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考霸推荐)高三语文议论文“论证”技巧训练

住在山****ck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2.50KB
约9页
文档ID:160585743
(考霸推荐)高三语文议论文“论证”技巧训练_第1页
1/9

论证”技巧训练 教学目标:学习论证的常用技巧,写出精彩的议论文教学重点:学习并运用论证的常用技巧教学设想:讲练结合教学内容:一、导入:如今的高考作文题一般不限文体,很多考生会选择议论文体,但不少同学因为论述不够充分深刻,没有雄辩的气势和不凡的说理,所以写出的文章肤浅平淡乏味,得分很低那么在写议论文时如何才能“出彩”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论证技巧二、常用技巧简述1、排比例证,增强气势2、对比论证,深刻有力3、名言经典,深化论证4、假设论证,反面强化5、类比论证,具体通俗三、重点方法例解与演练:1. 例一: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思考:上面文段阐述的观点是什么?论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明确: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运用了排比,把事例排比铺叙,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给人以雄辩有力、不容置否之感,大大增强了“例证”的作用,很有说服力采用排比例证法应注意的问题:A 所用的事例最好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不同角度B 铺排事例时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或按时间,或按国别,或主次轻重C 同一般的例证法一样,列举事例以后要有精当的分析归纳小结:排比例证,它属于例证法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巧妙地把事例排比铺叙,可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例证“的作用,达到深化论述的效果,还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演练】以“人生价值”为主题,用“排比例证法”写段文字它山之石】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赤胆忠心,实现了真正的人生价值哥白尼在宗教势力猖狂的情形下,提出“太阳中心说”,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抗击倭寇,结束了延续200年的倭患;周恩来自小就立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他们或为自然科学奠定了基础,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对社会卓越的贡献,正是他们的人生价值所在也许有人会说:“他们是伟人,我们平凡的人怎么能和他们比的确,并非人人都是伟人,每个人的努力不同,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也就不同。

但是,奉献不仅表现在具有重大突破的科学理论和震惊世人的壮举上,更多的则是表现在平凡工作中士兵日夜守卫边疆,为祖国人民带来安定、幸福;农民通过自己的劳作、耕耘,创造出供人们享用的农产品;清洁工每日与灰尘、垃圾打交道,却给别人带来舒适、洁净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他们不是伟人,但他们在社会每个角落默默的奉献,为社会服务,他们的价值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们的生命同样闪烁着光辉[点评]这两段文字成功地运用了排比例证法第一.所用的事例是同一问题的不同侧面,有相当的覆盖面 “同一问题”是指两段文字都在讲“真正的人生价值是对社会有所奉献”的问题 “不同侧面”是说列举的事例应体现不同的角度前一段是具体事例,哥白尼是科学家,戚继光是军事家,周总理是革命家,其身份是不同的;后一段是概括事例,守卫边疆的战士,辛勤劳作的农民,给人们带来亮洁环境的清洁工,其职责是不同的第二.所用的事例是有序的上一段文字,哥白尼、戚继光和周总理三人,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第三,列举事例以后有精当的分析后一段文字,列举事例以后,作者议论:“他们不是伟人,但他们在社会每个角落默默的奉献,为社会服务,他们的价值便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他们的生命同样闪烁着光辉。

议论紧扣事例,观点与材料高度统一;议论紧扣论点,不是泛泛而论2、例二: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思考:上面文段论述的论点是什么?论证特点是什么?有什么效果?明确:论述了从师的重要性运用了对比论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论证效果运用对比论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确定是否运用对比论证B 寻求适当的对比材料,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C 对比之后要进行适当的分析议论,把蕴含其中的事理简明扼要地揭示出来比是基础,议是升华因此,对比后要旗帜鲜明地作出评价或得出结论,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归纳小结:议论文中常常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两种矛盾或对立的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使所阐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说服力真与假的对比,可以去伪存真;善与恶的对比,可以抑恶扬善;是与非的对比,可以拨乱反正因此,运用对比论证比单从正面说理,论证更有力,观点更鲜明演练】以“要懂得放弃”为主题,用“对比论证法”写段文字。

它山之石】中国历史上不乏懂得放弃的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放弃了高官厚禄,赢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潇洒与从容;文天祥在敌人面前临危不惧,舍弃荣华富贵,赢得了后人的敬仰;毛泽东放弃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机会,深入农村,摸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迎来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再看看我们自己,许多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蝇头小利,和他人争吵,争个面红耳赤,甚至闹个鸡犬不宁、你死我活,结果呢,也许赢得了这件小事或这点小利,却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看看前人的做法,再看看自己的行为,我们怎不会感到汗颜呢?[点评]用排比例证的形式列举了历史上懂得放弃且有所得的名人事例,从正面论述了懂得放弃才能有所成的观点,接着概括了今人的一些不懂得放弃的行为,其结果是在斤斤计较中失去了整个世界,对比鲜明,让今人猛醒3、例三: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终极目的,是要把“死”书读活,让书发挥作用死”“活”之间,相互为用,相互补充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又不拘泥于读“死”书死”与“活”,都是对人而言的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善读书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书籍奥秘的金钥匙。

书籍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死”与“活”的关系,大概有如书籍与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先要有书籍,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读书,就得先读书思考:上面语段使用了引用论证法,请你把它找出来,并说明它的作用明确: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引用古语阐明了“死”,“活”之间,不是绝对孤立的,有相互为用,相互补充的关系,用权威性的话语,使说理更加深刻、透彻、 具有说服力,着力体现理论的力量和文章的思想深度用引证法证明论点应当注意的以下问题:A、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针对性要强,引用的事理与论点要真正构成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B、对于引语一般要作一些阐明的说明,不要引完就单下结论,以免给人浅薄的感觉C、除了由于论辩的需要,必须引用大量的论述外,引语要力求简洁,要善于抓住引语的精华D、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间接引用只须述其大意,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归纳小结:引证法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之一它是用已知的公认的道理、原则作论据证明个别性的论点也就是所谓的“事理论证”引证法常常表现为引用经典性的言论作为自己立论的根据以名言经典做论据的好处在于,名言警句体现着论证的力度和结论的深度,也就是说,用名言警句作论据,可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演练】以“学贵有恒”为主题,用“引证法”写段文字它山之石】“人贵有志,学贵有恒这个道理是千百年来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深刻地阐明:人最可贵的是有志气,学习上最难得的是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世界上不是有许多具有这种精神的学者吗?马克思的才能是惊人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持久精神和坚韧性他认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希望的顶点鲁迅的文学修养是出众的,这是因为他在学习上有刻苦的精神,有恒心他曾经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把握住时间就等于延长生命贝多芬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是因为他有持之以恒、不畏劳苦的精神正如他说的那样:“没有一天不动笔,如果有时我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是为了他醒了以后更加兴奋[点评]首先以俗语“人贵有志,学贵有恒”引出话题再引用名家马克思、鲁迅、贝多芬的名言,证明论点引证与例证有机结合,突出了“学贵有恒”的意义和作用4、例四:王羲之九岁就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靠着这种不懈的努力,他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他那俊秀飘逸的字,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古人诗赞云:“古砚池中起墨波,右军书法妙如何?”假如王羲之根本没有想过要当什么书法家,只是平庸过日子,那他绝不可能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去练字。

那么,王羲之其人也不会为我们后人所知正因为他从小就立下高远的志向,才会有坚强的意志去苦练书法,才会成为一代书法家思考:上述文段论述了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技巧?有什么作用?明确:证明了“立志”的重要性用了假设论证,达到了强化论证的效果运用假设论证要注意的问题: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完整的引述论据,然后再对其进行假设推理归纳小结:假设论证法是假设所举事实材料中能达到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从反面达到论述的效果,还可以同时与原条件下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进一步强化论证观点的成立其标志性词语通常为:“如果……那么……”;“假如……怎能……”等演练】以“人要有自知之明”为主题,用“假设论证法”写段文字它山之石】三国时蜀汉的马谡,自以为熟读兵书战策,天下无敌不听别人劝告,死搬书本知识,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敌军切断水源,蜀军大败,街亭失守,马谡本人也因此而获罪被杀假如他能有一点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听听别人的正确意见,何至于如此下场呢?所以,自以为是,没有自知之明,误国害己![点评]本文段运用了反向假设论证法,先列举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性推理,推出了与原事实相反的结果,从而大大增强了前段事例的论据力度,更好地论证了观点。

5、例五: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思考:此文段阐述了什么观点?运用了什么论证技巧?有什么作用?明确:作者把邹忌受到不切实际的赞美即受蒙蔽的这一性质类推到了齐王的身上,生动地证明了“王之蔽甚矣”这一论点运用了类比论证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抽象的道理,有深入浅出的效果运用类比论证要注意的问题:A 运用类比时所选取的“类体”要同类,要在某一方面有明显的相似点,不能相对或相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