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专练--------老子思想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新学期以来,同学们集中学习先秦诸子经典散文,初步领略了儒家、道家、墨家的经典学说,诸子文章中许多经典语句虽产生于两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要求:请从以上《老子》经典语段中,任选其中经典语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习近平主席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时,曾引用《老子•道德经》中“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来形容中国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原则。
这是治国理政的黄金准则,也是每一个时代建设者应秉持的人生准则作为新时代青年,上述材料带给你怎样的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与感悟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击壤歌》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老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礼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你有何启发?学校团委准备以“美好生活”为话题开展一次征文活动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与体验,写一篇征文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4.阅读下面的的材料,按要求作文《老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庸》:“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意思是说,要想远行,就必须从近处开始;要想登上高山,就必须从低处起步正处于高中求学起始阶段的你,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围绕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作文材料是《老子》中的一段话,解读的方向在材料第一段中给出了提示,即可以写先贤的智慧给我们的人生启迪,可以写新时代下对这些思想的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我们首先理解老子这段话的意思,然后从中提取出自己最有感触的一点或者两三点来写,但切记,如果选择多个写作角度,要让它们形成有机关联,不能各自为战,写得太散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一件事情在安稳平静时易于掌控,但一旦有变化或波动,就会变得更加脆弱和易散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保持谨慎和警觉,时刻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预防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事业发展,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警觉,时刻留意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事前做好准备,提前规划,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防范潜在的风险和困难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一句表达了一种不断积累和努力的精神即使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或似乎很遥远,只要从小做起,积少成多,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同时也提醒我们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不懈地迈出每一步,积累经验和能力,才能建立起稳固的事业和成就。
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敢于迈出第一步,不要畏惧困难和挑战,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指出了成功与失败之间微妙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努力争取成功的同时,不应过于执着和贪婪,要学会放手,否则不仅可能失去目标,还可能带来意外的失败当我们过分努力、追逐权力、财富或社会地位时,我们可能会因为过度的紧张、焦虑和竞争而无法真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种心态容易导致疲惫、压力和失去方向,最终可能导致失败和挫折当我们过于固守自己的观念、计划和欲望时,可能会忽视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反馈,无法灵活适应新的情况这种固执容易导致错失良机,错过重要的转机和发展机会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在做事情时,常常在接近成功之际遭遇失败这是因为人们可能因为骄傲、轻视、急躁等心态而丧失了谨慎和坚持的品质这种缺乏谨慎的态度导致了失败的发生只有当我们从头到尾都谨慎而坚持地对待事物时,才能避免失败的发生无论是在开始阶段还是在完成阶段,我们都应该持续保持谨慎、专注和努力,以确保我们的行动得到圆满的结果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这句话传达了圣人的智慧,他们不追求贪欲和奢华,不珍视稀有的物品。
圣人懂得超脱对物质的执着,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宽容他们明白贪欲和贪婪只会导致不必要的烦恼和纷争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这句话告诉我们,圣人并不追求过度的学识和独特的智慧相反,他们尊重并回归大众的智慧和常识圣人懂得虚心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经验,不妄自尊大,不自视过高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句话传达了圣人遵循自然规律的智慧他们尊重自然的运行和万物的自然发展,不轻易干预和破坏圣人懂得自然的力量和智慧,以谦卑和敬畏的心态与自然共处,而不是盲目地干涉和控制写作时首先应阐述所选句子的含义,然后论述给我们的启迪,这里可以分出层次,采用并列式或层进式结构论述,要注意联系古今中外的事例充分论证;最后一定要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和青年的特点,论述先贤的智慧在当代的现实意义立意:1.顺应规律,无为而治,方能大成2.慎终如始,注意细节3.不贪婪,不执着,变通做事2.例文:图难于其易 为大于其细“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语出《道德经》,是说攻克难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开端,干成大事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它深刻揭示了由易及难、聚细成大的量变到质变规律,修身立德、干事创业唯有遵循这个规律,才能创立功业、有所成就纵览历史,突破重大难题、开创重大事业者,无不“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明臣徐溥少年时有志于检点言行、完善品德,他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心中生一个善念,或说一句善言,或做一件善事,便往其中一个瓶中投一粒黄豆反之,若是言行有什么过失,便往另一个瓶中投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多,黄豆少,通过不断反省修正,黄豆和黑豆数量持平后来,他再接再厉、防意如城,黑豆与黄豆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正是他细节小事上朝督暮责,日积月累终成德高望重的四朝贤臣反之,想“一口吃成胖子,一步迈到天边”,不注重下铢积寸累、日就月将之功,这样的愿望终会是空中楼阁岳飞之孙岳珂所写《桯史》中的郭倪志一心想成就大事业,每日与众宾客批朝论政,有志整顿朝纲,大言不惭自比诸葛亮,但却不潜心从文、躬亲实践,时领军破敌,大败以泪洗面,对左右说:“此带汁诸葛亮也”,众宾皆笑任何质的飞跃都需要量的积累,不注重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积累而想一飞冲天,就存在折翅断翼的风险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于其易”“于其细”是解决局部完善、细节把控、精准落实问题,避免出现“木桶短板”“细节魔鬼”,进而影响整体、损害大局东汉时,有一名叫陈蕃的少年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业一天,其友薛勤来访,见他的院内龌龊不堪,便对他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他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陈蕃无言以对。
图难”与“行易”、“为大”与“做细”,彼此相辅相成、不可割裂图难”“为大”是目标,“行易”“做细”是实现目标的具体环节,小事做好,方能致其大;先行易事,方可克大难现实工作中,很多人容易出现两种倾向:一种大事做不了,大难攻不克;一种小事不愿做,小难不愿攻不管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深入要把事情做好,既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又从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才能取得最佳成效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古今事例和人生实践都告诉我们,凡事都应从“图难”与“为大”去规划决策,从“行易”与“做细”去行动落实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图难为大”之志,常怀远虑、居安思危,“行易做细”“尽精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引语式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引用了习近平主席演讲中的句子,也是《老子•道德经》中的经典名句,意思是:谋划大事难事,要从小处和容易处考虑天下的难事,都是先从容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微的小事做起这个名句,阐释了难与易,大与细(小)的相互转化的关系。
治理天下是难事大事,却必从小事做起中国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强调了做事要勇于突破难关,但突破的方法要从“易”“细”之事做起其中还包含着量的积累达到质的变化的道理,要摒弃浮躁与功利之心,要有宏大的顶层设计,但绝不是好高骛远脚踏实地,一件事一件事去办,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去过,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方法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不管是成就个人事业,还是铸就国家伟业,都应当秉持这个准则写作时要注意围绕“难”与“易”、“大”与“细”展开辩证思考,不仅要写出其关联,还要写出由“易”到“难”、由“细”到“大”发展所需的要素立意:1.尽精微,方能“致远大”,破难关2.由易及难,聚细成大,方可成就伟业3.铢积寸累,日就月将,稳步前行3.例文:身心愉悦的生活方为“美好生活”一直记得网上流传的一个“梗”,央视记者在大街上采访满面沧桑的劳动者“你幸福吗?”,结果引来各种“答非所问”的“神回复”原因何在?对“幸福生活”有着各自不同的定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原始农耕社会,能自给自足亦是幸福;“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对百姓而言,安居乐业便是幸福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大同”社会的生活写照,各人的生活都被安排得妥妥当当,至少能确保生活无虞,就算放在今天,对绝大多数劳动者而言,都称得上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幸福生活。
而在当下,什么样的生活才叫“美好生活”?我以为,“美好生活”即“幸福生活”,能让老百姓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日子的甜美和幸福的生活美好”也罢,“幸福”也罢,不是空洞的“呐喊”,也不是虚妄的“口号”,而是要以扎扎实实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只有“养生丧死无憾”,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马克思也强调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幸福”既是一个精神、意识领域的概念,也是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所以,有了经济上的“幸福”,才会有精神上的“幸福”从这个意义上讲,央视记者“你幸福吗?”的采访之所以让人觉得是“雷人雷语”,正是因为采访者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底层劳动者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仍在为生计而挣扎物质的问题尚未解决,谈何“幸福”?我们可以指责他们不懂得知足,说他们“欲壑难填”,但中国老百姓的勤劳举世闻名,他们有理由、有资格求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这不是过分的欲求,而是基本的生活诉求我来自于农村,我是农民的儿子,我懂得农民生活的艰辛,“幸福”一词对农人,尤其是鳏寡老人和因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