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版本分类.版本分类对版本作鉴定与辨伪,首先遇到的问题是古籍的浩繁,研究者往往从刻印 地区、时代先后、刻印机构、版式、装帧等多方面着手,将其细作分类,大抵 如下:按刻书时间区分,计有:唐卷子本、五代刻本、宋刻本(北宋本、南宋本)、 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国刻本等;按刻书机构区分,计有:官刻本(包括国子监本简称监本、兴文署本、经厂 本、武英殿本简称殿本、内府本、府学本、州学本、县学本、藩府本、官书局 本、各地书院本)、家刻本、坊刻本等;按刻书地区分,计有:浙本、闽本、蜀本、高丽本(即朝鲜本)、东洋本(日 本本)、越南本等;按雕版印刷情况分,计有:精刻本、写刻本、单刻本、丛书本、道藏本、 祖本、原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递修本、百衲本、旧版、 通行本、邋遢本、书帕本等;按字体、装订大小分,计有:大字本、小字本、巾箱本、袖珍本等;按印刷颜色分,计有;红印本、蓝印本、朱墨本、三色(或五色、六色)套 印本等;,,,按内容多寡、评注等分,计有:足本、增订本、删节本、批点本、评注本、 配本等;按活字性质分,计有:泥活字本、铜活字本、木活字本、铅活字本、铁活 字本、瓷活字本等;按其价值或使用价值分,计有:孤本、珍本、善本、校本、进呈本、四库 底本、残本、不列尾、批校题跋本。
另外,非雕刻版文献可分:抄本、旧抄本、传抄本、影抄本、稿本、上版 稿本、手稿、清稿、底稿、拓本、影印本、钤印本、石印本等上述概念的外延有不少是相互包容的,只是从不同角度来审视罢了2 2.雕刻本鉴定要点.雕刻本鉴定要点鉴定古书,首先可注意其封面与牌记今日所见,以明清刻本居多,而是 时书籍有不少刻有封面,封面除书名外,大多刻有作者、雕版时间、书坊字号, 如清雍正刻本《李义山诗》封面为:“雍正八年携,华亭赵润川解,《李义山 诗》,金陵刘晰公梓清乾隆刻本《西湖志纂》,封面刻:“乾隆乙亥刊刻 进呈,《御览西湖志纂》,赐经堂藏板一般有封面的书,据以断代是可靠 的,但也有一些书例外一是原书版片易主后,封面重新调换,以新面目出现, 其内容却是旧的,并末重新刻版,只算是重印比如,汲古阁书版,在毛晋身 后便转归他人,如《十七史》版片转到了席氏手中,席氏即将各卷首大题下 “毛氏汲古阁印”诸字挖去,补刻“洞庭席氏”,实质上仅是改头换面而已 另一种情况是整套书均由后人依样翻刻,翻刻时将原书封面只字不误地照刻, 初看误以为是原刻本遇此情况,只要在序跋末尾留意撰写时间即可这种情 况,不妨解释为刻工的文化程度低、办事古板或书坊主人的好古情趣,但若是 蓄意作伪,则会尽可能地乔装打扮,故还得从其他方面去一一识破。
牌记又叫书牌子,多刻在序目后或卷尾书末,类似现在版权页上的出版社 名称,如明正德本《文献通考》,在卷三四八末刻有“皇明正德己卯岁暮独斋 刊行”双行牌记有些牌记内容较长,如嘉靖本《初学记》序末刊:“光禄大 夫行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东海郡开国公徐坚等奉敕撰纂初学记一书,近将监本是正讹谬,重写雕镂,校勘精细,并无荒错买书君子,幸希评鉴 嘉靖丁酉岁冬书林宗文堂刊行”这很能说明选用底本、校勘等情况序、跋是著者或与之有关的师友、后学撰写的该书成书过程、写作缘起等, 一般序在前,跋在后,撰写时间一般距刻印时间不远,可以作为鉴定年代的一 个依据但单纯靠序跋题写时间还不可靠,因为不少书籍在翻刻时将原序依样 刻录,因此得看看共有几篇序,以最近的一篇来推算当然,遇到将序年挖改 作伪的情况,还将凭字体、纸张等其他特征来辨别题跋、识语是藏书家、鉴定家直接写于其所藏之书卷首或卷尾的个人研究 心得,借此可了解该书的流传情况,同时也提供了名家的鉴定见解如北京图 书馆藏宋本《友林乙稿》前扉有袁克文跋,赵锈藏明版《韵语阳秋》卷三末有 赵氏题识其他如黄裳等著名收藏家也多喜在珍爱的书上题语与题语同时出 现的是藏书印章,如××楼、××阁、××斋、××堂、××轩以及藏书家姓 名、字号等等,自然也是鉴别时代、了解流传的一项内容,但它同题语一样, 也有伪作。
书名的冠词,有时可直接知道该书的写作年代,如称“国朝”、“皇朝”、 “皇明(或清)”、“大明(或大清)”、“圣宋”等,一般都作于当代,而若重 刻,则冠以“重刻”字样,或将“皇”、“国”等字删去不用如《圣宋文选》 、《皇元风雅》、《大明一统志》、《皇清经解》等而元人撰《国朝名臣事 略》,清人撰《国朝先正事略》等均为当代人所刻的当代人著作避讳是遇到当朝君主或所尊者时所采用的改字、空字、缺笔等文字书写现 象如宋微宗名赵佶,则书中凡遇“佶”及吉、咭、诘等字均要回避明熹宗 名朱由校,“由”字缺末横笔,“校”作“较”这样,在鉴定版本时,讳字 便也是一个内容这方面的详细情况,陈垣先生有专著《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出版),可参阅不过避讳情况在具体实施时亦有疏密,如明初甚疏而万历后趋 密,不能一概而论在查阅一些古籍著录书时,常见有“××叶,××行”的记录,这便是行 款字数等的版式统计描述,因为不同的版本,其版式规格尺寸不一,行数、字 数也不同另外,边栏、鱼尾、书口(版心)、版框高度也不同如《后汉书注》 ,宋王叔边刻本为半叶 13 行,行 23 或 24 字,细黑口,左右双边;黄善夫刻本 为半叶 10 行,行 18 字,细黑口,四周双边。
纸张在版本鉴定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兹将常用的几种纸作一简介 麻纸:分黄、白两种黄麻纸色略黄,稍粗糙,有的较白麻纸略厚;白麻纸洁 白光滑,背面较正面粗糙且有草棍等粘附,质地细薄,坚韧纸纹均宽,约一 指半宋刻本多用白麻纸,元后期多用黄麻纸,时纸纹渐窄,约一指明初仍 用之罗纹纸:色白,质地柔软,具明显横纹,似丝织罗绸,故名自宋以来代 有制造,但宋刻本有此纸者鲜见棉纸:又称皮纸,分黑、白两种白棉纸色白,质地细柔,纤维多,韧性 强;黑棉纸色黄黑,韧性稍差明前期多用嘉靖前较细薄,隆、万后稍粗厚 清初仅见少数印本竹纸:色微黄,稍脆,宋元至明初问有使用,嘉靖后较为普遍开化纸:细腻、洁白,薄而韧性强,柔软清内府刻本及扬州诗局刻书多 用之嘉、道后质次量少,家刻本中偶有采用连史纸:洁白纯净,正面光滑,背面稍粗糙,但无草棍纸屑粘附,纸料较细乾隆后所用甚多 宣纸;因产于安徽宣城而得名分为多种料半纸,薄而质地细,色洁白,绵 软有弹性,可以作绘画印书,晚清、民国有些书用之玉版纸,能吸水,晚清、 民国印金石、书画册等多用此纸棉连纸,摹拓铜器、碑刻及印书画用毛边纸:米黄色,正面光滑,背面稍粗,质脆,乾隆后用得较多太史连纸:稍黄,质地细洁而有韧性,乾隆后与上述毛边纸为两种最常使 用的印书纸。
另外,了解前人的著录,包括具体某种书的字体、行款、版式、卷数、刻 印年代、刻印地点等内容,均可一一查核如《四库简明日录标注》,对各种 不同版本均有说明,其他如已出版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及北京图书馆、上 海图书馆等几个大馆的善本书目均可查考古人所编的书目,如宋晁补之《郡 斋读书志》,陈振孙《书录解题》等也可按需翻阅最后要提出的一点,就是版本鉴定标准中的“软件”,即检阅书的内容本 身,诸如制度、习俗、用语等,有时都可以成为年代鉴定上的佐证如《刘知 远白兔记》,向与《荆钗记》等合称为四大南戏,收入《新编五代史平话》, 曹元忠 1911 年在该书跋语中称其为宋巾箱本,事实上该书有多处不避宋讳,早 有人怀疑它是元刻伪托近又发现,书中所用的某些词汇只在金、元才出现, 宋人不可能讲元人的话,宋刻本自然是靠不住的如讲到刘知远在李家的佣工, 《新编五代史平话》称作“驱口”,按:驱口即元人所说的奴婢,而明成化刻 本则改称“年作”,可见刻本年代不同,内容上有时会体现出来常用古籍版本术语版框:版框:指书版四周栏线栏线:书版四周之界线,单栏为一粗线,双栏为一粗一细两线,又有形似 竹节的竹节栏,以花纹组成的花栏,以“卍“(俗称万字不到头)组成的卍字栏, 以古器物图纹所组成的博古栏等。
行格栏线用黑色或朱色,称乌丝栏、朱丝栏行款:行款:指书中正文的行数、字数版心版心:又称“书口“,一叶书的正中(中缝)书口印有黑线的称“黑口“,黑 线粗的称“大黑口“,细的为“细黑口“,不印黑线的称“白口“书口多刻有书名、 卷次、页数、刻工姓名等鱼尾:鱼尾:版心中缝处如[]形记号,形似鱼尾,故名为折叠书页的标号,黑 的称黑鱼尾,白的称白鱼尾,双股线的称线鱼尾,作花瓣状的称花鱼尾,只刻 一个的称单鱼尾,刻两个称双鱼尾耳子:耳子:刻在左栏或右栏外上角的小长方格子,内多刻本书小题线装线装:前后各加书皮,再打孔穿线成册的一种最普通的古籍装订形式,自 明朝中叶直至现在一直使用经折装:经折装:折叠成册,可连续不间断翻阅的一种装帧形式主要为佛徒诵经 方便,故名蝴蝶装蝴蝶装:将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将各页中缝对 齐,再粘附于另一包背纸上,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翻阅时似蝴蝶两翼飞舞, 故名包背装:包背装:字面向外,背面相对的装订形式对折之后,书口向外,后背用书皮包裹,不另穿孔订装衬纸衬纸:古书修理时,为使书页骨力延长,而原书每页内所衬的新纸天头:天头:指书页上端,上栏以外的空白处地脚:地脚:指书页下端,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书品:书品:书籍本子之大小(开本);或指书的品相,新旧程度善本:善本:指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具有 特殊价值的文献,如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辛亥革命前在学术 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或集众说或反映某一领域某一事件资料方面较 有系统的稿本,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 刻本、抄本,能反映古代印刷技术发展的活字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 等中国古籍版本的鉴定中国古籍版本的鉴定辨识、鉴定中国古籍以确定其刻印或抄写的年代、版本源流以及其价值的 工作它是古籍整理中的一项重要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国古籍历代流传,数量 极大,门类繁多,同一种书经多次翻刻、传抄,版本繁杂,舛讹丛生,给后世 利用和学术研究造成重重困难,因而古籍版本鉴别就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研究 工作从事古籍版本鉴别需要具备广博的文史知识和版本学、目录学知识以及 长期的实践经验刻本书的鉴定依据 字体刀法是决定版刻时代的主要依据汉字是方块字, 不同时代写字用的笔和写法有所演变,刻工的操作方法与技术水平也随时代有 所发展,在字体结构等方面形成时代特点与差异除时代特征外,刻版印刷发 展的地区还形成独有的地方风格。
从事鉴定工作,必须熟悉各时期、不同地方的 刀法特色,掌握常人不易觉察的字体同异要领,从而得出判定牌记 为刻书标识一般在书的卷尾,也有在序或目录之后的,文字有详 有略,主要标明刻版年月及出版者宋元以后多出现于坊刻本元、明、清三 代的私家、官府、书坊刻本使用较多,形成明显可资查考的依据但有些影刻、 翻刻本也把原书牌记摹刻下来,所以要参照其他特征加以辨析序跋 古籍大都有序跋其内容多为阐扬本书著述的优长,记述刻、抄的 经过和年代等等鉴定者可从序跋正文及署款判定该书版本年代及真伪、讹托, 从而成为鉴定古籍的依据之一,但须留意一书多刻时照刻底本的序跋以及抽撤 刻书时的序跋的情况刻工 宋、金、元、明、清的刻本,常在书中镌有刻版者的姓名有的一 部书的刻工多达数十人刻工历来受版本学家重视,从刻工姓名可了解版刻时 代与地区,是最直接的依据但明、清一些影宋刻本,也把原刻本刻工摹刻下 来,容易造成误认;同一刻工刻的书也有年代的不同因此还须结合其他旁证 以作出准确判断避讳 封建社会用字最讲避讳,有避帝王讳,有避家讳或尊者讳元代不 讲究避讳,宋代及清代康熙、雍正以后避讳较严格后世版本学家常以避讳字作为判定古籍大致时代的依据。
但应注意翻刻、影刻本保留原书避讳字的情形批校题跋 古籍常经前人批校题跋题跋中常包含目录学、版本学资料, 对古籍鉴定有一定帮助对待批校题跋应加分析,要以其本身质量、出自何人 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