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

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4.45KB
约20页
文档ID:318393691
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_第1页
1/20

范仲淹个人事迹简介 范仲淹,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屡遭奸佞诬谤,数度被贬下面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范仲淹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范仲淹人物生平 1.步入仕途 刻苦攻读,终于中第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旧址在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应天府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校舍宏伟,众然而立,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藏书数千卷1043年,宋仁宗下旨将应天府书院改为南京国子监,与东京开封国子监、西京洛阳国子监并列成为北宋时全国最高学府更主要的是这里聚集了许多志操才智俱佳的师生到这样的学院读书,既有名师可以请教,又有许多同学互相切磋,还有大量的书籍可供阅览,况且学院免费就学,更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应天府后来改名南京,应天府书院所以又叫南都学舍 范仲淹十分珍惜崭新的学习环境,来到此地之后,范仲淹如鱼得水,欢兴致极,所以他十分珍惜这天堂般的知识殿堂,不思昼夜,刻苦攻读范仲淹的一个同学、南京留守(南京的最高长官)的儿子看他常年吃粥,便送些美食给他他竟一口不尝,听任佳肴发霉直到人家怪罪起来,他才长揖致谢说:“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范仲淹艰涩的生活,有点像孔子的贤徒颜回:一碗饭、一瓢水,在陋巷,即使别人叫苦连天,他依然乐在其中 范仲淹的连岁苦读,也是从春至夏,经秋历冬;凌晨舞一通剑,回家糊涂夜半和衣而眠别人看花赏月,他只在六经中寻乐偶然兴起,也吟诗抒怀: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此诗是范仲淹写给书院同窗晏殊的) 数年之后,范仲淹对儒家经典mdash;mdash;诸如《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等书主旨,已然堪称大通吟诗作文,也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决心担当起国家兴亡的重任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迷信道教的宋真宗率领百官到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去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整个城市热闹非凡,人们挤挤拥拥唯恐错过龙颜,范仲淹却不为所动,一个人闭门,仍然埋头读书有个要好的同学特地跑来劝他:“快去看,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但范仲淹只随口说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便头也不抬地继续读他的书了果然,第二年他就中了进士,这位学生就是日后北宋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范仲淹。

2.科举应试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春,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中榜成为进士在崇政殿参加御试时,他第一次看见年近五旬的真宗皇帝后来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二月的汴京(今开封市),春花满目进士们坐跨骏马,在鼓乐声中游街:“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他吟着这样的诗句,想到自己已经二十七岁比起旁边的滕宗谅等人,年纪显得大了许多不久,他被任命为广德军的司理参军(广德军位置在今安徽广德县一带,司理参军是掌管讼狱、审理案件的官员,从九品)接着,又调任为集庆军节度推官(集庆军辖境位置在今安徽亳州一带,节度推官是幕职官,从八品)他把母亲接来赡养,并正式恢复了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从此开始了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3.入仕 天禧五年(1021年),范仲淹被调往泰州海陵西溪镇(今江苏省东台县附近),作盐仓监官mdash;mdash;负责监督淮盐贮运转销西溪镇濒临黄海之滨,镇上虽也可偶见牡丹,其荒远情景毕竟与内地不同乍听风浪的呼啸及野鹤的长唳,范仲淹不免略觉惆怅而仓官既属于闲差,他便暂以疏懒饮宴采自我解嘲:“卑牺曾未托椅梧,敢议雄心万里途!蒙叟自当齐黑白,于牟何必怨江湖,一醉一吟疏懒甚,溪人能信解嘲无?” 然而,他很快发现,这里有许多事情需要去做。

当地多年失修的海堤,已经坍圮不堪,不仅盐场亭灶失去屏障,而且广阔的农田民宅,也屡受海涛威胁遇上大海潮汐,甚至水淹泰州城下,成千上万灾民流离失所官府盐产与租赋,都蒙受损失为此,他上书给江淮漕运张纶,痛陈海堤利害,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重修一道坚固的捍海堤堰对于这项浩大的工程,张纶慨然表示赞同,并奏准朝廷,调范仲淹作兴化县令(今江苏省兴化市),全面负责治堰 天圣二年(1024年)秋,兴化县令范仲淹率领来自四个州的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治堰工程开始不久,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一部分官员,认为这是天意,堤不可成,主张取缔原议,彻底停工事情报到京师,朝臣也踌躇不定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宗谅正从容不迫地评论着一段屹立的堤堰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 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盐场和农田的生产,从此有了保障往年受灾流亡的数干民户,又扶老携幼,返回家园。

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作“范公堤”兴化县不少灾民,竟跟着他姓了范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有客狂且淳,少小爱功名”,“风尘三十六,未做万人英”,这是范仲淹三十六岁时写的诗句他大约至三十四、五岁才结婚,这年得了一子,并被调回京师,大理寺丞从此,他跨入京官的行列 4.服丧 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谢氏病故范仲淹含泪服丧,回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居住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已风闻仲淹通晓经学,尤长于《易经》他邀请仲淹协助戚氏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仲淹慨然领命,还把另一 兴化县衙(范仲淹纪念馆) 位青年朋友富弼,推荐给晏殊 为了便于工作,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按时训导诸生读书夜晚,还经常深入宿舍,检查和责罚那些偷闲嗜睡的人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他必定先作一篇,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 应天府书院的学风,很快就焕然一新四方前来就读和专意向范仲淹问业的人,络绎而至范仲淹热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者,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有时,还用自己的微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 一次,有位游学乞讨的孙秀才,前来拜谒范公。

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过了一年,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不坐下来静心读书孙秀才悲戚地说,“家有老母,难以赡养;若每天有一百文的固定收入,便足够使用范仲淹对他说:“听语气,你不像乞客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去供养老人如此这般,你能安心治学不能?”孙秀才大喜拜命,从此,跟着范仲淹攻读《春秋》第二年,范仲淹离开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孙秀才也辞去职事 十年之后,朝野上下传诵着有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在泰山广聚生徒,教授《春秋》,姓孙名复就连山东著名的徂铼先生石介,也师事于他这位学者,便是当年那位孙秀才范仲淹感慨地说:“贫困实在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直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除了孙复之外,范仲淹还联络和帮助过许多著名的学者如胡瑷、李觏、张载,石介等或邀聘他们到自己的管界主持教务,或荐举他们出任朝廷的学官,或指点他们走上治学之路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作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5.波折 天圣六年(1028年),范仲淹服丧结束。

经过晏殊的推荐,他荣升秘阁校理mdash;mdash;负责皇家图书典籍的校勘和整理秘阁设在京师宫城的崇文殿中秘阁校理之职,实际上属于皇上的文学侍从在此,不但可以经常见到皇帝,而且能够耳闻不少朝廷机密对一般宋代官僚来说,这乃是难得的腾达捷径 范仲淹一旦了解到朝廷的某些内幕,便大胆介入险恶的政治斗争他发现仁宗皇帝年已二十,但朝中各种军政大事,却全凭六十岁开外的刘太后一手处置,而且,听说这年冬至那天,太后要让仁宗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家礼与国礼,不能混淆,损害君主尊严的事,应予制止他奏上章疏,批评这一计划范仲淹的奏疏,使晏殊大为恐慌他匆匆把范仲淹叫去,责备他为何如此轻狂,难道不怕连累举主吗?范仲淹素来敬重晏殊,这次却寸步不让,沉脸抗言:“我正为受了您的荐举,才常怕不能尽职,让您替我难堪,不料今天因正直的议论而降罪于您一席话,说得晏殊无言答对 回到家中,范仲淹又写信给晏殊,详细申辩,并索性再上一章,干脆请刘太后撤帘罢政,将大权交还仁宗朝廷对此默不作答,却降下诏令,贬范仲淹寓京,调赶河中府(今山西省西南部永济县一带)任副长官mdash;mdash;通判秘阁的僚友送他到城外,大家举酒饯别说:“范君此行,极为光耀呵!” 三年之后,刘太后死去了。

仁宗把范仲淹召回京师,派做专门评议朝事的言官mdash;mdash;右司谏有了言官的身份,他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 明道二年(1033年),京东和江淮一带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仁宗马上派人前去救灾,仁宗不予理会他便质问仁宗:“如果宫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该当如何?”仁宗惊然惭悟,就让范仲淹前去赈灾他归来时,还带回几把灾民充饥的野草,送给了仁宗和后苑宫眷 这时的宰相吕夷简,当初是靠讨好刘太后起家的太后一死,他又赶忙说太后的坏话这种狡诈行径,一度被仁宗的郭皇后揭穿,宰相职务也被罢免但夷简在宫廷中的因缘关系,依然根深蒂固不久,他便通过内侍阎文应等重登相位,又与阎文应沆瀣一气,想借仁宗的家务纠纷,而废掉郭后堕入杨美人、尚美人情网的年轻皇帝,终于决定降诏废后,并根据吕夷简的预谋,明令禁止百官参议此事范仲淹懂得,这宫廷家务纠纷背后,掩藏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角逐他与负责纠察的御史台官孔道辅等,数人径趋垂拱殿,求见仁宗面谈他们伏阁吁请多时,无人理睬;司门官又将殿门砰然掩闭范仲淹等人手执铜环,叩击金扉,隔门高呼质问:“皇后被废,为何不听台谏入言!”看看无济于事,大家在钢虎畔议定一策,准备明日早朝之后,将百官统统留下,当众与吕相辩论。

次日凌晨,妻子李氏牵着范仲淹的衣服,再三劝戒他勿去招惹祸机他却头也不回地出门而去刚走到待漏院,等候上朝,忽听降诏传呼,贬他远放江外,去做睦州(今浙江建德市梅城镇)知州接着,朝中又派人赶到他家,催促着要押他即刻离京孔道辅等人,也或贬或罚,无一幸免 这次至城郊送别的人,已不很多,但仍有人举酒赞许说:“范君此行,愈为光耀!”在离开谏职去浙江的路上,范仲淹心中并无悔恨,只是略觉不平:“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有人笑他好似不幸的屈原,他却认为自己更象孟轲:“分符江外去,人笑似骚人”,“轲意正迂阔,悠然轻万锺”! 过了几年,他由睦州移知苏州,因为治水有功,又被调回京师,并获得天章阁待制的荣衔,做了开封知府前时一同遭贬的孔道辅等人,也重归朝廷范仲淹在京城大力整顿官僚机构,剔除弊政,把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仅仅几个月,号称繁剧的开封府就“肃然称治” 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广开后门,滥用私人,朝中腐败不堪范仲淹根据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在景祐三年(1036年)呈给仁宗他指着图中开列的众官调升情况,对宰相用人制度提出尖锐的批评吕夷简不甘示弱,反讥范仲淹迂腐范仲淹便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

吕夷简更诬蔑范仲淹勾结朋党,离间君臣 范、吕之争的是非曲直,不少人都看得分明偏偏吕夷简老谋深算,善于利用君主之势而最终取胜仁宗这年二十七岁,尚无子嗣据说范仲淹曾关心过仁宗的继承人问题,或许谈论过立什么皇太弟侄之类的事这事虽出于兴旺宋廷的至诚和忠直之心,却不免有损仁宗的自尊加以吕夷简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