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贺新郎读史》诗词鉴赏 原文 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 不过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蹻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歌未竟, 东方白. 注释 人世难逢开口笑: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有〝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语出《庄子 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伤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 盗跖(zhi2)庄蹻(jue2):盗跖是春秋战国间的大盗;庄蹻是战国楚人,《荀子 议兵》,〝庄蹻起,楚分而为三四〞. 陈王: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 黄钺(yue4):象征帝王权力的用黄金装饰的斧子.《书 牧誓》,〝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译文 与猿拱手作别进化到了原始社会人类犹如呱呱坠地,再经过磨石为工具的石器时代人类进入了少儿时期.炉中火焰翻滚,那是青铜时代,也经过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纵观历史,也如人这一生多半忧愁少开怀.尽是征战杀伐弓箭疆场.这大好河山哪一处没有战争没有流血. 一部历史读罢,我已满头白发,我自己的人生也走到了暮年.回顾起来不过是那些同样的事情一再发生,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有多少人为其白首执迷.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难道是真风流?我看不尽然.盗跖.庄蹻.陈胜.吴广这些敢于揭竿而起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的人,那才是真豪杰. 赏析【一】 据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在读司马迁的《史记》和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篇》.毛泽东是以史入诗,又以诗论史的.通篇体现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形象地表现关于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进程.在如何看待中国先秦古史上,毛泽东作出诗的回答. 〝人猿相揖别〞,诗从劳动创造了人写起,然后伸展到石器时代,论其生产力是〝小儿时节〞.虽然经历了二三百万年,但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几千寒热〞.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矛盾上升,人们再也难以笑脸相迎,有的是刀光剑影,〝流遍了,郊原血〞!词的上片,以历史发展为主线,边叙边议.〝一篇读罢头飞雪〞,下片起句不凡,既有寓意又有气势,承上启下很自然.作者在下片写了一连串上古人物:〝五帝三王〞.〝盗跖〞.〝庄屩〞.〝陈王〞等,并一一评说,作者用意是宣扬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观点.〝歌未竟,东方白〞,仿佛奇峰凸起,是全诗点睛之笔:天亮了,历史揭开新的一页. 读史.论史这类诗,是很容易写得干巴巴或高深莫测的,然而,毛泽东写来深入浅出.作者选取的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就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作者还注重把叙史.论史与抒情融为一体.或换言之,是以浓情的笔触写史.〝诗言志〞,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最终是以情动人的,《读史》的成功秘诀在此. 首句〝人猿相揖别〞是〝平平平平平〞句式,有别于《钦定词谱》.《词律》等〝[仄]仄平平仄〞的定格句式. 诗中〝不过几千寒热〞,按词谱应是七字句(作上四下三或上三下四);对词谱的个别句子可以添〝衬字〞,却不可减字.据此,赵朴初先生认为此句脱落一字,建议改为〝不过(是)几千寒热〞.我们不必认为此句脱字是〝创新〞,进而求证脱字的微言大义!此词未经毛泽东审定,由后人发表,笔误应改,这才符合毛泽东以严肃态度发表诗词的初衷. 赏析【二】 《贺新郎 读史》这首词,正如题目所标明的,是以历史为题材的.当然,毛主席不是为读史而读史,而是为了〝古为今用〞,为了教育今人.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它的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阶级斗争观点.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首词就是这番话生动.形象的写照. 阶级斗争是复杂的,有流血的武装斗争,也有不流血的思想斗争.回顾_64年国际国内斗争的尖锐形势,《读史》一词的写作时代背景是很清楚的,不是无所为而发.这些斗争虽已成为陈迹,但在作者看来,阶级斗争并未停息.重新温习阶级斗争的历史,便是这首词的创作初衷. 毛主席诗词一个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概括性强.这一特点,在《读史》上表现尤为突出.仅用一百一十五个字,便囊括了.咏叹了以中国历史为主体的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从人类诞生到归宿,从原始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跨度长达几百万年.真是〝大笔如椽〞.〝笔能扛鼎〞. 先从词的上阕说起.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这三句是写人类起源和人类历史最初出现的原始社会.世界上原没有什么人类,是劳动创造了人的双手,从而也就创造了人类本身,由类人猿进化为类猿人.猿人.原始人.〝人猿相揖别〞,便是从猿到人的一种形象化说法.揖别就是拜别,表示珍重.虽不必实有其事,但写得合情合理,恰到好处,不能用其他什么〝别〞来替代.这首句五个字,飘然而来,用以写人类的从无到有,风调尤觉十分相称,应是诗人的得意之笔.〝几个石头磨过〞,喻指石器时代.〝石器〞原是考古学名词,毛主席把它还原为自然形态的〝石头〞,这就冲破了这一专门名词对创作所带来的局限,大大地开拓了词句的容量.因为无论是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还是新石器时代,也不管是打制石器还是磨光石器,总而言之,都是〝石头〞.这样,就把长约二三百万年的整个石器时代纳入六字之中了.〝小儿时节〞,也是个比喻的说法,指人类的童年时期. 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致陈毅》)我以为这三句便是最好的范例.它全是用的形象化的〝比兴〞,而不用直说的〝赋〞.因而能以小摄大,举重若轻;以俗为雅,亦庄亦谐;如话家常,别饶风趣,给读者以巨大的美的享受. 〝铜铁炉中翻火焰,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这是写人类历史开始由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这是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但残酷的阶级斗争也就从此开始.〝铜铁〞两个字,标志着两个不同的时代和社会:铜指铜器时代的奴隶社会,铁指铁器时代的封建社会.冶炼术是个了不起的发明,〝铜铁炉中翻火焰〞正是写的这一壮丽场景,使我们不禁联想起李白〝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诗句.〝为问〞犹请问,诗词中常用.〝猜得〞犹猜中,谓作出结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究竟始于何时,史学界迄无定论.关于后者,尤诸说纷纭,竟有西周.春秋.战国.秦统一.东汉和魏晋等六种之多,所以说〝为问何时猜得〞.这是朋友间相互讨论时的一种风趣说法.它表示的,不是轻易而是亲切.据写于_39年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主席原是一个西周封建论者,如果有同志一定要问为什么说〝猜〞?他老人家满可以回答说,我自己不就是这〝猜〞的行列里的一员嘛!〝不过几千寒热〞,是说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一时作不出结论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横竖不过几千年罢了.按《词律》,这里应为上三下四的七字句,所以赵朴初同志说可能是在〝不过〞二字下脱落了一个〝是〞字,〝是无心的笔误〞(见_78年10月号《诗刊》).我不以为然.首先,毛主席的真迹俱在,这句写得清清楚楚,无任何涂改迹象.下句的〝开口笑〞的〝口〞字脱漏了,但当即作了郑重的添补,未必上一句有脱文就不会觉察.这和毛主席一贯提倡鲁迅先生说的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的精神也是不符合的.第二,《贺新郎》一调原有一百一十四字.一百一十五字和一百一十六字三体.写于_23年的《贺新郎》便是一百一十六字体.这一首虽少一个字,仍自成一体,在词谱上是允许的,不必添字.第三,从艺术角度看,〝不过几千寒热〞,语健而气足,作〝不过是〞便显得不那么紧凑.因此,我以为这不是〝无心的笔误〞,而是有意的精简. 〝人世难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历史是无情的.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来的,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的阶级斗争.这第一句是用杜牧的诗句:〝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九日齐山登高》)但改〝尘世〞为〝人世〞,便包括了整个社会.杜牧所抒发的不过是个人的失意寡欢,而毛主席感叹的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悲剧.由于不断的阶级斗争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斗争,诸如〝血流漂杵〞.〝积尸成山〞.〝杀人盈城〞.〝杀人盈野〞这类记载,历史上多得很,真令人不忍卒读,更何来〝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是对当时战争的一种典型性的写法.弓箭之外,当然还有其他武器.〝弯〞就是拉或挽.弓未拉开时像弦月或者说新月,拉足时又像满月,所以前人多将弓和月合写.李白诗〝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塞下曲六首》之五),又辛弃疾词〝小桥横截,缺月初弓〞(《沁园春》(迭嶂西驰),便是写的未拉开的弓;至于苏轼词〝会挽雕弓如满月〞,则已明言是指拉满了的弓.〝弯弓月〞,也就是说把弓拉得像满月,因为这样射出去的箭才更有杀伤力.押韵,是古典诗歌在形式上的首要环节.尤其是律诗和词,还有硬性规定,丝毫不能通融,所以唐宋以来有所谓〝险韵〞或〝剧韵〞之说.这种险韵往往是逼出来的,碰到必须押韵的地方,苦思冥想地冒险(其中往往即有创新).押得好时,便能化险为奇,收到如韩愈所说的〝险语破鬼胆〞的艺术效果,而作者自己也将有一种如李清照说的〝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壶中天慢 春情》)的快感(当然,押得不稳,那便成了所谓〝凑韵〞).毛主席这里的〝弯弓月〞便是险韵.非大本领.大手笔,不能也不敢在〝弯弓〞之后押上一个〝月〞字.〝弯弓月〞三字很吃紧,表现了阶级斗争的主题,是下文〝流遍了,郊原血〞的张本.〝流遍了,郊原血〞这六个字,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的高度概括.〝郊原〞二字不是随便用的,因为那正是生产粮食以养活人类的肥沃田野.所以,杜甫也曾痛心地写过〝有田不种今流血〞这样的诗句. 词的下阕,紧接上文.作者进一步指明读史的方法,要运用阶级斗争观点来对待历史人物和事件,不要让古人牵着鼻子走.上阕基本上是敷陈其事,不置可否,而下阕则是大发议论,爱憎分明;上阕基本上是不动声色,而下阕则是情绪激昂,大声镗鎝,上下之间的表情是很不相同的.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这一句,在结构上占有重要位置.在词的创作上有所谓〝过片〞.〝片〞即〝阕〞,〝过片〞就是由上片过渡到下片,也就是下阕打头的第一句.词论家认为这一句要写得如〝藕断丝连〞,又如〝奇峰突起〞,使读者至此精神为之一振.我们现在很少填词,但这种不失为经验之谈的言论对欣赏仍不无帮助.这里的〝一篇读罢头飞雪〞,就是一个兼二者而有之的绝妙〝过片〞.读到这一句,不禁使我们猛吃一惊:什么原因,一篇读罢竟然使得诗人如此悲愤,不仅头白如雪,而且这如雪的白发还仿佛要飞了起来上冲霄汉?大家全熟悉,毛主席是曾以〝江山如此多娇〞这样壮丽的词句歌颂了我们祖国大地的.然而恰恰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祖国大地上〝流遍了,郊原血〞.从〝铜铁炉中翻火焰〞以后几千年来,不管是奴隶.农奴还是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