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望姓之柴姓柴姓是源于中原的古老姓氏之一,源自姜姓,高姓分支,传至今已二千五百余年柴姓起源】:柴姓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姓氏之一,柴姓族系源远流长,据远古传说和 古籍记载,上可追溯到炎帝神农氏, 下可有资查到西周伟大的政治家, 军事家姜尚及其后裔高柴柴氏族系不仅历史悠久, 且系名门世家,英杰辈出,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上古时,人有姓有氏,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称号始祖炎帝姜姓,因其生于 华阳(新郑市郭店)长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裔孙四岳伯夷(许由)佐禹治水有功,被封 在吕(今河南南阳)因而后裔以吕为氏四岳的裔孙还有封在许、申等地的姜姓家族传至 西周,有吕尚复为姜氏,成为齐国的始祖国君他封齐后又派生出高、柴、卢、崔、贺、齐 诸姓来吾柴姓始迄今约两千五百余年 据《元和姓纂》载,柴氏,出自姜姓,齐文公子高高孙以王父字为氏,六代孙高柴,仲尼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卫国人(今河南濮阳市) ,孙举,又以王父名为柴氏 按世系推算,柴氏的一世祖柴举,应为姜太公的十八世孙,高篌的八世 孙柴氏发祥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古卫国都城)和太康,西汉《急就章》列为汉代常见姓 氏之一宋《百家姓》列为常见姓地望分布】:据《郡望百家姓》云:柴氏望出平阳郡。
又《姓氏考略》云:望出汝 阳①平阳郡三国魏正始八年(公元 274年)置治所平阳县在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② 汝阳县,古县名,西汉置在今河南省商水县西北,属汝南郡堂号:高唐堂、齐郡堂、供 侯堂楹联】供侯世德(高柴) 【柴姓名人】:历史上名人辈出西汉开国将军柴文封武成侯,汉朝时有柴武,为武成侯之子,大将军,封棘浦侯,文 帝14年冬(公元前168年)柴武因迎击十四万匈奴骑兵战功卓著,又加封为高唐侯晋朝 时柴文,晋阳太守唐朝时有柴绍,唐朝开国元勋,山西平阳(既临汾市)人字嗣昌,自幼矫健勇猛, 以任侠名于乡里唐高祖李渊以第三女平阳公主嫁之, 成为李渊的乘龙快婿 他累从高祖征伐,屡建奇功,授大将军,被封霍国公后又加封谯国王后周时有柴荣,皇帝,身材英奇,善骑射,通书史黄老,是五代时期具有雄才大略的 英明帝王宋朝时有柴成务,清阴人,字宝臣,博学稽古,有声词学乾德( 963—968年)中登进士甲科以光禄少卿奉使高丽,国人信服历官中外,皆有能名真宗时,迁至结事中,终 判尚书刑部宋朝时有柴中行,余千人,字与之绍兴元年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主管鸿 庆宫常与弟中守,中立讲学南溪之上,人称南溪先生著有《易录集》 、《传书集》、《传诗讲》、《论童蒙说》。
宋史有传宋朝时有柴望(1212-1280年)是“柴氏四隐”之首 (柴望、柴随亨、柴元亨,柴 元彪)渐江江山人,字仲山,号秋唐,又号归田宋嘉熙( 1237-1238年)为大学上舍,除中书奏名•著有《丙丁龟鉴》十卷宋朝时有柴元裕,余千人,字益之通五经,尤长于易以穷理尽性为本,四方从学 此众题所居斋曰强恕,学者称强恕先生著《春秋尚书论语解》 、《易系大学中庸解》元朝时有柴潜道,襄陵人,博极群书,工词翰,高尚不乐仕进教授乡间,以法义陶 其后进人号为秋岩庄靖处士,有《秋岩小稿》 明朝时有柴国柱,西宁卫人万历中由荫历西要守备,骁勇善射,击冠南川,冲锋陷 阵,勇冠一军功进都指挥佥事,累擢都督佥事,陕西总兵官,必镇甘河套松山诸部长合 兵入寇,国柱檄,诸击几之寻移镇潘阳,谢病归,天启初,功加左都督明朝时有柴升,内乡人,字公照咸化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弘洽时,任广东布政使, 计南海贼有功进吏部侍郎刘瑾诛,擢南京兵部尚书明朝时有柴虎,太祖时以 功陛指挥副使,以参政朱亮祖讨方国珍、守温州明朝时柴车,字叔,永乐中以举人授兵部主事,累官本部侍郎英宗衩,西制不清, 以本谦干,命协赞甘军务,破杂儿只怕,威镇西陲后陛兵部尚书。
清朝时有柴绍炳,仁和人,字虎臣号省轩少博闻强记,下笔辄数千言,人称其文为 西陵体明亡,弃诸生,隐居著述凡天文,水利,兵左之事,莫不究原总委尤好关闽濂 浴之学,动履必准规则著有《省轩文钞》 《青风堂诗》《古音员通》《白石轩杂稿》《考古类编》诸书清朝时有柴大纪(1730—1788年),江山人,字肇修,号东山少年时,在私塾读书, 很会写文章二十八岁去考秀才时,督学窦光见其身体魁梧,气宇不凡,就劝他改习武举 三年后,考中武举人1763年又中进士分发到福建当守备历任福建水师提标左营守 备,右营游击,澎湖水师营游击,参将,湖南洞庭协副将,福建海坛镇总兵当时台湾是一 个府的建制,府治设台南,下属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军事上在台湾设总兵一员, 驻兵八千; 在澎湖设副将一员, 驻兵三千所以,柴大纪是台湾的最高军事长官, 柴大纪祠和冲天楼原在江山市上台镇近现代名人:柴泽民,山西闻喜县人,1916年生,1979年驻美国首任大使,第五届,第六届,第 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外事工作组副组长, 第七届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柴树藩,山东烟台人,1910年出生历任国家计委重工业局局长,设计局局长,国家 计委副主任,国家经委副主任,外贸部副部长,第六机械工业部部长,书记,全国人大常委 会财经委员会委员。
柴成文,河南省遂平县人,1955年出生,历任总参谋部二部副部长,国防部外事局局 长1916年晋升少将柴松岳,浙江省舟山市人,1914年出生,历任浙江省副省长, 副书记,代省长,省长柴祖舜,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著名画家,柴野,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著名记者柴道 琳,河南省科学院教授、研究生、科学家、历史文化学家名胜古迹】:柴姓发祥地在今河南省濮阳市 (古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濮阳市出土有仰昭文化时 期的中华第一龙,为龙的故乡,号称龙都高柴墓;在今河南省太康县(古称阳夏) ,城西26公里宁庄村东,为园形墓冢,周长近 100米,高2米墓前原有祠堂,为清乾降九年建, 有大门,正殿,东西厢房,门上县匾额上书《先贤高子羔之墓》 ,所有建筑已毁于战乱高子羔,名柴,春秋时卫国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之一,在太康开办书院,讲学传道,继承 先师孔子之大业,办儒学传人高贤寿圣寺塔:俗称高贤塔,位于太康县城,西北 23公里高贤集,系明代建筑,为七级楼阁式砖塔,通高 28.3米,实心灰口,平面呈六角形,上有 宝珠塔刹第一级面宽 3.8米南面正墙除第七级外均有真门,每层檐下均施有砖雕斗拱 塔身共饰石雕佛像 211尊石碣14块,对研究明代绘画,雕刻艺术有一定价值。
在太康、杞 县一带有高贤集、高柴村等村庄多处后周柴荣皇陵:位于今河南省新郑市郭店乡陵上村皇陵占地十余亩,现今高十余米,陵前有御碑二十五块, 其碑文主要是明清两代朝廷祭奠皇 陵的祝文,明代从宣德年间开始,后有成化,嘉靖、隆庆、万历;清化从顺治开始,后有乾 隆,嘉庆,道光,光绪等,撰写祝文的官员上至内阁大学士欧阳谨,钦差大臣刘万良,下至 开封府,郑州知府等民国时期,又重修皇陵据陵上村一位老者回忆,周世宗皇陵一九五 八前,还有院墙,正门朝南,牌坊有几丈高,整个皇陵占地约五六十亩皇陵里有五十棵三 人合抱的龙柏,石人石马,石碑多得数不过来 民国的时候,官府来祭皇陵,一百多个官兵, 一个兵抱一块碑,连数三遍也没有数清楚到底有多少块碑, 大约有好几百块皇陵的石碑后来被日本人拉走一些, 大部分碑和龙柏在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给毁了 建国后,一九六三年柴荣皇陵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列入文物保护单位 柴大纪祠:在今福建省江山市上台镇柴诞墓:在今河北省南和县,县城东 25里的西任城村西,晋永嘉初年冀州刺史、任城候柴诞柴诞家族后代,在晋朝居官者甚多,上至将军、下至县令,世人有“柴半朝”之称炎帝神 农坛:在今焦作市,为炎帝神农氏,救人治病、尝百草处,是柴氏族人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
姜太公墓:在今许昌市襄城县南二十里姜店西, 高阳山下姜太公墓背依高阳峻峰, 左首山,右湛浦墓冢高大,占地数亩墓室宽大,墓门雕刻古朴墓前原有太公祠,正殿内有太公 塑像一尊,四周墙壁绘有以姜太公生平为主题的壁画祠内有数株两抱粗的巨松可惜祠, 碑已毁不存许昌原为姜氏后裔封地,此墓可能为纪念祖先姜太公而修建, 也是柴氏族人寻根拜祖的圣地之一迁徒发展】:柴姓自周朝柴举得姓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发展历程柴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秦朝以前,秦朝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秦朝以前这一时期,柴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河南省柴姓发祥于今河南省濮阳市(古 卫国都城)和太康高贤乡,由于卫国内乱,随祖父高柴迁到今河南大康、杞县、扶沟、商水 一带在这一带发展状大秦朝至唐宋这一进期,是柴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 这一时期分几支向全国迁徙:一支随高柴的高姓子孙一起来到福建, 浙江,江苏一带,一支来到陕西,山西一带一支来到河北、山东一带一支留在商水,杞县,汝阳一带并先后在平阳、汝南形成郡望, 成为当地的大姓汉朝时在陕西开成以棘浦侯柴武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晋朝时在河北形成以任城候柴诞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后周时在河南形成以柴荣皇帝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唐朝时在山西形成以霍国公柴绍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宋朝时中进士、在朝做官的较多,在河南、浙江,山东一带发展较快如宋朝时在今渐江以柴望,柴随享,柴元享,柴元彪,号称 四隐士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在今河北省沧州以柴禹锡枢密副使为中心的柴氏大家族 另有,柴涓、宋时,任湖北省鄂州知县 柴中行,宋朝,余千人,进士,累官右文殿修撰柴成务, 宋朝清阴人,终判尚书刑部,在当时都形成望族元明以后这一时期,柴姓向全国各地以及台湾,东南亚迁徙由山西洪洞县向宁夏, 河南,河北,山东,东北三省迁徙由福建,渐江向广东,云南,广西,江西,东南亚迁徙 柴氏族人现遍布全国 29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欧美,人口约 350万,在现今姓氏排序中 为151位,为中华民族姓氏大家庭中的一个中等姓氏 东南亚有中华柴氏宗亲联谊会, 国内有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 中华柴氏族人正兴起一股寻根拜祖的热潮, 为中华柴氏发祥地河南的发展多作贡献在中华文明发源地的中州大地,古老的柴姓文化正焕发着新活力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Nur f u r den pers?nlichen f u 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e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d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d des fins commerciales.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tojibko AJiHjifoaefTK pTOpMenojib 3y 肛;nooiGyqeHH 兄 c〃eaoB n o ji >k h biHCn0JIb30BaTbCH B KOMMepHeCKH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