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33.14KB
约15页
文档ID:53136068
三十年新诗(戴望舒、卞之琳)_第1页
1/15

第十四章30 年代新诗30 年代的社会历史语境: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激烈两种诗歌潮流:“ 向内转 ” 与“ 向外转 ” 面对着狰狞的现实,投入积极的斗争,使他们中大多数人没有功夫作艺术上的考虑;而回避现实,使他们中其余人在讲求艺术中寻找到了出路—— 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1、殷夫的诗歌创作:早期诗作歌唱爱情和自我的孤寂( 《我们初次相见》 ) 、 《白花》) ;向往光明,渴求反抗斗争( 《独立窗头》 、 《孤泪》、 《给某君》、 《地心》) 诗风忧郁感伤, 《孩儿塔》一诗可为代表投身革命后,转而歌唱工人阶级及其革命斗争(《让死的死去吧》 、 《一九二九年五月一日》、《议决》、 《血字》) ;歌唱自我同反动阶级的决裂(《别了,哥哥》 ) 诗风激昂刚健,明快有力特点与贡献: 从工人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中提炼诗的语言和形象;恢复了政治抒情诗中的“ 自我 ” 形象,这个 “ 自我 ” 在新诗 “ 自我 ” 抒情形象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是进军的第一步,是对于前驱者的爱的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一切所谓圆熟简练,静穆幽远之作,都无须来作比方,因为这诗属于别一世界。

那一世界里有许多许多人,白莽也是他们的亡友单是这一点, 我想,就足够保证这本集子的存在了,又何需我的序文之类—— 鲁迅2、中国诗歌会的创作:1932 年 9 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成立于上海中国现代诗史上第一个有组织、有明确理论纲领的革命诗歌团体主要诗人有蒲风、王 亚平、温流、穆木天等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穆木天在《新诗歌.发刊词》中提出了这一诗派的共同创作纲领:“ 我们要抓住现实,歌唱新世纪的意识” ,要使 “ 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诗人 “ 自己也成为大众的一个” 多抒写农民的苦难及其反抗斗争(蒲风的 《茫茫夜》、 《六月流火》 、王亚平的 《农村的夏天》 、《十二月的风》 ,温流的《卖菜的孩子》) ;抒写反帝抗日(穆木天的《守堤者》、 《流亡者之歌》 ) 中国诗歌会诗人创作了大量体现他们的诗学追求的诗歌,代表人物蒲风 (1911-1942)著有诗集《茫茫夜》 (1934)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1935) 蒲风在中国诗歌会的《缘起》说: “ 在次殖民地的中国,一切都浴在急雨狂风里,许许多多的材料,正赖我们去摄取,去表现但是,中国的诗坛还是这样沉寂;一股人在闹着洋化,一股人又还只是沉醉在风花雪月里。

⋯⋯ 把诗歌写的和大众距离十万八千里,是不能适应这伟大的时代的蒲风积极实践中国诗歌会的创作主张在“ 捉住现实 ” 方面,他紧紧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两个迫切主题:“ 那就是面临崩溃的火山口似的动乱农村和中国人民反帝的、特别是“ 反日 ” 的激烈情绪 ” 在促进诗歌大众化方面,他是最热心、最努力的一个他在诗歌理论建设上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先后写出了 《五四到现在的中国诗坛鸟瞰》、《现代中国诗坛》 、 《抗战诗歌论》等理论文章诗歌是时代的产物,蒲风是时代的歌手, 他适应时代的要求,写出了 《茫茫夜》、 《六月流火》、 《生活》、 《钢铁的歌唱》 、《摇篮歌》、 《抗战三部曲》 、 《可怜虫》、 《黑陋的角落里》等诗集这些作品思想健康,诗风刚健朴实,语言通俗,感情充沛,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在鼓舞人民起来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蒲风大力提倡现实主义和诗歌大众化,丰富了中国新诗理论宝库;他创作的一大批反映现实生活、充满时代精神、富有民族风格的诗篇,不但在揭露黑暗现实、鼓舞人民斗志、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也促进了大众化、民族化新诗的形成总之,蒲风从理论到创作,都推动了新诗的发展,但也存在不足。

第一, 作者思想感情未与工农大众打成一片第二, 追求数量,忽视质量对创作数量的追求,不仅影响了自己诗篇的质量,也会对同仁产生消极的影响第三, 重视向民间歌谣学习、借鉴以后, 对如何向西方诗歌学习借鉴艺术技巧不够从整体辩证地看,中国诗歌会创作的得与失都很明显:第一、内容执著于现实斗争的呼唤贡献: 与时代、现实、大众的血肉联系,扩大了诗歌的表现领域,使诗歌进一步同人民的现实生活结合, 焕发出强烈的战斗精神,把诗歌从狭小天地印象广阔的现实世界,矫正了逃避现实咀嚼个人悲欢的诗风偏颇: 诗歌内容带有浓厚的急功近利的宣传倾向、说教色彩, 消失了诗人的自我和个性,导致美感经验的失落,急于表现重大的现实题材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和艺术的概括力量,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缺乏,这是“ 做一个战士的热情甚于做一个诗人” 的结果第二、诗歌大众化贡献 :对当时诗坛的贵族化倾向起了遏制作用,为40 年代诗歌大众化、朗诵化、民间化运动,和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创作新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偏颇: 艺术性薄弱强调表现大众的生活和情调时,把新月派、现代派的自我表现和心灵探索也一概否定; 强调单纯明朗的艺术风格时,把含蓄、暗示、 象征等属于诗歌美学范畴的东西也一概抛弃;强调创造“ 大众歌调 ” 时,对一切 “ 洋化 ” (外国艺术经验)也作了简单否定。

在具体实践中存在两种偏狭性:一,以诗是 “ 听觉艺术 ” (提倡诗歌与音乐的联姻可以扩大传播接受范围)排斥“ 视觉艺术 ” 的特征;二,把借鉴民间歌谣作为创造新诗的唯一途径 这是新诗人们和现实密切拥抱之必然结果主观的生活的体验和客观的社会的要求,都迫使新诗人们觉得抒情的短章不够适应时代的节奏,不能把新诗从,书房 ?和,客厅 ?扩展到十字街头和田野了在底层的新的文化运动的意义上,这简直可说是新诗的再解放和再革命—— 茅盾《叙事诗的前途》3、“ 乡土诗歌 ”:乡土诗歌是30 年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主要种类,以臧克家、艾青、田间为代表他们的诗主要表现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命运,展现农民的痛苦愤懑的情绪艾青的《大堰河 — 我的保姆》表现了“ 农村和农民苦难的美” ,田间的《未明集》 、 《中国诗歌》和长诗《中国农村的故事》以革命激情抒发了中国农民的不平;被称为“ 泥土诗人 ” 的臧克家则以真切的感情,执着地正确地冷静地描写着中国农民深远的痛苦和坚忍,仇恨和不平, 他以对词句和用字的精心锤炼,在诗艺上创造了凝炼含蓄的个人风格泥土诗人 —— 臧克家( 1905—2004)?山东诸城人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29 年入青岛大学学习,开始写诗。

师从闻一多受新月派诗歌影响1933 年出版诗集《烙印》 1933 年的文坛新人 ” 标志着诗人重大发展的是1936 年发表的长诗《自己的写照》臧克家以《络印》 、 《罪恶的黑手》 、 《泥土的歌》等诗集,在诗坛确定了自己的地位一、臧克家前期诗歌创作前期诗歌贯穿着坚忍、苦斗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内容广泛①表现农村破产和农民的苦难生活:《老马》、 《难民》、 《贩鱼郎》、 《当炉女》、 《歇午工》、 《村夜》 、 《答客问》,等等《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1932.4 《老马》 是对旧中国亿万农民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含辛茹苦、屈辱深重、 前途渺茫的悲惨境遇的高度艺术概括 老马 ” 被过多过重的折磨和苦难淹没了思想,窒息了希望,甚至连诉说冤苦的要求都已冷却凝固,只是任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默默地忍受这一切,在沉重的剥削压迫下坚韧地生存,把生活的大车拉向不知终点的前方《老马》表现了臧克家在艺术上注重通过鲜明的意象和可感的画面表达思想的特点 老马 ” 是个象征性的意象,车、马、鞭构成了一幅鲜活的画面。

诗的语言凝炼,注意了动词的选用②探索自我人生体验的“ 永久性真理 ” : 《生活》、 《希望》、 《不久有那么一天》 、 《自白》,等等③通过自我抒情为时代、历史摄影:《自己的写照》 、 《运河》,等等④反帝:《罪恶的黑手》 艺术特点: 以格律形式反映社会现实;擅长比喻,化思想、概念为具体形象,善于摄取人生图景,抒情形象生动、丰富、含蓄;重视炼字炼句,尤重动词;诗风质朴凝练、含蓄深沉二、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诗作内容和艺术风格有较大变化但 40 年代初抒情诗集 《泥土的歌》 仍承续前期诗风其中的《春鸟》 、 《三代》等诗为世称重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 不朽 ” ;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 1949 年 11 月 1 日于北京 [2] 由于臧克家诗作注重表现中国的农村生活,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当时便被称为“ 泥土诗人 ”“农民诗人 ” 朱自清认为, 正是从臧克家开始, 中国现代诗歌“ 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农村为题材的诗田间:创作很深地受到苏联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影响诗集《未明集》 、 《中国牧歌》 、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了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这是奴隶! ”—— 田间《假如我们不去打仗》分析:以短促、 跳荡的诗行和变形的意象传达急促而紧张的时代节奏和自己内心的热情与骚动,是这一时期田间诗的主要特点4、后期新月诗派:后期新月诗派是前期新月诗派的继承和发展以1928 年创刊《新月》月刊新诗栏及1930 年创刊《诗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前期新月诗派的徐志摩、饶梦侃、林徽因等外,主要有陈梦家、 方玮德等南京中央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南京青年诗人群和以卞之琳等为北大、清华大学学生为基干的北方青年诗人群《新月诗选》序中宣称:“ 主张本质的醇正,技巧的周密和格律的谨严”“我们也始终忠实于自己,诚实表现自己渺小的一掬情感,不做夸大的梦”“我们写诗,只为我们喜爱写” ,只“ 因为有着不可忍受的激动,灵感的跳跃挑拨我们的心,原不计较这诗所给与人的究竟是什么 ” 。

他们强调 “ 真实感情是诗人最紧要的原素” 要求 “ 准确适当 ” 地表达感情,做到“ 忠实于自己” 在反映现实的方式和抒情方式上,有不同于革命现实主义诗歌的追求陈梦家是新月诗派的后期之秀他的诗比较注重在抒情中创造美感和寄寓人生哲理他的艺术风格是又轻,又柔,又淡他对格律也很讲究,重视音韵和和谐和整体的匀称在题材上,他的爱情诗居多,抒写 得情意缠绵,不乏可读之作5、“ 现代派 ” 诗歌:施蛰存说:“ 《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的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现代的情绪,用现代的辞藻排列成的现代诗形”植根于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的政治现实,形成于30 年代初,鼎盛于1936 年前后得名于1932 年 5 月由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以象征主义方法为中心,吸取20年代初象征派诗的经验教训,融化西方象征派、意象派和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现代派诗歌在内容上大都表现理想追寻中的迷惘、孤独、 寂寞的心态, 同时表达对荒凉的现实的忧伤激愤情绪, 透出理性批判的意识重要诗人有戴望舒,“ 汉园三诗人 ” 卞之琳、 何其芳、 李广田,以及废名、林庚等诗作内容: 多写自我情绪与感觉审美原则: 朦胧美。

表现方法: 多意象的组合,非逻辑的观念联络形式: 散文化的自由体现代派出现的背景:1.政治上:象牙塔中的雕琢2.经济与社会上: 《现代》3.文学本身:历史的必然首先,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 新月派 ” 的出现和成熟已经为“ 现代派 ” 的问世铺平了道路其次,诗怪李金发的“ 表现一。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