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我想请问:他是什么时代的人?春秋晚期 (集体回答即可)春秋是怎样一个时代?(点学生个别回答,由于学生层次不同,认知不同,需要适当赞同和点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不聊生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吗?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先前诸子选读》第一章,翻到第九页,文中的哪句话间接表明了孔子对于春秋这个时代的认识?(即标题,应该很快能找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与,可能学生会读错,应读 yù,什么意思?参与易怎么解释?改变,变革)意思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参与变革了他既然参与变革就说明天下无道当时的其他人是不是也这样看呢,按组分配(顺序对应,四则材料,第五则材料因无对社会的评论,省去) ,将材料默读一遍,找出相关人物对春秋时代的看法仪封人(注意仪读 yí,卫国镇守边界的官):天下之无道也久矣;长沮、桀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楚狂接舆:今之从政者殆而殆是什么意思?危险荷蓧丈人:(文中丈人没有直接对这个时代进行评论,想要找出答案,要颇费踌躇,如果回答不到,就让所有学生一起齐读一遍,而后思考)可从两处间接看出:子路说丈人“欲洁其身,而乱大伦”,洁,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使身洁,乱翻译成扰乱不合适,有点故意找茬的意味,可根据前句“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中的一个字来解释?谁能将这句话解释一下:长幼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的义又怎么能废弃呢?固定词组:如之何…?怎么能… 呢?注意与如…何?的区别,拿… 怎么样呢?如《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拿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可用其中哪个字来解释乱?废字,解释为废弃,意思是说想要使自己干净,却废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
想要使自己干净才隐居,恰恰说明这个世界的污浊其次是孔子对荷蓧丈人身份的判断:隐者也 《论语》中说: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隐居本身就是对这个时代无声的抗议孔子是依据什么判断荷蓧丈人是隐士的?对子路及孔子的评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四体,四肢勤,劳动,形容词作动词用五谷,稻、黍、稷、麦、菽:豆子 )你这人,四肢不劳动,五谷不认识,谁晓得你的老师是什么人?连带着孔子一起骂了既然是偶然碰见,为什么荷蓧丈人对子路和他的老师会有这样的评价?孔子是不屑于种田的, 《子路》:樊迟请学稼(种庄稼) 子曰:“吾不如老农 ”请学圃(pǔ,种蔬菜) ,曰:“吾不如老圃(老菜农)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爱劳动爱做官,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说明他对世事还是了解的,是有见识的;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ì)之,见(xiàn )其二子焉见其二子,让他的两个儿子过来拜见子路,讲究长幼之间的礼节,显然是个有文化懂礼仪的农民,那时的农民还没有这样素养的(礼不下庶人,老百姓是不讲究这些礼的) ,也就只能是隐士了由此可见隐士就是有文化但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长沮、桀溺是避世之士,也是隐士,接舆装疯,疯子被排斥在正常的社会之外,所以佯狂也是一种避世之法,也算是隐士。
当时的人都认为天下无道,但他们却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孔子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而隐士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什么之,用文中的一个字填空,不再用隐字孔子放着在鲁国的大司寇这个高官厚禄不要,辛辛苦苦、长途跋涉去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礼乐治国的理想,寻找可以实现他梦想的君主和国家,隐士们对孔子的这一行为持什么态度呢?首先看楚狂接舆对孔子的态度,我们一起将第三则材料读一遍,读的时候思考两个问题:楚狂接舆对孔子评价如何?对孔子周游列国持什么态度?(可将问题再重复一次)思考后同桌之间,或者前后左右之间相互讨论接舆以凤凰来比喻孔子,显然对孔子的评价很好,但凤凰作为祥瑞(吉祥的征兆) ,只有在政治清明的时代才出现,乱世出现显然不合时宜,所以接舆批评孔子不择世而出是道德衰败了热心地给孔子提出了劝告:过去的不能挽回,未来还可以赶得上那么过去指什么,未来又指什么?过去指周游列国,向从政者宣扬自己的治国理想未来指隐居,天下无道则隐 (提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显然对孔子周游列国持否定态度再看长沮、桀溺对孔子的态度:讥讽与不屑哪些话体现了他们对孔子的讥讽与不屑?(如果不能马上回答,2就把朗读提到前面,体会人物态度)是知津矣!翻译一下:这人(周游天下) ,他知道渡口在哪儿?是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与前面一句“是鲁孔丘与?是也”两个是相同吗?这里的是是代词,这个人,前两句的是表判断。
讽刺效果是怎样体现出来的?或者换个问题为什么长沮说孔子一定知道渡口呢,明明孔子不知道所以才派子路来问的啊?讽刺他周游天下,理所当然应该知道道路,何必来问我呢指出他应该回去隐居,自然知道回去的路了!正确的方向不是往前走,而是调转车头,回家隐居去长沮回答的不是具体的某条道路,而是人生之路且而(尔)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难道如,不如)从辟世之士哉而是什么意思?而通尔注意固定句式:与其…岂若:与其… 不如这话虽是对子路说的,却表达了对孔子的不屑言外之意是,像我这样避世隐居的人才更高超更彻底,像孔子那样的人根本不在话下为什么桀溺称孔子为避人之士?因为他常常躲避与自己志趣不合的人,比如说季桓子为什么桀溺认为避人不如避世好?你怎样认为?孔子曾说过贤者避世(贤德的人往往是避世的) 整个天下都一片黑暗,已经无路可走,无国可去,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这时就只能彻底心灰意冷,避世而去,做个隐士避人是躲开某一特定的、不喜欢的人,也就是说,除了这个人,可能还有好国君,避人的人还不绝望,因为他认为还有别的国君能实行他的主张孔子则终生是一副救世的热心肠贤者避世,孔子一直坚持不避世,所以孔子不是贤者,而是圣者,这正是孔子与这些隐士的区别,积极介入纷繁世事,为理想而奔走呼号,客观上也是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其中蕴含着孔子对世间众生的深刻关怀,担负着改变这种混乱局面的责任这次来分角色朗读,第一组旁白,注意长沮曰,桀溺曰,夫子怃然曰,各种曰就不要读了,以保证对话的原生态,第二组,扮演长沮,第三组扮演子路,第四组扮演桀溺,我就勉为其难扮演一下夫子了大家各自体会一下自己的角色,想象对话的情景,把语气充分展现出来子路去求别人指点迷津,态度怎样?恭敬长沮、桀溺语含讥讽孔夫子听了子路的回话之后,心情怎样?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定然是伤感了,但他有动摇吗?没有,而是伤感中带着坚定给时间体会情感,读出情感隐士或劝告或讥讽嘲笑,那么平民的态度呢?被拯救的对象如何看待这位救世主?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就是那位知道做不到却定要去做的人吗?傻子一个早晨看守城门的人本来要嘲弄一下孔子,却不经意地说出了孔子的伟大事实上,智者往往表现的愚蠢,圣人常常就是傻子,没有傻子般的执着与坚持,成就不了震撼人心的壮举哲人总是孤独的,世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仪封人可算是孔子的知己了,文中哪个词语体现了仪封人对孔子的评价?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官府有什么事要宣布,便摇这铃,召集大家来听。
像哪一种职业?教师,就像如今铃声一响,学生就得到教室,老师就来传道授业解惑,孔子向当时的诸侯宣扬治理社会的良方,可称称为社会导师文中虽没有描述,但可以想见仪封人是笑着出门的,此种情景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稍稍篡改一下:仰天大笑出门去,孔子岂是蓬蒿人(蓬草和蒿草,比喻一般人) 仪封人是带着笑出门,跟孔子的学生说话时定是心情激动、高昂,让我们带着笑,用激动高昂的语气再把仪封人对二三子话读一遍: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子为什么能成为社会导师,甚至是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导师,我觉得与他的选择有关,当人们都选择逃避时,他选择了面对,当他遭到讥讽嘲笑甚至围攻,他选择了微笑着坚持可是我们的哈姆雷特王子还在王宫里迟疑犹豫: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你们告诉他哪一种更高贵?挺身反抗者,更高贵动笔练习:根据课文内容用富有文采的语言概括孔子形象,100 字左右,用第二人称便于抒情写完之后展示示例:【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而你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你一生的道路。
(根据美国诗人佛罗斯特《为选择的路》改写) 】天下无道,贤者选择避世,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3不可而为之,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1、阅读教材了解:①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②儒家及代表人物③孔子的思想核心:礼理想的人格核心:仁④《论语 》语录体散文,记录孔子及几位弟子的言行⑤孔子想确立的政治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⑥了解孔子在我国及世界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2、补充内容:有一言有意义被人们所尊奉,流传下来就足以不朽了,而孔子又岂止一言呢我大略翻了一下《论语》 ,其中尽善尽美、成人之美、见义勇为、见贤思齐、后生可畏、文质彬彬、不耻下问、朝闻道夕死可矣、听其言观其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等很多内容,在今天仍有极强的生命力,对我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这位 2500 多年前的伟人,真的令我们十分敬仰!3、评价:孔子是中华民族道德的楷模,不仅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后世尊为 “圣人”,司马迁评价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还深深地影响了世界,联合国将孔子定为“十大思想家之首”;他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被认为是世界人权的基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人生理想的榜样,这里既强调了修身的重要,又让学生勇于担当,以天下为己任,展示了孔子及弟子们的崇高的人生观、价值观难怪看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弟子时,他会气愤的说“朽木不可雕也”6、研读课文:选段㈠① 封:边界(注重知识回顾,本词在《烛之武退秦师》“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中出现过② “君子之至于斯也”、“天下之无道也久矣”中的“之”均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何患于丧夫”介宾短语后置句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中的“以为”是“把……作为”③ 探究文段蕴含的信息:A、仪封人关注天下、关注孔子(也说明孔子在社会上的影响),并把孔子视为君子B、有些人关注孔子,为孔子“丧官”担忧C、天下无道D、孔子为改变无道的天下而努力着E、“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封人对孔子的做法与评价)F、仪封人觉的欣慰。
④ 本文特点研讨:A、“木铎”是比喻说理,形象生动B、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叙议结合,以议为主C、侧面烘托也及其成功用“仪封人”、“二三子”烘托出孔子的高大形象,勇于承担的精神及其改变“无道天下”中的巨大作用选文㈡①生字:耦、耰通假:辟词:津(无人问津)4②本段蕴含的信息:A、天下无道(滔滔者天下皆是也)B、孔子之徒易C、长沮之类避D、隐含的信息是,越无道越要易,而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表现了一种顽强执着、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③A、本段运用的方法:对比B、表达方式:描写有语言、神态、动作,尤其是用景物描写的方式表现天下无道的形式,更为精妙④语言训练:请同学们谈谈对易与避两种人生态度的理解选文㈢㈣㈤ 的学习方式以上两段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研读,以下三段要求同学们按照研读前两段的方法进行研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要求学生做好研读笔记7、小结:学习文本,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