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一一章章第第 三三 节节 地地 球球 的的 结结 构构了解地震波的基本特征,并能说明科学家如何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1了解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征2能从不同层面(宏观、微观)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3地震和地震波一地球的内部圈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三目 录01Earthquake and seismic wave地震与地震波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地面震动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地震概况作者从中国地震台获悉,经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1年9月11日下午15时05分,广西百色市德保县发生了M4.3级地震,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公里,地震的震中位于北纬23.39度,东经106.71度1)-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1)-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地球内部岩石发生断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即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震中震源(1)-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从观测点(如地震台)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从震中到震源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震源震中距震源深度(1)-地震构造的示意解析震中震源震中距将烈度相同的点连成封闭的曲线,称为等震线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现的各种破坏现象,都是地震波的冲击造成的等震线地震波震源深度地震波地震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纵波(P)横波(S)速度传播介质感受横波(S波)纵波(P波)速度慢速度快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固、液、气均可传播左右摇晃上下颠簸质点振动方向质点振动方向震源横波纵波地球的结构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B.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C.纵波,上下颠簸 D.横波,左右摇晃 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上的人会感觉到();附近的飞鸟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AC思考题(2)-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地震的大小用震级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一般来说,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7级以上的地震常造成极大的破坏(2)-地震的震级与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用烈度表示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烈度(3)-地震的危害造成房屋倒塌,破坏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础设施,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地震的危害诱发滑坡、海啸、泥石流、疫病蔓延等灾害(3)-地震的危害破坏当地的资源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变,从而严重损害灾区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持续时间长久(4)-我国地震带位置与地震灾害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地震灾害发生频繁地区有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5)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震前准备树立防震意识清除逃生途径掌握自救与互救的方法震中避震震中避震室内平房一二楼可尽快转移到安全的室外空地,高楼层就地躲避,利用三角区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震中避震震中避震室外尽量到开阔空地,降低重心,保护头部震后自救与互救震后自救与互救学会处理基本外伤的方法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强烈的救生意识02The inner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earth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思考方法1方法2方法3怎样才能知道地球里面是什么样子?目前,人类在地球表层的最深钻井不足13千米而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人类已达部分只占地球平均半径的1/516因此缺乏地球内部状况的直接证据13/6371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60005000400030002000100003691215深度:km速度:km/s地壳地幔外核内核内核33km2900km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和纵波的横波和纵波的速度突然增加速度突然增加横波突然停止;横波突然停止;纵波突然降速纵波突然降速纵波逐渐加速纵波逐渐加速横波横波(S S)纵波纵波(P P)地球的结构物质组成或状态发生了变化地幔是固体,横波不能在外核中传播,表明外核的物质在高压和高温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们相对于地壳的“流动”地壳地壳地幔地幔外核外核内核内核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思考题请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
2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1地球的结构名称地下深度波速变化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横、纵波明显增加纵波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地壳地壳地幔地幔外核外核内核内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33km2900km不连续面的特点地球的结构思考地壳的厚度是不是均一的?大陆和海洋的厚度有何差异?1地壳-Crust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比较稳定到了莫霍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突然增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A地壳陆 地海洋深度/KM080400900290051506370地壳下地幔外核内核地核地幔上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山地海洋岩石圈上地幔地壳软流层莫霍界面平原地 壳 与 岩 石 圈 的 区 别 原 来 如 此 简 单#地壳的厚度及差异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的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阅读-组成地壳的元素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它们多以化合物的形态存在氧、硅、铝、铁、钙、钠、钾、镁8种元素的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元素在地壳中分布不均衡除了氧之外,地壳上层硅和铝的比重较大,密度相对较小,称为硅铝层其下的地壳铝的成分相对减少,镁和铁的比重则相对增加,密度比硅铝层大,称为硅镁层硅镁层是连续的,其上的硅铝层在大洋底部非常罕见,即使有也非常薄地幔-Mantle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在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深度从地壳底界到2900千米B地壳地幔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幔岩石圈:地壳地壳 上地幔顶部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以上)+地壳上地幔软流层岩石圈地核 Earth-Core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科学家推测,组成地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C地壳地幔地核03The outer sphere of the earth地球的外部圈层(1)-地球的外部圈层概况通常把地壳表层以外的由大气、水体和生物组成的自然界,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统称为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地核大气圈-Atmosphere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密度大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减小在2000-3000千米的高空,每立方厘米的空间,平均只有一个气体分子与星际空间的情况很接近,一般把这个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A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按照它们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可分为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陆地水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它主要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圈-HydrosphereB地球的结构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圈生物圈并不单独占有任并不单独占有任何空间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而是分别渗透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厚度约厚度约2020千米千米。
生物圈-Biosphere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C生物的绝大部分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的范围内这一薄层处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接触带,可以说是生物圈的核心部分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外部圈层地球的结构请同学们将各外部圈层的名称填入下表:岩石圈水 圈大气圈生 物 圈思考 B大气圈大气圈AC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读地球四个圈层构成的示意图,分析分析A A、B B、C C分别代表什么圈层分别代表什么圈层?A AB BC C水圈水圈生物圈生物圈岩石圈岩石圈云属于大气圈,树木属于生物圈,瀑布属于水圈,岩石属于岩石圈地球的结构1、地壳是指地面以下的:()A.岩石圈以上的部分 B.古登堡界面以上的部分 C.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D.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练习题D2、岩石圈是指:()A.地壳 B.上地幔和下地幔 C.地壳和地幔 D.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合称D课时作业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34题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A生物圈B水圈C圈层D圈层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D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课时作业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读图,回答78题7图中()A为岩石圈 B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C为地壳 D古登堡面以上为地幔8图中所属关系可以表示为下图中的()A甲B乙 C丙D丁课时作业11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1)图中地震波E是_,F是_2)图中分界面A是_,B是_3)图中圈层C是_,D是_,H是_横波 纵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幔 外核 内核课时作业11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问题4)简述E波在地下2 900千米的地方突然消失的原因E波是横波,只通过固体物质传播;2900千米的地方可能是由熔融态物质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