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交流交融: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多元一体: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在大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民族团体: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国家关系:世界范围内,各民族的大迁徙、大交流推动了民族和国家的变化西方民族国家形成,规范国家与国家之间交往的国际法也逐渐形成并成熟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2.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3.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必备知识·自主排查 主干梳理 助学助记 教材拓展一遍过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秦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郡管理2.汉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出击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89年,东汉派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2)西通西域:西汉设置“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3)屯戍政策:汉朝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3.隋朝: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也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理和对流求的联系4.唐朝:负责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5.两宋:宋朝先后与辽、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6.元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的政权长期并存和对峙的局面,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7.明朝:除礼部、鸿胪寺外,设提督四夷馆1)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2)互市贸易: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3)机构设置:在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设置不同形式的管理机构,加强对边疆的管理8.清朝:设立理藩院(1)对蒙古:通过满蒙联姻、军事斗争等手段,巩固了北部、西北边疆2)对西藏: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西宁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3)对西南地区:在西南,沿袭土司制度,后来逐渐进行“改土归流”,废除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二)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1.汉朝:打通了陆海两个通道,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扩大2.隋唐:中国技术传到阿拉伯地区通过海路,日本大量遣唐使来到唐朝,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3.宋代:陆路交通阻隔,海路转趋发达,泉州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4.元朝:通往欧洲的海陆通道都很通畅,马可·波罗抵达中国,后来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5.明清: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海禁、闭关锁国知识点二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1.王权国家: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强化了各国的世俗权力,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3.民族语言:英国和法国先后将英语和法语定为官方语言,强化了民族认同,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4.法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还促进了欧洲各国民族意识的觉醒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1.近代国际关系规则的建立(1)奠定基础: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2)确立原则:1648年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达成协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3)外交制度:17世纪时,欧洲国家的君主们派遣常驻外交使节和外交使团,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起来4)维也纳体系: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2.对近代国家关系规则的评价(1)积极: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国际法的形成为用和平方式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减少战争行为开辟了新的途径2)局限:西方各国在国际法应用中实行双重标准,为了谋取利益经常违反国际法,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十月革命后,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2)成立国际联盟,签署《非战公约》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1945年,《联合国宪章》签署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类国际组织数量的激增,推动了国际法的发展知识点三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一)民族政策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法律依据:1949年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法律基础2)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先后成立此外,还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县(旗)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来:“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2)中共十九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和国家努力创造各族人民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外交政策: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2)外交活动: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方针;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1)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交: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2)21世纪初的外交: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3.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1)外交布局: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外交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3)国与国交往: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不断扩大同各国利益的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4)全球治理: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大力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积极探索解决国际热点问题;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1.史学新论——“羁縻怀柔”政策实施的前提能够实施“羁縻怀柔”需要两个前提: 一个是主体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一个是客体在“羁縻怀柔”关系中得到存在和发展当中央王朝出现内乱,被羁縻的各方就很可能出现动乱,这种动乱导致的不是“脱离”,而是“内侵”或者“入主中原”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是东方文明和财富的中心——吴楚克《构建中国边疆治理与防御理论的几个问题》2.构图解史——唐朝的边疆机构3.学术情境——明清时期闭关锁国造成了中国的落后鲁迅在《看镜有感》中指出:“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敝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思考:鲁迅在《看镜有感》中认为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学术情境——民族国家“民族国家”是指一个独立自主的政治实体,乃是欧洲在19及20世纪主导的现代性民族自决和自治概念及实践,与18世纪欧洲的传统帝国或王国不同,民族国家成员效忠的对象乃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体制,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或新创的政体因此,从一个民族构成政体,或者由数个民族经同一共享的政体构成的国族,都是民族国家的可能结合形式思考:民族国家与传统帝国有何不同? 5.构图解史——维也纳体系6.学术观点——联合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舞台李琳琦在《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历史比较》中指出:“联合国又不是对国联的简单继承和翻版,不是试图恢复过去,而是在创造未来。
相对国联,联合国的突出变化,在于开始摆脱少数大国控制的局面,而越来越表达出世界人民的呼声思考:联合国相比国联性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7.构图解史——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的背景8.知识拓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关键能力·素养提升 主题探究 史学新论 多维讲练大突破探究点一 海纳百川——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学术前沿] 中国古代的和平交往以礼仪之邦、“天朝上国”自居的中国古代统治者将对外交往纳入朝贡制度的框架,目的在于和平自守,维护农业文明社会的稳定,并且通过和平方式将中华文明带给周边少数民族和国家费正清认为,“对于中国的统治者而言,朝贡的道德价值是最重要的;对于蛮夷来说,最重要的是贸易的物质价值”。
朝贡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政治上的臣属,它以中国为中心,周围“夷狄”各国接受册封在明清时期,朝贡制度与“海禁”政策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其“防”“禁”特色十分鲜明,——李云泉《万邦来朝:朝贡制度史论》[思维激活] 材料反映了中国的朝贡制度具有和平主义的性质与近代欧洲国家对外扩张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是否朝贡也是朝贡国的自愿行为,不受中国武力左右[史料实证] 隋唐民族政策史料 隋唐时期汉族与突厥、吐谷浑、吐蕃、羯、回纥、南诏、西域等民族广泛融合,形成中华民族新的代称——“唐人”,奠定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础至今,海外的唐人街、唐服唐装、东亚一些国家的唐代建筑等,无一不是唐代民族融合直接或间接产生的结果——公茂虹《解读中国梦:一个古老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