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第一课时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 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中进士后任左拾遗,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任杭州、苏州刺史和太子少傅等职他目击当时日益腐朽的政治,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文字通俗易懂,流传较广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作者介绍,此诗大约是822年(长庆二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写作背景,吟 yín 残 cán 瑟 sè 露 lù 怜 lián,暮:傍晚 吟:歌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 似 真 珠 月 似 弓,暮 江 吟 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构思妙绝,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诗句中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也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赏析,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残阳: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铺:,瑟瑟:,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诗人抓住了傍晚夕阳斜射下的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现出江面微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绚烂景象 这句诗的意思是:,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夕阳,柔和地铺在江水之上晚霞斜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是鲜红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可爱,似:好像 真珠:即珍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诗人在这里把天上地上的两种景象压缩在诗里,通过对“露”和“月”的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秋夜一派和谐宁静的意境 这句诗的意思是:,九月初三这个夜晚是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 。
暮江吟 ( 唐)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①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诗吟,古代一种诗体 ②残阳:落山的太阳光 ③瑟瑟:原义为碧色珍宝,此指碧绿色 ④怜:可爱 ⑤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 ⑥真珠:即珍珠诗中的真是真假的真,而并非珍珠的珍 ⑦月似弓:上弦月,其弯如弓看注释,翻译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傍晚时分,快要落山的太阳,铺展在江水之上夕阳照映下的江水一半是碧绿色的,一半是红色的九月初三的夜晚是多么的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新月像一把弯弓暮江吟,,夕阳西下,新月东升,,,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一幅色彩绚烂的秋江暮景图,《暮江吟》这首诗描写了深秋时节,从傍晚到夜幕降临时江上的奇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美景,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暮江美景的喜爱之情 思考,1、把第一句中“一道残阳铺水中”的“铺”改为“照”,好不好?为什么?,答:不好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2、诗中哪些景物说明了时间的变化?,答:诗中残阳、露、月说明了时间的变化3、从“可怜”一词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想必大家意犹未尽吧在这里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明月有关的古诗 李白《关山月》 苏轼《中秋月》 李商隐《霜月》 白居易《江楼月》……,,,第二课时 题西林壁,【宋】苏轼,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优美的风光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一首诗你知道是什么诗吗?,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诗题,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1037-1101) 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 ”汉族,眉州眉山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被称为,知诗人,苏轼,苏东坡,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所作。
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作品写作背景,明背景,读诗句,有节奏,有重音,有感情,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解诗意,题西林壁 苏轼(宋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成一幅画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高耸入云的山峰,山岭,山峰,山岭:连绵起伏,山峰:高耸入云,,横看庐山成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侧看庐山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远,近,低,高,,各不同,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的样子都不同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 侧着看,庐山 ; 从远处望,庐山 ; 从近处看,庐山 ; 从高处俯视,庐山 ;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因为,意思是: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只是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 侧 , 各不同 不识 真面目, 身在 背古诗,测一测:,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启示人们: 2、学了这首诗,我懂得了 的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看事物的角度不同, 得到的结论就会不同 ,我们要客观全面的看待问题,,悟诗情,思考:要想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应该怎么办?,客观全面的了解事物,你还知道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客观全面去了解事物的?,盲人摸象,画杨桃,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岭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诗句运用:,,,,,1、比一比,再组词缘( ),绿( ),隐( ),稳( ),侧( ),测( ),峰( ),锋( ),当堂小测,望庐山五老峰 庐山东南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 吾将此地巢云松诗朗诵,,诗朗诵,,庐山独夜 寒空五老雪, 斜月九江云 钟声知何处? 苍苍树里闻诗朗诵,庐山瀑布 瀑布瀑布千丈直, 雷奔入海不歇息 今古长如白练飞, 一条界破青山色庐山诗 庐山竹影几千秋, 云锁高峰水自流 万里长江飘玉带, 一轮明月滚金球诗朗诵,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诗朗诵,第三课时 雪梅,【宋】卢梅坡,雪梅 〔宋〕卢梅坡,梅 雪 争 春 未 肯 降, 骚 人 阁 笔 费 评 章 梅 须 逊 雪 三 分 白, 雪 却 输 梅 一 段香简介 卢梅坡,(生卒事迹均不详),南宋诗人,《全宋词》录其《鹊桥仙》(三月廿一)等4首梅坡”应该也不是他的名字,而是他自号为梅坡,到现在他的原名和原字都散佚了,留下一个卢梅坡的名字根据他写的诗可以总结出:1、擅长写绝句,基本不写别的体 2、擅长写植物,喜欢咏花,极其喜欢梅花 3、长居京城 4、与刘过关系很好 5、家道不错,(1) 降(xiáng):,服输。
2) 骚人:,诗人3) 阁笔:,放下笔阁,同“搁”放下评章,评议的文章,这里指评议梅与雪的高下1,梅雪争春未肯降,句译,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2,骚人阁笔费评章3,梅 须 逊 雪 三 分 白,,4,雪 却 输 梅 一 段香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赏析,一、二句意思:梅花和白雪相互争春,彼此各不相让,谁也不肯认输,连诗人要评论它们二者的高下,也需要搁下笔来好好地想一想,煞费一番心思了 “梅须逊雪三分白”,这句作者从颜色角度来写,梅不如雪那样洁白三分”以实写虚,是“少许”的意思这是梅的短处,恰是雪的长处逊”,逊色、差一点 “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从气味角度来写,雪当然不具备梅花的香味这是雪的短处,恰是梅的长处输”,这里作“差”讲三、四句意思:(看来)梅花在白的俏丽上要比雪差三分,而白雪在芳香上,却要输给梅花一段了 一“色”一“香”,一“长”一“短”,堪称神思巧运:“骚人搁笔费平章”的难题,作者轻轻巧巧一笔即“盖棺”——其实是既“盖”又未“盖”,因为“色”与“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啊! 对于咏物言志的诗,我们要从物中获得启示,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即“由此及彼”)。
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悟出这样一个哲理:一个人应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还要看到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雪梅 (其二) (宋)卢梅坡 有 梅 无 雪 不 精 神, 有 雪 无 诗 俗 了 人 日 暮 诗 成 天 又 雪, 与 梅 并 作 十 分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