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致青年公民教案

bin****8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7.50KB
约2页
文档ID:54506252
致青年公民教案_第1页
1/2

《《致青年公民致青年公民》》教案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 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2、 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 涵和感情倾向二、 教学重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 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 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 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三、教学过程1、 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 1955 至 1956 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 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这首诗最初发表在 1955 年 10 月《人 民文学》上1955 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 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 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 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 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2、 让学生诵读3、 理解诗歌(1) 第 1 节写了什么?(第 1 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 人” ,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 ,意味 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 史重任 )(2) 第 2、3 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 ,表明了全诗的主旨)(3) 第 4 至 6 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 化主题 )(4) 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 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在激越 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 “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 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 热烈的响应。

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 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 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 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为了表现稍许充沛 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 ,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 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 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 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4、 作业:(1) 《评价手册》(2)预习下课。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