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语法答问》读书报告一、《语法问答》简介《语法问答》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讲汉语语法特点;第二章讲词类;第三章讲主语和宾语;第四章讲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第五章讲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第六章讲汉语语法体系;第七章讲形式和意义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一书,最主要的特色就是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讲谈汉语语法,并辅以举例子的方法解释难点知识,在体现学术性的同时又兼顾到通俗性二、《语法答问》的主要内容在本读书报告中,我主要根据章节从书中的对话中总结概括出朱德熙先生关于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些理论和思想,从而获得更多有用的汉语语法知识,以便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一) 汉语语法特点在第一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做了讨论和介绍汉语语法的特点与印欧语比,经常提到的有两点:一是说汉语是单音节语,单音节语的意思是说汉语的语素(morpheme)绝大部分是单音节的,那是符合事实的说汉语缺乏印欧语里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的变化,那自然也符合事实 二是说汉语没有形态,一般认为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 1、 词序: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汉语的词序和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非常含糊,虽然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但是相对于有形态变化的英语而言,汉语的词序反而显得有一定的灵活性 。
例如:(1)肉末夹烧饼~烧饼夹肉末;(2)你淋着雨没有~雨淋着你没有;(3)他住在城里~他在城里住这三个句子在词序改变之后句义并没有发生变化,不会影响人们对句意的理解2、 虚词:朱德熙先生指出,“因为汉语没有形态,所以虚词显得特别重要”这种说法也不太符合客观事实,因为印欧语里该用虚词的地方不能不用,而汉语句子里的虚词常常可以在口语里通过“意合法”加以省略例如(1)买不起别买要是买不起就别买2)没带眼镜看不见因为没带眼镜,所以看不见汉语语法真正的特点,笼统的概括主要有两点:一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1、 对应关系问题:印欧语里词类和句法成分有种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里这种关系错综复杂汉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是“多功能”的,主要变现为:(1)动词、形容词可以做主宾语;(2)名词可以做定语;(3)形容词可以做谓语和状语;(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做谓语 2、 句子和词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印欧语里句子的构造跟词组的构造不同,以英语为例,句子的谓语部分必须有一个由限定式动词充任的主要动词,词组里的动词则只能由不定形式或者分词形式充当,由此可见,在英语中,句子和子句是一套构造原则,词组是另一套构造原则。
汉语的情形不同,动词和动词结构不管在哪里出现,形式完全一样3、 造成这两个特点的根源都在于汉语词类没有形式标记汉语词类没有这种形式标记,不管放在什么语法位置上,形式都一样,这就造成了词类多功能的现象另外一方面,由于汉语动词没有限定形式与非限定形式(不定形式和分词形式)的对立,这就造成了词组和句子构造上的一致性二) 词类在第二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词类进行了详细的讲解1、 划分词类的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朱德熙先生认为根据词的意义和形态划分词类都和行不通的,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词的语法功能2、 区别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一个词类的语法性质应该指这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上的共性,一个词的语法特点指这个词类所以区别于别的词类的个性因此要区分清楚词类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必须看到语法性质和语法特点的区别用公式:u>v>w(用u表示一个词类的全部语法性质,用v表示这个词类的全部语法特点,用w表示划类标准)3、 提出了区别词、区别词兼副词、真正的名词化等概念1) 把“金、银、男、女、雌、雄、”等一类只能修饰名词或者在“的”字前头出现的词,看成是名词和形容词以外的一个独立的词类,可以叫区别词2) 把“共同、自动、高速、长期、必然”等这类能出现在状语、定语、“的”字前头三种位置上的词是区别词兼副词比较合理。
3) 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形式没有改变,真正的名词化在谓词和谓词性词组后头加上“的”转化为名词性成分才是真正的名词化的”可以看成是名词化的标记三) 主语和宾语在第三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阐述了区分主宾语的实质问题,提出了三个平面的理论1、 关于区分主宾语的问题:朱德熙先生指出他不同意主张根据施受关系区分主宾语的意义派的理论,也不完全接受认为“动词前头是主语,动词后头是宾语”的词序派的理论,他认为,区别主语和宾语的关键并不在于位置的前后要区分主宾语,必须根据形式特征,区分出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2、 朱德熙先生指出进行语法分析,一定要分清结构、语义和表达三个不同的平面结构平面研究句子里各部分之间形式上的关系语义平面研究这些部分意义上的联系表达平面研究同一种语义关系的各种不同表达形式之间的区别朱德熙三个平面理论的提出是对结构主义理论的发展,表明他认识到了结构形式分析的局限性,也使我们认识到在进行语法分析时还应注重语义和语用分析四) 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在第四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对定语、状语、补语和连动式、兼语式进行了思考和探索1、 朱德熙先生认为汉语中“六大成分”的说法不够具体准确,他强调应根据句法结构区分句法成分。
句法成分只是句法结构的组成部分,讨论句法成分不能离开句法结构主语是对谓语说的,宾语是对述语说的,定语,状语是对中心语说的,我们不能离开谓语谈主语,不能离开述语谈宾语,也不能离开中心语谈定语、状语2、 关于如何区分定语和状语的问题,经过分析,朱德熙先生认为选择“整个偏正结构的性质作为依据时效果较好,这样就可以把定语定义为:名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把状语定义为:谓词性偏正结构里的修饰语同时还可以合理地解释形容词做修饰语的情形因为“慢性子”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定语慢走”是谓词性偏正结构,所以其中的“慢”是状浯3、 对补语的讨论:1) 区分句法结构的两条反面原则:一条是不能从意义出发,一条是不能望文生义,“不能望文生义”的意思就是不能把一个语法概念的名称字面上的意思作为根据来证明这个概念应该指什么,或者不应该指什么譬如说,不能根据补语的“补”字把补语解释为“对前边的动词有所补充”的句法成分2) 三种最最典型的述补结构:第一类是述语和补语直接组合、当中不带“得”字的格式例如:切碎、写完、修好、洗干净、拿出、送回去第二类是述语和补语之间有“得”字表示可能性的那些,例如:切得碎、写得完、修得好、洗得干净、拿得出、送得回去。
要注意这一类的否定形式不带“得”字:切不碎、写不完第三类是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都带“得”字表示状态的格式,例如:写得很好、写得不好、洗得干干净净、热得直出汗、忙得没工夫吃饭3) 朱德熙先生认为动词后头表示时量或动量的数量词和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都不能算作是补语,因为它们跟述补结构之间没有什么共同点把动词后头的表示时量或动量的词语归到补语里去,主要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它是宾语把动词后头的介词结构归到补语里也是与某种特定的分析方式相适应的4、 关于连动式和兼语式的问题1) 朱德熙先生主张把连动式看作—种独立的句法结构,而不能归并到已有的任何—种句法结构里去2) 兼语式的形式是:V1+N+V2 ,朱德熙先生认为连动式和兼语式不存在对立的关系,连动式可以按照其中的N和V2之间的不同的关系分成若干小类,兼语式只是其中的一类,即N是V2的施事的那一类五) 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在第五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发表了自己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一些看法1、 朱德熙先生不赞成把层次分析法当作一种方法看待,他认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中心词分析法里也蕴含着模糊的、不彻底的层次观念。
2、 朱德熙先生认为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的对立不在提取中心词这一点上,而在是否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这一点上并借用布龙姆菲尔德句法结构分类的观点说明提取中心词的实质这一问题层次分析跟提取中心词这两件事之间没有矛盾其实这个话说得还不够事实是不但没有矛盾,而且从理论上说,提取中心词还只能在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3、 朱德熙先生指出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一步,因而谈不上什么优缺点,,指出我们层次分析也不是万能的,还存在不完备之处4、 关于把中心词分析和层次分析两者结合起来的观点,朱德熙先生认为因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的,这跟层次分析的根本原则相冲突,所以二者是没有办法结合的六)汉语语法体系在第六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探讨了语法体系和词组本位语法体系1、认为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两方面的局限:1) 句本位语法体系背景下的“溶解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句本位语法体系不承认词组可以做句子成分又承认有例外证明了以中心词分析和句子为基点进行句法分析的句本位语法体系存在不合理性2) 句本位语法体系“依句辨品”的词类观,造成了“离句无品”即词无定类的现象2、提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的概念:1) 把词组作为抽象的句法格式来描写。
朱先生认为,汉语的句子都是由词组形成的,即使是独词句,如果把各类词组的结构和功能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因为句子是独立的词组而已2) 词组和句子之间是一种实现关系所谓实现关系就是“把词组看作是抽象的、一般的东西,把句子看成是具体的特殊的东西在描写词组的内部结构和语法功能的时候,不考虑它是不是句子或句子的组成部分,只把它当作抽象的句法结构看待3) 没有句子成分这个概念把所有的句子都看成是由词组形成的,句子成分实际上就是词组的成分3、指出词组本位语法体系有三方面的优点:1) 因为是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词组的结构和功能讲清楚了,句子的结构基本上也就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来讲2) 词组不论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结构和功能都不变不像句本位语法体系那样需要用词组的溶解和词类转化之类的说法来弥缝矛盾3) 分析句子的结构的时候,层次关系和结构关系都明确而且清楚(七)形式和意义在第七章中,朱德熙先生主要论述了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关于形式和意义的关系,朱德熙先生指出语言包括形式和意义两方面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弄清楚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从原则上说,进行语法研究应当把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真正的结合是要使形式和意义互相渗透,讲形式的时候能够得到语义方面的验证,讲意义的时候能够得到形式方面的验证。
三、《语法答问》的贡献1、 建立了词组本位的语法理论,由于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所以以词组为基点描写句法,内部一致,没有矛盾;同时词组的结构讲清楚了,句子的构造也相应的讲清楚了,用不着分两套讲,显得严谨、简明而又自然这种全新体系的提出,在汉语语法体系的嬗变中,无疑是一个突破性的发展2、 强调形式和意义的结合,摆脱了结构主义过分强调形式而轻视意义的局限性,对汉语语法研究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四、《语法答问》的不足之处《语法答问》是在结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编写出来的,深受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的影响,这种理论来源于印欧,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仍未能摆脱印欧语的干扰参考文献 [1]朱德熙《语法问答》.商务印书馆,1985年7月 [2]杨劲帆.《语法问答笔记》.《西江月》,2012年第9期 [3]杨晓宇.试评朱德熙先生的《语法问答》.上饶师范学报,2008年第2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