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5

平***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1.22KB
约27页
文档ID:14320389
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5_第1页
1/27

国展获奖书家谈创作(五)佳构本天成 妙手偶得之( 刘鸿田 ) 这幅行草书《三国演义开篇词》立轴,是 1999 年秋天为烟台市书协举办的第一、二届主席团十名成员书法展创作的作品之一用纸是安徽泾县宣纸厂生产的质地比较粗糙的糟底宣;用墨是将北京一得阁墨汁厂生产的“中华墨汁”兑水研磨小许;用笔我选择了蘸一次墨能写七八字的三寸长锋兼毫 当时,山东卫视台正重播电视历史连续剧《三国演义》 这部古典名著虽说早年读过多遍可谓谙熟于心,但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已步入中年的我,面对荧屏上重现的那些熟悉面孔和曲折迂回的情节,感慨颇多特别是那感心动耳、荡气回肠的开篇词主题歌,更使我激动不已情愿驱使我录了音,一有空就欣赏不知不觉中,我在欣赏这首主题歌的同时,也翻开了米芾的行书,王铎、黄庭坚的草书,二王的行草,甚至汉魏碑版……随着音乐的旋律,我的脑海里也慢慢形成了一幅书法作品的情绪节奏体系,和在这个体系驱使与制约下笔墨和谐运行的时空序列终于,在一个天高云淡、秋风送爽的星期天,突然感到心里想写,想写三国演义开篇词我抓住了这种感觉,立即展砚铺纸,捉笔濡墨可能是物以遣情、笔随人愿的缘故吧,一幅八尺长屏,竟然一气呵成作品挂起后,再三琢磨,有些地方欲刻意为之,故又复写几遍,但终未能如愿。

碰壁再一次告诉我,在创作中那些由于兴之所至、有感而发达到心手双畅的作品是不可复得的 这幅作品,自认为是建立在情绪节奏动荡较大,有点狂放不羁的雄强基调之上的因此,下笔用力为第一要旨,笔画无论粗细,都要以力行之,以求线条的厚重、遒劲和活力感另外,在用笔的变化上注重绞裹并用、中侧互见,甚至根据情绪变化需要还使用了破锋,如第一行中的“浪”字在用墨上,要熟练掌握笔、墨、纸相发的特性和控制能力,真正做到使笔墨入纸;在用墨变化上要干湿浓淡多种墨色同时使用,甚至还出现“涨墨” ,如“几” 、 “惯”等字在章法上,全篇布为四行,或行或草,或断或连,字距较小,行距也不大字与字之间注重笔形、势态和跳跃跌宕变化,以增强纵向的连续性;行与行之间,轻重大小、字形势态搭配,中轴线缩展,行间互相渗透通过强化运笔节奏、墨韵变化来展示作品的轻重点,并注意轻重过渡自然,字势连绵总之,在“势”的管束下,构成一个整体,而每行的脉络又清晰可见落款和钤印应是作品整个章法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在这幅作品中的题款和钤印是在审清正文各行的轻重关系的基础上,为顺应一气而下的气势,采用了款字略大和单行直下的落款方式,最后留下四五个字的空间,钤一朱一白两方印,与篇首的一方起首闲章遥相呼应。

一幅上乘的书法作品,应是“学古不泥”的积累,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是才力和功力的结晶,是长期探索、苦苦寻觅、 “偶然得之”的必然长期的艺术实践使我感到,学书的确是一件不易的事情,没有几十年的苦功,没有将自己的生命全部投入进去的精神,是断然没有希望的一个书法作者不到一定的境界是很难创作出恰倒好处的精品来的 目前,我追求的是大气,追求跌宕变化,苍郁沉雄,气势奔放和摄人心魄我觉得这种艺术的追求是从“我这个人”出发提出来的,至于能否实现,这要看今后的努力程度和努力一方法如何了不过,我的老师孙其峰先生已有谆谆告诫:不管你有什么样的追求,研究传统是不能动摇的向传统学习,首先要向那些杰出的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学问,学习他们治学的方法,学习他们的优秀作品,因为他们是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的代表向他们学习才有可能在原有的历史高度上再把这种一素向前、向更高的水平推进一步,使它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你要知道,那些对优秀传统不甚了了的人,是无法创作出摄人心魄的作品来的 我坚信不疑开心堂札记(何开鑫) 离别贺兰山已近廿载,几多蜀国烟峦,几多风霜清露但我仍感日落大漠、古戎盘雕的苍古与悲凉是为了排遣隐约于内心深处的洪蒙,或是为了寄托梦境中的归乡之恋,我忘情地玩起了书法。

我感动于腾格里的空阔和横绝荒岭的贺兰山岩画,也常流连于黄河裹着历史的蜿蜒多少年来红尘若潮世事如烟,但我黄卷青灯下,悄度孤寂的痴迷依然 中原文化重经,楚文化重巫,蜀文化的蚕丛鱼凫杜宇开明等,形成了重仙化的文化特征由于远古迁徒式的地域交流,产生了三星堆、十二桥遗址奇特浪漫的形式表现,神秘的意识形态,以及后人神秘的精神世界,印证了神秘的自然世界金沙遗址三星堆皆太阳神崇拜及母系凤鸟文化,父系龙蛇文化,因为水系先民们溯长江而上,突破了地域界限,形成了一个开放兼容整体性格忆的文明形态,以及后来产生的司马相如、杨雄、陈子昂、李白、苏东坡、郭沫若一类百科全书式的文化伟人 学习书法是在我母亲辞世的那一年,当时我仅十三岁一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孤独,二是躲避“文革”尘嚣时即天命,伴随与书法难以割舍的情结,她与我又挽手步入笃实天真的人生殿堂在造型艺术中,没有比书法的表现载体更简更纯书法之法就是对立统一的辩证之法,黑与白、大与小、欹与正、形与意、局部到整体,一切从矛盾中展开,一切在对立中和谐,这便是书法书法的最大要素是笔墨表现力,关键层面是章法、组合力,最高的品格是造型想象力我欣赏雕琢中的自然、精致外的粗率、丰富内的单纯、变化后的统一。

书法贵在朝气,字的状态完全在于人的心态书法初则有法,终则无法,初则见技终见情,初则开卷终则开心我崇尚自然界执著的品格,方此才有青山不老,江河长流我的创作过程和随想(倪进祥 ) 我创作一幅较为满意之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第一步确定作品内容参加国内档次较高的重要书展,或为名胜古迹题字,或应邀为庆典题贺,一般都自撰诗文、联语即使是抄录古今诗文,也注重所选内容的品位,陈词俗语一般不写 第二步选择书体和章法内容确立后,用铅笔或钢笔在稿纸上打个创作小样,如发现有篆法、隶法、楷法或草法不准之字,立即查阅《中国书法大字典》 ,选择结体最简练、最高古、最易识的范体,绝不能有“夹生” ,更不能有取法不统一、繁简混杂的现象 第三步物质准备备纸、墨、笔、镇尺、开水等创作用品,用纸要讲究,最好选用安徽泾县正宗红星牌生宣,根据需要可把宣纸剪好用胶糊粘接成六尺、八尺或更大墨最好用徽墨研磨而成或用书画专用墨汁,笔可首选浙江湖州正宗善琏长锋羊毫笔,也可用宣笔或江西笔 第四步寻找感觉不想写字时千万不要勉强上阵,在这期间,可以备点小酒约几位朋友来谈古论今,或走出去散步,或听点古典音乐,或翻阅古今名碑法帖,或欣赏一下自己所藏当代名家真迹,将创作激情蓄积到饱和状态,不动笔心中就有压抑感,就痛苦,就难受。

一般有生命力的作品大都在这种痛苦中诞生的,如新生婴儿从母腹中隆生只要仔细观察过林散之创作时的面部表情,我们就不难悟出此理 (二)创作阶段 第一步把纸放平在画毡上,凝神入静,用开水把墨调试到最佳程度,最好用三个墨盘分别装浓墨、调试好的墨和开水或清水 第二步运气,牙关咬紧,舌头顶住上鄂,把气憋足待激情迸入时再动笔 第三步用单勾执笔法运笔挥毫,一气呵成下笔要狠,行笔要慢,收笔要快,注意线条独立自由,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不压笔、墨不淹墨创作大幅作品时最好找个助手牵纸,创作二到三遍或更多遍,至情感落潮时就收笔暂停 (三)检查挑选阶段 第一步先自查,可把写好的几件作品放在宽敞的地上或悬挂起来,细看章法是否合理,是否有败笔,气韵是否连贯再看线条和结体是否全乎法度 第二步请师友审查评点,自己拿不准时,可找师友挑选,因为旁观者清如果师友们提出作品有明显故障,就重新创作,直到满意为止 几点体会: 要有超常的自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无法征服别人,我们要把自己置身于千年书法历史长河中去,对照各个历史时期大师级书法家来查找自己的差距要用辩证的目光审视当代书坛,既要认识到当代书坛高手如林,名家辈出,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名家很多,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代书坛“纸老虎”实在不少,有开创性,能经得起未来考验的实力派书法家太少,可以预见那些玩世不恭,创作心态被扭曲,线条矫揉做作,张牙舞爪,火气十足的作品将成为未来的文化垃圾。

我们今天辛苦耕耘是为了我们作品生命力的无限延伸! 要抓紧时间充实自己,调整自己,发展自己我认为书法界的竞争,归纳起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书法本体实力的较量第二层次是书法家字外功夫的磨练第三层次是书法家道德修养和人格力量的抉择当代大多数书法家比较注重书法本体实力的积累和发挥,而忽视了第二、第三层次的修炼这是造成当代书坛群心浮躁的,追随时风,千人一面,泯灭个性的灾难性书风的重要根源所在!当代书坛和古代书坛相比较有一个本质的差异就是,当代工匠型的书法家较多,而真正涵养足、淡薄名利、德艺双馨的学者型、大师型书法家少得可怜 要有足够的勇气和流俗彻底决裂流俗是网,流俗是墙,它束缚人的思维和和视线,俗是从事艺术创作的第一大敌古人慨叹“唯俗不可医也” ,不能脱俗,不能尽快彻底地与俗决裂就最终难登大雅之堂因为,书法最高层的较量,不是比作品的功力,而是比作品格调、品位和内涵,有的人对雅和俗分辨不清,不知什么是雅,什么叫俗审视一件作品的雅与俗,首先从取法上看是雅还俗看线条是否自然有度,是否平和、高古、简练、空灵、儒雅如果是有意安排,过分强调技术性,强调小动作,线条摇摇摆摆,修修补补,相互抄袭,毫无个性,便入俗流。

米芾说柳公权是俗书之祖书法历史中自古就有雅和俗两大体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雅就雅兴,学俗就俗古人有“取法乎上得乎其中”之训第二看作品的内容是雅还是俗那些被人写烂了的陈词俗语,类似于“文革”时政治口号性的东西便是俗通过作品内容、线条和章法,也可以反窥出书法家的自身修养古代书法大师百分之百会做文章会作诗,而现在书坛中只有极少数的书法家会自作诗联当代的林散之、启功、赵朴初等既是学者、诗人,又是德艺多馨的书法家他们的作品书卷气浓,那股通过线条生发出来的灵气和神采自然能征服人心黄宾虹先生反复强调从艺之人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和圣贤交游,行万里路与自然为友,便胸襟顿开,超然脱俗 最后用我自撰联结束此文,联曰:“标立风规需绝俗,悟通书道自成家 “边缘的思考(杨林) 我时常思考的问题是汉字的艺术趣味究竟存在于何种“形式”之下?欣赏一幅书法作品时,作品本身的视觉作用在这种有着特殊规定性的审美活动中占有多大的成分?为什么中国书法作为艺术一方面与绘画同源,另一方面却又与其有着内在的巨大差异?现在西方的抽象艺术与中国书法的东方精神有着怎样的关系以及在哪些文化层面的选择上存在着相同和不同之处?——我的创作时时被这些问题所困扰。

当然,对于这许多问题是有些现在说法的,可我仍然被一种无名的欲望驱使要探求更进一步的深层提示和问题的实质答案 信息时代后,特别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传媒的发达,印刷品质量的提高和数量的剧增在两个方面对书法艺术产生了影响:一方面古代经典作品被大量复制,精彩纷呈地出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人在头晕目眩之后, “写字”的主观自卑心理在客观上导致了当代书法创作能力的极度下滑,从而兴起了一股强烈的复古热潮;另一方面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从天而降突然介入,使我们的惯性思维大受冲击,对于书法作者来说先是逆反心理使我们拒绝接受,随即却又发现那些所谓抽象的东西其实在我们的书法中古已有之,搞书法的人何必去研究西方人从我们祖先那里学去的东西我们陷入一个空前的思维误区之中,从而使书法这个艺术品种在社会生活领域中再一次免掉了被革命的“危险” ,一切的创新也理所当然地被视为异端而痛遭伐戮, “传统”的力量竟被西方现代意识的反证和催化变得无比强大 既然书法的传统地位再次确立,它的宝库中又有那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好东西,我们似乎应该高枕无忧地坐享其成了可是偏偏不然,随着电脑时代的到来,书写逐渐被一种叫做微机的家伙所取代,书法赖以存在的“写字”活动正面临着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消失的危险。

这种新的危机对于“书法”的存在来说比上世纪初硬笔无情的取代软笔“毛笔”要大何止百倍,且有不可遏制之势将来有一天书法真的能够作为一种非实用的“纯艺术”活动永远存在吗?即使。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