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课件】《孟子》三章第3课时精品课件

送你****花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1.88MB
约22页
文档ID:340997083

第第3 3课时课时三章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中就不乏精辟的名言警句,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激励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吧!名言警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它常常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为我们指明前方的道路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名言警句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节重点本节重点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分别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两个观点2.说说这两句话给你带来什么启发合作合作探究探究探究任务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全班分成2/4大组,每组负责一个句子的含义解读并举出相应事例根据任务,小组成员一起说一说相应内容是什么意思并结合孟子思想解读其深层含义小组成员集思广益,分别说说自己了解的相应事例,组内共同商讨该事例是否确实符合相应观点,如果符合则由一名同学记录下来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这两句话对国家发展或个人成长有什么启发每个小组选派三位代表,一位解读相应内容,另一位代表分享一到两个事例,再选派一位代表说启发。

过程安排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含义: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事例: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民罔不欲丧”,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成果展示含义: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事例: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备了复仇的条件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成果展示对个人成长的启发: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我们身处逆境之时,我们应该时刻想着“生于忧患”的道理,在困境中磨砺自己,砥砺前行。

当我们身处顺境之时,也应该时刻牢记“死于安乐”的道理,在顺境中保持一贯的谦逊、努力,继续成长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有顽强的毅力,坚韧的性格,要刻苦学习、奋发图强,努力磨砺自己,增长自己的才能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成果展示说说这两句话给你带来什么启发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2.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呢?为什么?合作合作探究探究探究任务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小组成员自由朗读富贵不能淫,结合前两节课所学知识自主总结孟子与景春对“大丈夫”不同的认识交流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分别说说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的理由,共同总结答案讨论总结:结合课文“居天下此之谓大丈夫”这部分内容,共同总结孟子认同的大丈夫的标准集思广益:结合自己看到的新闻或亲身经历,说一说当今社会算得上“大丈夫”的人,并说出自己的理由每个小组选派两位代表,每位代表回答一个小问题过程安排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

大丈夫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成果展示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他/她们是疫情中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坚守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他/她们是洪水中不计个人生死冲在前方的士兵们他/她们是为了广大民众的安危时时刻刻战斗在第一线的警察们他/她们是为了国土完整,以血肉之躯对抗艰苦环境的边境线战士们他/她们是甘守清贫却为无数孩子们带来知识带来希望的教师们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成果展示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哪些人算得上是“大丈夫”呢?孟子三章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学以致用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1.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锦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中蕴含智慧的话语还有很多,我们不妨再学习几则注释】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开导颁:通“斑”大意】认真地兴办学校,反复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开导学生,头发斑白的人也就不会在路上负重行走了老年人有丝绵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是从来没有过的。

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2.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xi)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注释】契:人名,相传是殷的祖先,姓子,尧帝时任司徒大意】人之所以为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而担忧,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和行为准则来教育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3.孟子曰:“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孟子离娄上)【注解】暴:损害,糟蹋有言:有善言,有价值的言语非:诋毁大意】孟子说:“自己糟蹋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出言诋毁礼义,就叫做自己糟蹋自己自认为不能以仁居心,不能由义而行,就叫做自己抛弃自己。

仁,是人类最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类最正确的光明大道把最安适的住宅空起来不去住,把最正确的大道舍弃在一边不去走,这可真是悲哀啊!”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4.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孟子离娄上)【大意】孟子说:“人的毛病在于喜欢作别人的老师5.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孟子离娄下)【大意】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述说大义上去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6.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大意】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7.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注释】故:事故,指灾患病丧怍:惭愧。

大意】孟子说:“君子有三大乐趣父母健在,兄弟平安,这是第一大乐趣;上不愧对于天,下不愧对于人,这是第二大乐趣;得到天下优秀的人才进行教育,这是第三大乐趣拓展阅读拓展阅读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也?”(孟子尽心下)【注释】武成:尚书的篇名现存武成篇是伪古文策:竹简古代用竹简书写,一策相当于我们今天说一页杵:舂米或捶衣的木棒槌大意】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还不如没有书我对于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二三页罢了仁人在天下没有敌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鲜血流得来可以漂起木棒槌呢?”课堂演练课堂演练孟子孟子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中有不少历代传诵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名言警句,请从课文或课文以外的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篇目中选择一句作为你的座右铭,并说出理由并说出理由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1.1.背诵背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死于安乐2.2.背诵背诵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中中“居天下之广居居天下之广居此此之谓大丈夫之谓大丈夫”一段。

一段课后作业课后作业问题探究课堂小结拓展延伸布置作业课程导入。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