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单元 研究土壤教案2025秋新版

lu****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71.50KB
约12页
文档ID:614694960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1单元 研究土壤教案2025秋新版_第1页
1/12

1单元 研究土壤1.土壤里有什么【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直观观察,发展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思维,能准确记录土壤中可见的物质;[科学思维]通过实验操作与现象分析,培养基于证据推测事物成分的推理思维,能将实验现象与土壤成分建立关联;[探究实践]通过对比与讨论,形成综合分析思维,能梳理土壤的主要成分并初步理解其作用;[态度责任]通过探究过程,发展严谨的[科学思维],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探究习惯教学重点】认识木头、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纸、布等常见材料,能区分物品的材料并描述其核心特征教学难点】认识木头、塑料、金属、玻璃、橡胶、纸、布等常见材料,能区分物品的材料并描述其核心特征教学准备】[观察材料]不同类型土壤样本(菜园土、花园土、田野土各若干份),放大镜每组1个,镊子每组1个,记录单每组1份;[实验材料]纸巾每组2-3张,透明烧杯(500ml)每组2个,玻璃棒每组1根,三脚架每组1个,酒精灯每组1个,蒸发皿每组1个,水(常温)若干;[多媒体资源]土壤中生物活动的视频(蚂蚁、蚯蚓等),土壤分层示意图,腐殖质形成过程图片;[安全材料]护目镜每组2副,防火垫每组1张教学过程】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土壤里有什么。

一、情境引入:土壤里的“神秘居民”1.播放视频:展示田野中土壤里蚂蚁搬家、蚯蚓松土、枯树叶腐烂的场景提问:视频中,土壤里有哪些“居民”和“东西”?你在生活中见过土壤里还有什么?2.出示不同场景的土壤图片(菜园土、花园土、路边土),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土壤看起来一样吗?它们里面可能藏着哪些我们没直接看到的东西?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里有什么”,一起揭开土壤的神秘面纱[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自然场景和视频,激活已有生活经验,引发对土壤成分的好奇从“可见事物”到“隐藏事物”的提问,搭建思维阶梯,自然引出探究主题,激发探究欲望 二、初步观察:土壤里的“看得见的成分”1.分组观察:每组发放1份土壤样本(菜园土或花园土)、放大镜、镊子和记录单要求:用眼睛看、放大镜观察、镊子分拣,记录土壤中能看到的物质,将不属于土壤的杂质(如塑料片)挑出2.汇报交流:各组分享观察结果,教师板书关键词(如沙子、枯树叶、小石块、蚂蚁、蚯蚓、蜗牛壳等)3.分类梳理: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物质分类:非生物:沙子、小石块、枯树叶(腐烂前)等;生物:蚂蚁、蚯蚓、小虫等[设计意图]通过结构化观察活动,培养学生有目的、有顺序的观察思维。

分类梳理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对土壤成分的初步逻辑认知,为后续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三、实验探究:土壤里的“隐藏成分” 实验1:握一握,找水分1.操作指导:用纸巾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再摊开纸巾,观察纸巾变化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现象(纸巾上出现湿痕)3.提问引导:纸巾变湿说明土壤中含有什么?(推测:水分)实验2:泡一泡,找空气1.操作指导:将土壤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静静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现象(有气泡冒出)3.提问引导:气泡是什么?为什么土壤放入水中会有气泡?(推测:空气)实验3:搅一搅,看分层1.操作指导:用玻璃棒搅拌烧杯中的土壤和水,观察搅拌时的分散情况;停止搅拌后静置10分钟,观察分层现象2.观察记录:学生记录分层情况(从上到下依次为:漂浮的枯枝落叶、黏土、沙子、小石块)3.提问引导:分层现象说明土壤中含有哪些不同颗粒的成分?(推测:黏土、沙子)实验4:烧一烧,闻气味1.安全提示:佩戴护目镜,在防火垫上操作,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皿中的土壤,待冷却后闻气味2.操作指导:教师示范后,学生分组操作,观察加热时的现象(冒烟、有焦糊味)3.观察记录:学生记录气味特征(类似烧焦的树叶味)。

4.补充讲解:这种焦糊味来自土壤中的腐殖质,是腐烂的动植物残体形成的[设计意图]通过系列递进式实验,引导学生从“观察现象”到“逻辑推测”,培养基于证据的推理思维每个实验聚焦一个隐藏成分,降低思维难度,同时强化“实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的[科学观念] 四、综合分析:土壤的主要成分1.汇总梳理:结合观察和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土壤的主要成分:可见成分:沙子、小石块、生物(如蚯蚓、蚂蚁)、枯枝落叶等;隐藏成分:水分、空气、黏土、腐殖质2.讨论作用:出示图片(植物生长、动物安家),提问:土壤中的这些成分对生物有什么作用?(如腐殖质提供养分,空气和水分帮助植物根系呼吸,沙子和黏土让土壤疏松等)3.对比拓展:展示营养土和普通土壤样本,提问:营养土与我们研究的土壤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都含有基本成分;不同:营养土腐殖质更多,更疏松)[设计意图]综合分析环节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将零散的实验现象整合为系统的成分认知讨论与对比活动则将知识与生活联系,发展综合分析思维 五、拓展延伸:土壤的“守护” 播放视频:土壤被污染(如塑料垃圾、农药残留)对生物的影响提问:如果土壤成分被破坏,会发生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土壤?[设计意图]通过逆向思维引导学生关注土壤保护,将科学探究与社会责任意识结合,深化对土壤重要性的理解。

【板书设计】可见成分非生物:沙子、小石块、枯树叶……生物:蚂蚁、蚯蚓、小虫……隐藏成分实验现象→成分纸巾湿痕→水分水中气泡→空气静置分层→黏土、沙子加热焦味→腐殖质土壤作用:孕育生命、提供养分2.不同的土壤【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土壤按颗粒组成可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三类,明确分类依据是砂粒、粉粒、黏粒的含量差异;能说出三种土壤在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核心特点,理解“颗粒组成影响土壤特点”的科学原理;了解不同植物对土壤的需求不同,如水稻适合黏质土、草莓适合壤质土等[科学思维]发展对比分析思维,能通过观察颗粒大小、分析实验数据,归纳三种土壤的差异;培养逻辑推理思维,能建立“颗粒组成→土壤特点→植物需求”的因果关系链(如砂粒多→间隙大→透气性好→适合耐旱植物)[探究实践]能使用放大镜观察土壤颗粒大小,并用画图或文字记录差异;能设计并完成对比实验(如渗水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保水性等特点,规范记录实验现象;能根据植物习性,通过讨论匹配适宜的土壤类型,并用实验结论解释理由[态度责任]感受土壤类型的多样性,体会自然界“物质多样性与生物适应性”的科学道理;在实验操作中养成严谨、合作的探究习惯,增强“保护不同类型土壤,合理利用土壤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的分类标准,掌握三种土壤在渗水性、保水性、透气性等方面的核心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颗粒组成比例”与土壤特点的内在关联(如砂粒多→土壤间隙大→渗水性强、透气性好);2.依据土壤特点和植物生长需求,准确匹配适宜的土壤类型教学准备】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样本(每组各1份)、放大镜(每组1个)、白瓷盘(每组3个)、颗粒对比图(砂粒、粉粒、黏粒放大图)、透明烧杯(500ml,每组3个)、等量水(每组1瓶)、滴管(每组1个)、直尺(每组1把)、纱布(每组3块)、实验记录单(含现象记录表)、干土壤样本(用于“捻一捻”感知质感)、喷水壶(每组1个,用于“握一握”“搓一搓”体验黏性)、植物图片(水稻、草莓、仙人球、花生)、植物习性卡片(标注“耐水淹”“喜透气”“耐干旱”等)、不同土壤生长场景视频(沙漠仙人球、稻田水稻)、渗水实验慢动作视频;【教学过程】教师自我介绍:同学们好!……课前谈话,提出要求:主要内容: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要一起认识不同的土壤 一、情境引入:土壤“住”得不一样,植物长得不一样1.视频唤醒经验:播放两段视频:片段1:沙漠中,仙人球在疏松的沙土中生长,周围土壤干燥、颗粒明显;片段2:稻田里,水稻在湿润的泥土中生长,土壤黏连、不易散碎。

提问:“仙人球和水稻生长的土壤看起来一样吗?它们的土壤摸起来可能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土壤,适合生长的植物却不一样?”2.揭示课题:“土壤有不同的类型,每种土壤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不同的土壤’,发现它们的秘密[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沙漠仙人球”和“稻田水稻”作为切入点,通过视频直观呈现土壤环境差异,激活生活经验;用“为什么植物不同”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自然引出“土壤类型不同、特点不同”的探究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二、观察颗粒:给土壤“分分类”1.观察颗粒差异:分组发放三种土壤样本(贴标签:土壤A、土壤B、土壤C)、放大镜、白瓷盘,明确任务:“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三种土壤的颗粒,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形状有什么不同?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在观察单上(如“颗粒大/小”“圆/扁”“易散/黏连”)教师巡视指导,重点提示:“用手指捻一捻,感受颗粒的粗糙程度;尝试捏一捏,看看土壤是否容易散开2.汇报与分类:各组分享发现:“土壤A颗粒很大,捻起来硌手,一捏就散;土壤B颗粒很小,摸起来滑滑的,捏紧后不易散;土壤C颗粒有大有小,不硌手也不太黏出示颗粒对比图(砂粒、粉粒、黏粒放大图),讲解科学分类:“科学家根据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和含量,把土壤分为三类:砂粒含量多的叫砂质土(对应土壤A);黏粒含量多的叫黏质土(对应土壤B);砂粒、粉粒、黏粒含量差不多的叫壤质土(对应土壤C)。

学生给土壤样本贴正确标签(砂质土、黏质土、壤质土)[设计意图]通过“放大镜观察+触觉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颗粒差异,将抽象的“分类标准”转化为具象的观察结果;结合科学图示讲解分类名称,帮助学生建立“颗粒组成→土壤类型”的对应关系,明确分类的科学性,为后续探究特点奠定基础三、实验探究:土壤特点“大比拼” 实验1:捻一捻、握一握——感知质感与黏性1.操作指导:“取少量三种干土壤,分别放在手心捻一捻,记录手感;再分别加少量水,握成球后松开,观察是否容易散开;尝试搓成细条,观察能否成形2.观察与讨论:学生记录现象:砂质土:捻起来粗糙硌手,加水后握不成球,搓不成条;黏质土:捻起来光滑黏手,加水后能握成紧实的球,能搓成细长条;壤质土:捻起来粗细适中,加水后能握成球但易散,搓条易断提问引导:“为什么黏质土加水后能搓成条,砂质土却不能?这与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关系?”(黏粒细、黏性强→易塑形;砂粒粗、黏性弱→难塑形)实验2:渗水比赛——比较渗水性与透气性1.操作指导:每组取3个相同烧杯,底部铺纱布,分别装入等量、等高度的三种土壤;用滴管同时向三种土壤中加入等量的水(50ml),计时5分钟,观察并记录烧杯底部渗出的水量(用直尺测量水位)。

2.观察与讨论:学生发现:“砂质土渗出的水最多(约40ml),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约5ml),壤质土渗出的水中等(约25ml)提问推理:“渗水快说明土壤颗粒间的间隙大,空气容易流通,透气性好;渗水慢说明间隙小,水分不易流失,保水性好三种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有什么不同?”总结板书:土壤类型颗粒特点渗水性透气性保水性砂质土砂粒多、颗粒大最好最好最差黏质土黏粒多、颗粒小最差最差最好壤质土颗粒大小适中较好较好较好[设计意图]实验1通过“捻、握、搓”的多感官体验,让学生直观感知土壤的质感与黏性差异,为理解“保水性”做铺垫;实验2采用对比实验法,控制“土壤量、加水量、时间”等变量,通过量化数据(渗水量)比较渗水性,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