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1~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7课时)

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3.12KB
约34页
文档ID:188316968
2021~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7课时)_第1页
1/34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全部教案(共7课时)新教科版科学六上1.1《放大镜》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1课学生在这一单元起始课的学习中,将进一步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为后续学习工具的演变奠定基础本课聚焦部分明确研究对象“放大镜”,提出了“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实现了从用放大镜到研究放大镜的转变探索部分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通过三种不同功能镜片的比较,发现放大镜与其他两种镜片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了解放大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第二个活动是放大镜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其目的是研究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在研讨环节中,通过“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不同放大倍数的镜片有什么不同?”“镜片的放大倍数跟什么有关?”三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以及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思考,从而总结出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在拓展部分,要求选择材料自制放大镜,目的是通过活动引导学生应用放大镜镜片的特点,认识具有和放大镜一样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的透明物体,也能把图像放大学生分析】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一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他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了解。

本课将鼓励学生带着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找出答案,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简单光学知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2.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科学探究目标1. 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2. 在观察比较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结构特点3.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体验放大镜的功能科学态度目标1.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2. 表现出对放大镜的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了解人类对微小世界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人类发明放大镜的动力认识到从用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2. 了解放大镜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等许多方面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知道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是透明的,中央厚、边缘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难点:能在比较观察不同镜片的活动中发现放大镜的特点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直径相同但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片、近视眼镜片(凹透镜)、普通玻璃片、围棋子、平面镜、滴管、载玻片、烧杯、水、学习单教师准备:放大镜、教学课件、红外遥控、圆底烧瓶、水、烧杯、载玻片。

教学过程】一、认识工具——导入课题出示放大镜,请学生说说这是什么板书:放大镜)二、回忆体验——放大镜的作用1.全班交流: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2.小结: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放大镜帮助观察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哪些场合会用到放大镜,帮助学生了解放大镜的广泛应用,激发研究放大镜结构、功能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兴趣3.回忆巩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放大镜动,物体不动;物体动,放大镜不动;放大、清晰)4.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5.汇报交流:使用放大镜观察皮肤上的毛孔,你有什么发现?6.小结:利用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板书: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皮肤上的毛孔,再次感受放大镜的功能与作用,并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为后续探索奠定基础三、观察比较——发现放大镜的特点(一)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1.提问: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它的镜片有什么特点呢?2.学生根据自己知道的情况回答3.这个1号镜片是从放大镜上拆下来的镜片,2号镜片是一个普通玻璃片,3号镜片是一个近视眼镜的镜片请你仔细观察,它们都能放大物体吗?它们各自都有什么特点?将你的发现记录在活动手册第1页第1张表格中。

4.用放大镜换取新材料后分组观察5.汇报交流1)放大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2)如果把放大镜的镜片纵切一刀,我们发现它的截面有什么特点?请你将它画下来3)普通玻璃片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你能用图表现出它的特点吗?(4)近视眼镜的镜片能否放大物体图像?它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你能用图表示吗?(5)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和不能放大物体图像的镜片有什么不同?(6)这三个镜片虽然不同,但它们也有共同的特点,你能总结出来吗?6.小结:通过比较观察,我们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特点是中央厚、边缘薄,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放大镜的镜片、普通玻璃片、近视眼镜的镜片,发现放大镜的镜片的结构特点通过观察三种镜片截面的特点,用图形来抽象表示出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架起“中央厚、边缘薄”这一概念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凸”这一概念二)观察比较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1.出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在投影下展示不同的放大效果2.明确要求1)排序: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2)观察:镜片侧面特点,用简图表示3.用刚才的材料换取新的材料,分组观察4.汇报交流5.小结板书:凸度越大,图像放大得越大。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不同放大镜的放大效果,激发学生对放大倍数的研究与探索要求学生先按放大倍数从小到大排序,再观察镜片截面特点,并用图表示,让学生建立起镜片截面厚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四、制作体验——深化放大镜特点的认知1. 过渡:出示玻璃片,这个能把字放大吗?把玻璃片放在字上,投影展示提问:你有什么办法使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2.同桌讨论交流3.尝试根据学生回答的方法做一个放大镜4.明确任务1)做一做:玻璃片也能把字放大吗?(2)比一比:谁能让字放得更大?(3)想一想:字放得大的原因5.全班交流:采用的方法及字放得大的原因6.提问:根据刚才的发现,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7.学生交流,尝试制作教师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决定是否制作)设计意图:通过制作一个水滴放大镜,学生在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中,巩固对放大镜特点的认识用更多的办法自制一个放大镜,引导学生从认识一种放大镜推向一类物品,即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可以做成放大镜,能把图像放大,从而建立结构特点与功能之间相互联系的认识五、小结延伸——引向微生物的观察事实上,在我们的世界里,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他们存在于我们身边,丰富多彩,充满了无限生机。

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利用放大镜来观察更多的物体,获得更多信息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描述,引导学生对丰富多彩、充满无限生机、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世界进行观察与探索板书设计】放大镜作用:放大物体图像特点:透明、中央厚、边缘薄、有凸度新教科版科学六上1.2《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呢?”的问题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操作显微镜,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其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微小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其在观察对象上的变更,在比较中体会到技术的改进为科学研究的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作用。

学生分析】在第1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学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2.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3.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它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科学探究目标1. 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2. 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2. 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2.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的不断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用两个放大镜组装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用它进行观察记录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的纸片、A4白纸、剪刀、透明胶带、餐巾纸、供观察的物体(如头发、花蕊、纸纤维、昆虫标本等)、学习表。

教师准备: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聚焦1.每位同学发一张印有小字的纸片,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提问:(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纸片上的信息吗?(2)用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放得更大吗?(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纸片上微小的字,让学生体会到仅仅用肉眼和放大镜来观察微小的物体是不够的,需要有能让图像放得更大的方法或仪器,从而引出课题——怎样放得更大二、探索和研讨(一)自制显微镜提问:提供两个放大镜,把它们组合使用,能不能使物体图像放得更大?1.第一次活动初步尝试)(1)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两个放大镜的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2)研讨:通过尝试,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尝试用两个放大镜组合来观察,发现两个放大镜平行组合下,能让物体图像放得更大一些并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之间需要调节合适的距离,才能使观察的图像大而清晰引导学生认识到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会影响放大倍数和清晰度,为下面的活动做铺垫。

2.第二次活动找准方法)(1)谈话:我们发现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距离会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这两者哪个要优先保证?(板书:清晰度)我们要在保证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放更大倍数,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距离,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PPT出示)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平行增加第二个放大镜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2)学生用上述方法边观察边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并比较两个放大镜组合观察所得的放大倍数和一个放大镜观察的放大倍数之间的差异3)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最佳距离不变,另一名同学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