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离骚》(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新**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24KB
约29页
文档ID:489729989
《离骚》(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_第1页
1/29

《离骚》(节选)优秀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屈原的生平思想,了解“楚辞体”特征和《离骚》历史地位;反复诵读,背诵诗歌 思维发展与提升: 把握节选部分表现的诗人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理解诗歌的艺术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反复诵读,鉴赏重点句子,理解并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 感受屈原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背诵;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洁身自好、坚持正道的高尚节操 【教学难点】 诗中的生僻字词;理解抒情主人公形象和诗中独特的比喻艺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扫清字词障碍,理解难句,整体理解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导 二、整体朗读、感知诗歌的独特体式:体会这首诗形式上有何特点? (1)大量运用语气词“兮”字,加强浓厚的地方色彩,使诗歌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的运用是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它在诗句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尽一样 用在句中,表语音的延长; 用在句间,表语意未竟,待下句补充; 用在句尾,表感叹意味就课文来看,“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待下句补充 (2)楚辞以六言为主,行文灵活多变,加上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3)读来音调抑扬,具有韵致 二、难句赏析、补充理解 1、开头八句 作用: 表面上看,好像是屈原的自我夸耀其实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时源于他“美政”的政治理想他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和社会现实,使楚国强大起来自己是圣君的后裔,有做贤相的才能,是实现“美政”的人才 综上所述,身份高贵,先天禀赋加之后天重之以修能,说明自己有理由、有责任、更有能力和条件为国家担负重任 补充:美政理想的主要内容 A、实现圣君贤相的政治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改变楚国的政治,使楚国强大。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修明法度,法不阿贵,不分贵贱,选拔有才能的人 B、民本思想,“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能否解决民生疾苦问题,能否致民于康乐之境 2、△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作用: 这4句是过渡句,在此之前是描述屈原努力进修,在此之后是勉励君王上进中间用“时光匆匆,年华易逝,草木零落,美人渐老”的道理作为过渡,使前文自然转入后文也慨叹时间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表示惋惜 3、诗人中间12句写了什么内容?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内容: 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也慨叹时间的流逝,对自己不被重用的惋惜 4、比喻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人以“江离”、“辟芷”、“秋兰”三种香草比喻自己美好的品德,去皮不死的“木兰”、经冬不枯的“宿莽”比喻屈原坚贞的品德。

早上拔取、晚上采摘,比喻早晚勤勉修德,或者比喻自己追求理想、坚忍不拔的毅力 这样写突出了屈原正直纯洁的人格,充分展示屈原美好的内心世界; 比喻的运用,使诗歌形象、含蓄,更具韵味,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这些香草美人(+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对塑造诗人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这些香草不但有香味,更具有深远的意境 屈原对香草的喜爱,其实就是表明他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这些香草象征着诗人品行高洁 诗人佩带它们,象征他品德高尚这对塑造诗人的形象起到了烘托的作用 5、你能从这几句看到什么?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理解: 这几句是从社会风气的败坏上来进一步阐述所谓上行下效,君王昏聩,导致周围的大臣们开始投机取巧,巧言令色,破环规矩;甚至开始混淆黑白,颠倒是非在这样污浊的官僚体制下,屈原就显得“突兀”,他的清高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

正如司马迁所云:“众人皆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6、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理解: 在小人的挑唆、诋毁下,君王听信谗言,疏远、流放了屈原,他内心郁闷不已,无奈而痛苦的慨叹 在一片狼藉之环境中,在乌烟瘴气之风气下,作者忧心如焚,作者势单力薄,无力抗争,只有形影相吊 7、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理解: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一个是鸷鸟和凡鸟,一个高贵,一个平凡,它们是不可能聚在一起方形的榫头,圆形的卯眼,它们是绝对不能契合在一起的道不同,不相为谋 8、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理解: 诗人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自己的信念,决心以前贤为榜样这样,诗人就有了精神力量 9、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理解: 痛定思痛,诗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看清形势,选错了道路,现在赶快迷途知返。

诗人在犹疑、彷徨、苦苦思索后毅然作出抉择 10、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理解: 是指诗人打算全身而退,高洁自守,不再在政治活动中积极进取,谋取变革 1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理解: 这一句表明屈原志向不改,坚贞不屈真可说是铁骨铮铮 屈原最不能容忍的是那群无耻小人对他的恶毒诬蔑,一会说他穿着奇装异服,一会又说他面容姣好,肯定是个善淫之辈这群人追名逐利,篡改法令,歪曲是非,混淆黑白,竞相谄媚,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屈原下决心绝对不和他们合流,他自比不合群的鸷鸟,孤傲、矫健,“自前世而固然”,他不想改变,也无法改变,这就像方圆不能周,异道不相安一样在这里,屈原清楚地预感到了自己的结局,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虽九死其犹未悔”和同出自于《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诗句是后人引以自勉和共勉最多的句子 12、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理解: 这几句诗表现出诗人自知之明、自谋之熟、自勉之严、自决之勇,令人感慨万分。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不仅又回到了“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境界,而且感情更加深沉,意志更加坚定 通过这一段情感的抒发,诗人将构成自己心灵世界悲剧性冲突的两个面——理想与现实的对立、进取与退隐的对立,初步展现出来了,继之又更加坚定地作出了选择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深刻感受屈原形象,活得生命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来看两幅屈子行吟图 1、当代画家傅抱石1953年的画作 画中的屈原昂首独行,瑟瑟秋风,吹拂着他的头发和衣衫,身后是芦苇丛生的泽畔,前方是苍茫浩瀚的汨罗江水,大片的画面让于江水,让观众在聚焦屈原的同时,也感受到一种孤独无助的悲凉 2、这是明末画家陈洪绶的一幅木刻画,古树野花,顽石曲径,空白大地,随意铺设,渲染了一个荒寒凄凉的意境,流放时期的屈原,愁眉锁眼,面容憔悴,但他昂首遥观,绝不变心从俗的坚强意志,溢于画外这幅画加强了屈原飘然选行的氛围,使屈原的形象更加傲岸 3、两位画家都展示了他们心中屈原的形神,这节课,我们就走近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深刻体会屈原的形神气质。

二、深入研习 一)你感受到的是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 结合文本语句,立足原诗回答 学生自己找、思考 二)外在形象,外部特征 1、典型句:制芰荷两句高余冠两句佩缤纷两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高高的帽子,长长的佩带,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喜欢佩戴缤纷繁多的饰品,时时散发浓烈的香气, 3、为何要言以“用荷叶做上衣,用荷花花瓣做下装”? 以这样的穿着比喻人的美德,不厌其烦的描述种种衣服,佩饰、芳香、光泽,是诗人表明自己修身之严,给人以无限庄重之感或自己注重修身,高洁脱俗,与众不同,注重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 4、外在形象:高洁、脱俗 三)内在品质或内在的思想特征 1、要求:句子+品质 语言凝练,角度力求全面 2、集体交流 3、教师同步补充精确 内在品质:至美至善 长太息.....多艰:忧国忧民,心系祖国 亦余心..-未悔:坚持真理,献身理想 宁溘.....此态也: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 伏清白.....所厚:刚正。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