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导体、绝缘体实验创新 汕头市聿怀初级中学 钱桂校,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电阻》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三节的内容电阻是电学中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电流、电压构成初中电学的三大基石对电阻的概念和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的初步理解,是更好地学习变阻器、欧姆定律、电功率等相关内容的必要基础因此,电阻的学习将在物理电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材中对于人体、水和大地等导体的处理较为简单,造成了学生只能通过背诵层面上去记忆对电阻的认知存在困惑,也造成了后续学习的困难,例如人体触电由于水的先导认知,造成了对于食用油、煤油等液体是绝缘体的认知混淆一、说教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检测装置检测物体的导电性能,在做出预测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预测 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人体、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一、说教材:教学目标,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制的导体绝缘体检测仪进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一、说教材:重难点,重点:理解电阻的概念,难点:突破人体、水和大地等是导体的认知及导体认知的拓展。
一、学生在学习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电阻》时,对电阻的概念有初步的理解,对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对于课本里提出的人体、大地、水等是导体,食用油和纯净水等是绝缘体的认知只是一知半解,停留在背诵层面上,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困扰,也对电学的入门学习造成困扰,对之后人体触电等学习也会造成困扰不利于电学的学习 二、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实验基础和动手能力,有利于实验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去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二、学情分析,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这一重要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贴近生活实际,新课程标准还要求物理课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导学,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动脑做实验,在观察,实验和讨论的基础上,激发学习兴趣三、学法教法,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利用简单的电路,将电阻小的导体,例如金属,钥匙和铅笔芯等导体接入电路,小灯泡发光,认识到导体可以导电将塑料等接入电路,小灯泡不发光,认识到绝缘体不导电提出问题:人体、水和大地是不是导体,能否通过实验检测呢?,四、教学过程,2、巧引启思,突破难点 指导学生将人体接入电路,观察到小灯泡不发光,设疑:人体不是导体对吗?引发学生猜测。
展示自制检测仪,说明检测仪的作用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一: 将塑料等绝缘体接到检测仪的探头上,观察到发光二极管LED1~LED5均不发光,说明塑料是绝缘体,也说明了探头如果接入的是导体,发光二极管LED1~LED5是不发光的,起到验证检测仪能否正常的工作的作用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二: 指导学生将两只手按压在探头的接口上,这时发光二极管LED1~LED5顺序发光,而且点亮的个数每个学生不同这就说明了人体的导体,学生直观的认知了人体是导体这一概念,同时学生将有极大的好奇心去检测其他的物体是否是导体,顺利完成了水和大地等实验实验如下图所示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三: 将探究接入到食用油和汽油、煤油等液体上,观察发光二极管是否发光学生通过实验直观认知了食用油和汽油、煤油等是绝缘体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四: 拓展实验:检测溶液例如盐和盐水,并通过水和盐水的亮灯的个数去认知盐水的导电能力比水好四、教学过程,3、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活动五:物体导电性能测试,四、教学过程,4、亲身探究,真知灼见 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究实验,得出结论。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一、电阻的概念 二、绝缘体和导体 三、实验探究 活动二:人体、水和大地是导体 活动三:食用油、煤油是绝缘体 活动四:溶液容易导电 活动五:物体导电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