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荷塘月色课件范文

明***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6.78KB
约28页
文档ID:98622370
荷塘月色课件范文_第1页
1/28

荷塘月色课件范文    篇一:荷塘月色讲课    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    (七)行文线索    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情—景—情,这正好像一条经线,而对荷塘景色的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因此,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    明线:游踪(带上门——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旧俗——回家)暗线:情感(心中颇不宁静——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思乡愁——不宁静)    (八)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眼:心里颇不宁静    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莲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超脱、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现实——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得到淡淡的喜悦仍是淡淡的哀愁边读边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给文章每个段落加上番号。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心情的语句    课件放配乐诵读课件4)    四、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相信优美的诵读已经让我们沉醉其中现在大家来看看文章开头    问题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师生交流明确:主要是由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夜深人静之时本应好好休息了,但许多事情剪不断,理还乱,就想到去荷塘散步,以此来排遣内心的烦恼!    全文就是围绕“颇不宁静”这一心情展开的,它就像是一支乐曲中的主旋律,始终在全曲中回荡!    问题2:为排遣不宁静,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齐答)    师生共同明确    游踪:家——小路——荷塘——家    问题3:一夜畅游,朱自清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吗?    学生齐答只让学生回答“找到”还是“没有找到”)到底找到没有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心情是怎样变化的    请看第3自然段的内心独白我们先一起来朗读这个自然段    学生朗读    问题4:这一段独白到底流露了朱自清怎样的心情?    学生明确:尽管有哀愁,但更有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作者只有这幽僻的坏境之中,才感到自己成了一个自由的人,才能够抛开尘世间的喧嚣和烦恼。

——可见作者对现实的不满!“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为能够暂时得到自由,欣赏荷塘月色而淡淡喜悦——可见作者幻想超脱现实!    师生互动,赏析4、5、6自然段    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我们来与他共同分享!    (一)、我们分成两组,第1组同学朗读第4段,第2组同学注意:    勾出本段中你喜欢的句子,并思考为什么喜欢课件5)    1、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大力鼓励多答,暂时不作评价)    2、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我们去掉文中的某些句子和词语,表达效果又有什么不同呢?(课件6展示改动后的文字)我们来读一读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课件6)    学生朗读问:感觉怎么样啊?(学生:不好)    教师分析:    曲曲折折、田田——叠词,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玉立、修长婀娜、灵动飘逸(课件7)    袅娜——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饱满的荷花柔美姿态(课件8)    羞涩——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有一种“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的少女的娇羞课件9)    明珠——晶莹剔透    星星——闪闪发光、忽明忽暗(课件10)    美人——用刚出浴的美人来形容露珠点点的荷花,使人想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冰清玉洁(课件11)    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若有若无、轻灵飘渺,用听觉来写嗅觉,想像奇妙    闪电——突出快速    脉脉——饱含深情,极富人性之美    一番赏析后,相信同学们对这一段已经有了全新的感觉,下面让我们再次以最深情地朗读来诠释本段学生朗读课件12)    教师小结:朱自清的想像是多么丰富啊,古人有读《汉书》来下酒,今天我们是品“荷塘月色”来纯净我们的心灵!    2、两组交换,赏析5、6段课件13、14)    参考:(以学生讲为主,教师重点分析四处)    第5、6段:    重点1:“泻”——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照”字直白,是如实地写,不是描绘,淡而无    味。

另方面与“如流水一般”不相配,失去和谐感课件15)    重点2:浮——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课件16)    重点3:“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印”不能写出美)(课件17)    重点4:“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种朦胧柔和的月色非常符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恰是到了好处”课件18)    教师小结:朱自清就是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审美享受!写景是为了抒情,这淡淡的荷塘月色之景中,寄寓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    (打出课件19)    画面——美丽    气氛——宁静    格调——雅致(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若换用“淌”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泻”表明    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强的动感与立体感;“淌”虽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泪或汗等顺着或依附着某物流下来,而月光是从空中照下的,并无依附任何事物。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雾浮(若换用“飘”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写出青雾与叶花既互相贴近互相映衬又若即若离的层次感和动感,又可描写出青雾似动而静、似静而动的轻柔含蓄之态;“飘”虽与“薄薄”相呼应,但既“飘”便“散”、便“逸”,虽有轻柔之态而无含蓄静谥之美,而且“雾”之所以“青”是因为雾贴近田田、密密的叶子而成,飘高飘远了,便无“青”的感觉起在荷塘里    3、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牛乳”和“轻纱”的本体是    什么?梦的本体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雾;叶子和花)    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本句描写了哪两种树影的哪些特点?“画”字对表现这些特点有何作用?析:灌木——参差的斑驳的黑影;杨柳——稀疏的倩影;“画”说明树影的错落有致、浓淡和谐是恰到好处的,象是出自名画家之手,也让读者更易联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本句运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格,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是从哪两种感觉的互相转移?析:本体——月色;喻体——名曲;相似点:和谐;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    (评:这一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写,如流水,泻;也有用景物进行反衬,如写青雾、叶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却和谐如名曲,光与影融为一体,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整个天地浑然一体,如梦似幻,如诗如画,令作者与读者如痴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描写出树的    哪些特点?析:连绵成片、高低错落,层次分明)而杨柳最多    2、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    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在总体写树中又着重写了杨柳的丰姿,这是一种怎样的写法?析:点面结合)    3、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    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作者是怎样由景写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变化?析:由路灯光联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会联想到人的心,一想到个人,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自然会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终于发出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作者的心绪又从淡淡的喜悦转为淡淡的哀愁    (四)重点句子赏析:    1、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析:“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2、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作者说这是一个“热闹”和“风流”的季节,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莲赋》描写当时“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没有被这种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没有可惜现在我们早已无福消受了,”依然是“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来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却借用来表达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个句子可以表明?析:思乡之情——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析:触景生情,独在异乡为异客,面对黑暗的现实苦闷彷徨,无所适从,欲超然又想挣扎,借思乡排遣忧愁)    5、——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从荷塘回到家里,心绪如何?析: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现实依旧,愁思依旧,心里依旧不宁静,刚才的所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