹商大北电报公司海底线路拍来的有关英内阁改组的伦敦电讯,为国内报纸刊出的第一条电报新闻津沪电报线路1881 年 12 月交付使用后,《申报》立刻利用这条电报线路传递南北各报新闻2.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关于杨乃武被诬与葛华氏通奸并唆使后者谋杀亲夫一案的连续报道达3 年之久,使之成为当时家喻户晓的一大社会新闻此外,《申报》还最早刊登国际旅行通讯3.加强报纸言论工作美查声称, 利和义并不完全对立,办报为了盈利,并不排斥在必要时仗义执言,报纸的言论要上关皇朝经济之需,下知小民稼穑之苦4.重视发表副刊文字这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该报公开征集竹枝词等文艺作品,并在版面上特辟文艺类作品的篇幅,以满足当时主要读者群——旧式文人的兴趣与爱好 这一创举为后起的 《字林沪报》 、《新闻报》所仿效,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5.刊载新闻图片1876 年后, 《申报》开始使用新闻图片是年8月 18 日, 《申报》在其发表的题为 《拿获九龙山匪党》的新闻中,插刊了用木版雕刻的“九龙山匪党”的臂章图样,为《申报》刊出的第一张新闻图片。
6.成功地兼营其他出版事业一是出版发行各类期刊申报馆出版发行我国最早的文艺期刊《瀛寰琐记》,此外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如《瀛寰画报》《点石斋画报》等二是兼营书籍出版业务所印大多是一些颇有价值而濒临灭绝的孤本名著,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是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是英国商人美查等4 人于 1872 年 4 月 30 日集资创办的,初为双日刊,从第 5 号起改为日报1.《申报》创办初期的特色经营管理方面:尽量降低报纸成本,努力搞好发行,大力招登广告,搞多种经营,陆续出版了文艺期刊、时事画报,开办了书局等在报纸内容方面:从办报人员到报纸样式都尽量中国化,重视言论,重视新闻报道,重视猎奇性、趣新闻部分真题参考答案3 味性强的社会新闻,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性内容这些办法取得了成功,只用半年多,《申报》就挤垮了《上海新报》 , 初为上海唯一的中文商业报纸根据表X,请分析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报刊的变化情况 2007)鸦片战争前,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禁教政策,传教士的办报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数量很少,且大都以传教为要务鸦片战争后,情况大为改观,传教士传教活动的种种限制被逐步解除。
《南京条约》 《黄埔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均有条款,保证传教士在中国各地自由从事传教活动,中国政府不得苛待禁阻,承认传教士有传教权这一时期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本土创办报刊情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传教士所办报刊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 1840 年前, 外国传教士在华出版的报刊只有 10 多家, 1860 年发展到32 家, 1890 年则增至76 家其中主要包括表格中所列报刊2.传教士所办报刊的内容有所变化 这些报刊,虽为传教士所办,但总体来看,已不像鸦片战争前那样热衷于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这些报刊中,有的还保留有宗教栏目,刊载一些宗教方面的内容,有的则完全以商务信息和新闻言论为主,极少有宗教材料有的始创阶段以宗教为主,在后期也逐渐过渡为综合性时政刊物同时,刊载科技知识,介绍西学,并将自然规律套上神的光环,归结为造物主的精心创造,仍然是这一时期传教士报刊的重要内容和报道方式3.以《万国公报》为例分析传教士创办报刊情况 的变化传教士报刊中,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它由宗教性报刊转变为非宗教性报刊的过程,典型地反映了这一时期传教士办报活动的变化《万》原名《教会新报》, 1868 年 9 月 5 日创刊于上海,周刊。
1874年 9月 5日从第 301期改名为《万》 创办人是美籍传教士林乐知这个刊物出版时间先后长达40 年,是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销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林乐知也因此而著名《万》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其报刊内容方面,具体情况如下:1) 《教会新报》创刊时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以宗教性内容为主,阐发基督教义和沟通传教士情况的教友来信等文章占据主导地位读者对象主要为教会人士,销量很小,最高只达3000 余份2)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清王朝一些实力派主张师事夷人,学习西方长技同时,中国许多地方爆发了反洋教运动,教案频频发生主笔林乐知认准这一形势,开始增加非宗教内容,扩大教外报道直至1874 年 9 月,该报抛掉教会牌子,改成《万》改名后的《万》声称,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各个有关的地理、历史、外贸、政治、宗教、 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在内容方面,用大量篇幅来刊登时政评论,选录一周《京报》,刊载商贸行情,介绍科学知识,而宗教内容却退居其次此时的《万》已经演变成为以时事报道和评述为主的综合性刊物这一变化表明,当时的传教士已经完全可以不必打着宗教的幌子来评述中国时政时局的发展已经为他们直接干预中国政治、为殖民地侵吞中国摇旗呐喊亮了绿灯。
1883 年 7 月, 《万》因林乐知忙于创办中西书院而停刊3)1889 年,停刊6 年之久的《万国公报》作为广学会的机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