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亭夏日《山亭夏日》[唐朝]高骈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译文:夏日漫长,绿树繁茂,浓荫遮地,一派清凉只见那楼台亭榭的倒影落入了池塘微风拂过,水晶帘般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抬眼看去,满架盛开的蔷薇花,飘出了满院的花香作者介绍: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将领高骈高骈,字千里,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孙,晚唐诗人、名将、军事家高骈出生于禁军世家,他一生辉煌的起点是,公元866年率军收复交趾,破敌兵20余万后来历任天平、西川、荆南、镇海、淮南等五镇节度使这期间,刚好赶上黄巢大起义,高骈多次打败起义军,被唐僖宗任命为诸道行营兵马都统但是,唐朝的灭亡,和高骈也有很大关系因为黄巢起义军进长安时,唐僖宗急调高骈来对抗起义军,高骈没有服从朝廷节制,割据一方创作背景:某个炎热的夏日,高骈在山上的亭子里歇息时所见在这一刻,没有战争,不需要征伐,有的只是静美的风景赏析:我们来欣赏《山亭夏日》这首诗的作者别看是个武将,可是在写文章时,心思却非常细腻,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出了他对夏日乡村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一句,“绿树阴浓夏日长”。
这一句诗,用词很朴素,但仔细玩味,发现“阴浓”这两个字,有点特别它似乎比“浓荫”带来的感觉还要重一些阴浓”这两个字,既告诉我们树木繁茂,还告诉我们此时正是中午时分,烈日炎炎,“树阴”才“浓”烈日炎炎,才让人感觉夏季的白天可真是长呀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发现,短短的七个字,可不是简单地凑在一起的,前四个字描述了炎热的夏季,才推出了后面“夏日长”这个三字果所以,我们写作文的时候,对我们使用的每个字,还真要像这样地认真推敲,才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来第二句,“楼台倒影入池塘烈日炎炎下,诗人看到池塘内的楼台倒影入”字用得极好: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人们都热得没了动静,连小动物都歇息了,就见一汪清澈的池水,水中映着池塘边的楼台倒影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在烈日下,水面显得特别幽深,倒影分外清晰,浓重这个“入”字,就刚好写出了此时楼台倒影的真实情景第三句,“水晶帘动微风起”看到“水晶帘”这三个字的时候,我们禁不住一愣这是说人家的帘子用水晶做的?联系到诗人的身份,倒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是,总觉得有些做作,怪异再仔细分析,发现其中另有奥秘,发现这句诗实在是很精巧,亏得这位大将军能想出来这样一个比喻这句诗可分两层意思来说。
第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诗人用“水晶帘动”来比喻这一景象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在荡漾着的水波下则是随之晃动的楼台倒影,非常美妙第二,观赏景致的诗人先看见的是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炎热的夏日里,微风太轻渺,因此来了也很难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此时,诗人看到水波,才察觉有微风,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而不是微风来了帘子动次序弄乱了,可就不对了大家在夏日的时候,可以做一个睁眼闭眼的游戏,感受一下是视觉先看到风,还是皮肤先感受到风?风来时,我们是不是先看到了树梢摇摆、旗子飘动?我们是怎么看到风来的?第四句,“满架蔷薇一院香就在诗人凝神于水面的时候,忽然闻到了花香,咦?这香味是从哪里飘来的?诗人视线一转,看到了院子里的蔷薇,啊,那架子上的蔷薇正怒放呢,是它们散发出来的幽香,吸引了诗人的目光这个时候,是嗅觉先起作用,还是视觉先起的作用呢?同学们也不妨做个试验,体会体会,观察观察这蔷薇和花香给这炎热的夏季增添了生气,诗到这里也就结束了,短短这28个字,在我们心里映现出一幅美丽的夏日图画 诵读:下面,我们来一起诵读这首诗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