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原文及翻译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4KB
约1页
文档ID:473171649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原文及翻译_第1页
1/1

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原文及翻译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假如假设";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然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那么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2、"以";字主要的用法一、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根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来由于";如:罚所及,那么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着";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bull;周策?〕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一样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归去来兮辞?〕〔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开展或推断的结果。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