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时期的政治【核心素养提升+备课精讲精研】高三统编版历史一轮复习

羟羟
实名认证
店铺
PPTX
9.72MB
约31页
文档ID:344843101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机明清时期明清时期(1368-18401368-1840年)年)第五单元第10讲 明清时期的政治阶 段 特 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有两大突出特点: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日趋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它包括明朝(13681644年)、清朝前期(16361840年)政治上: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君主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明初废丞相强化皇权,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使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这也同时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了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对外趋向闭关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后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废宰相,废宰相,设内阁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六部行政机构都察院监察机构五军都督府军政机构(明)太祖不欲权归大臣,废丞相,析中书省之政归于六部皇帝乃兼丞相,决定政事太祖谕子孙,不复立丞相陈恭禄中国通史背景 明太祖认为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措施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影响秦朝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六部的地位提高,一定程度上分割了宰相的事权。

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废除宰相后,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机能大为削弱,政治正常运作受到严重影响,尤其到明中后期,宦官专权和权臣专政的现象十分严重废丞相后)皇帝每天要看二百多份奏章,处理四百多件政事,与“贪于权势”的秦始皇每日“衡石量书”相比,朱洪武实有过之而无不及袁刚中国古代政府机构设置沿革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废宰相,废宰相,设内阁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票拟:内阁大臣替皇帝拟出奏折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墨笔书写,贴在奏章上面,称为票拟明英宗时,票拟成为阁臣的专职批红:拟好的票呈给皇帝审定,再由太监用朱笔抄出,交付施行,称为批红清代票拟批红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废宰相,废宰相,设内阁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中国中国英国英国内阁产生内阁产生内阁权力内阁权力与君主关系与君主关系实质实质 皇帝任命皇帝任命议会选举产生议会选举产生对君主负责对君主负责对议会负责对议会负责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强化的产物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无决策大权无决策大权掌握行政权掌握行政权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废宰相,废宰相,设内阁设内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宰相宰相内阁首辅内阁首辅权力来源权力来源地地 位位任任 免免对皇权影响对皇权影响 宰相制度赋予宰相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皇帝个人信任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 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一定程度上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制约皇权君主君主专制的产物专制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不能制约皇权一级决策者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侍从咨询为主内阁特点:内阁特点:A.A.始终不是始终不是法定法定中央一级正式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行政机构;B.B.职权不明,不能统率六部;职权不明,不能统率六部;C.C.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D.D.票拟权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权最终取决于皇帝的批红;E.E.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君权起制约作用对君权起制约作用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2022安徽滁州模拟预测)“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使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作用B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C明朝内阁始终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D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解析】根据材料“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表明君主还是有实权的,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内阁内部的斗争特点,排除A项;材料主旨强调内阁与君主的关系,不是强调内阁的机构性质,排除B项;材料不是体现出内阁的性质特征,排除C项D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2022全国模拟预测)“揭帖”原为明初特许近臣密陈朝政得失的公文,后演变为内阁专享的密奏文书,故称“密揭”明中后期,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商榷票拟、随事指陈和承谕答对等这种变化表明()A内阁的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B官僚队伍能够有效制衡专制皇权C明代政治体制日益走向僵化D内阁在中枢决策中具有重要地位【解析】材料中密揭成为内阁与皇帝沟通的主要方式,并成为内阁的特权,与明代中后期政治变化有关系,由于密揭涉及内容多且重要性强,故显示了内阁的重要性,D项正确;密揭内容均是内阁制完善后一贯拥有的权力,不能说职能发生重大转变,排除A项;B项不符合内阁制的特征和属性,排除;“政治体制僵化”一般指拘泥旧制,缺乏灵活处置权力,导致政治运转丧失活力,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

故选D项D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2022江苏淮安模拟预测)明朝时期内阁阁臣们与皇帝朝夕相处,职司代言,声势显赫阁臣们敢于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在内阁颇具影响力时,阁臣所推荐的官员多被采纳和任用材料反映明朝内阁()A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B直接管理全国军政事务C导致丞相制度彻底终结 D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解析】据题意可知,明代的内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规劝皇帝的错误决定和行为,积极为皇帝举贤任能,参与人员的选拔和考核,说明明朝的内阁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A项正确;内阁是明朝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没有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因此不能直接管理全国的军政事务,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强化,排除BD项;内阁的设立是在丞相制度被废除以后,排除C项A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据记载,“国朝仍前明之制,以内阁为政府,大学士为宰执前明天子拱默,委任左右,故阁臣往往比(结交)中涓(宦官),作威福,营奸利,虽分权于部,而权益重国朝凝旨有定例,内外大臣言官摺奏,则直达御前,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以上史料说明()A明朝内阁为中央决策机构B明清内阁显著提高行政效率C清朝内阁的权力逐渐削弱D清朝内阁有效防止宦官专权根据材料“天子亲笔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可知,明朝时期内阁权重,到了清朝内阁不得干预天子批阅奏章,说明清朝内阁权力受到削弱,C项正确;明朝内阁为皇帝的秘书机构,排除A项;材料强调内阁在明清的变化,无法说明行政效率提高,排除B项;清朝内阁名存实亡,作用并不明显,排除D项。

C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皇权的异化 (宪宗、孝宗时)25年间,皇帝与阁臣未见过一次面世宗仅仅召见过一次阁臣神宗在位时间长,懒于过问国家大事,大部分奏章都不过问明宣宗嗜好斗蟋蟀(促织皇帝)王玉德第三性世界:中国太监考 有作为的皇帝,利用宦官势力与外朝抗衡;荒政的皇帝,则对宦官委以政事,以求得自己的逸乐,而不至于皇权外移,所以宦官参政,是皇权与相权矛盾的产物杜婉言佞幸:中国宦官与中国政治 明朝则从第三位皇帝成祖朱棣开始,一直到明朝灭亡,连出几个著名的宦官如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等颜吾芟中国历史文化概论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皇权的异化宦官专权宦官专权(1 1)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甚至代理皇帝甚至代理皇帝的权力2 2)负责提督)负责提督,控制控制3 3)对)对进行进行,有权有权原因原因权力权力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政权任用宦官明成祖朱棣为了巩固政权任用宦官明明代代皇皇帝帝趋趋于于腐腐化化,沉沉迷迷享享乐乐,不不问问政政事事,权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权柄往往被委以亲信宦官。

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服务于皇权专制宦官参政以牵制内阁,服务于皇权专制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皇权的异化 明朝厂卫特务系统,一个是锦衣卫(太祖),另一个是东厂(成祖)、西厂(宪宗)和内行厂(武宗),合称“厂卫”厂卫由宦官和禁卫军组成,归明朝皇帝直接控制王志亮中国监狱史内阁首辅和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内阁首辅和宦官专权反映的是皇权的强化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皇权的异化(2022江苏模拟预测)明朝阁臣叶向高说:“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而明中后期张居正、严嵩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本质上反映了()A内阁的职权发生异变 B内阁成为法定的中枢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内阁侵夺了六部职权【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内阁权力增强的实质是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正确;A项只是材料的表面现象,并非本质,排除;内阁即使在获得“票拟”权后,也只是事实上的行政中枢,而非法定中枢,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及内阁侵夺六部职权,排除D项C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皇权的异化(20172017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727)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20142014天津天津卷高考卷高考1 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AC2 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废废“行中书省行中书省”,“分设分设三司三司”(1)内容:明代仿效宋朝中央对地方的集权制度,地方最高层级的省(布政司),设三司使以分其权:布政使司仍沿行省之名,被称为省,但其职权范围比元朝行省狭窄,仅限于民政、财政2)作用:强化中央集权,稳定地方社会秩序;地方行政效率低下2 2、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一、明朝时期的政治一、明朝时期的政治地方行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省、府、县三级制省、府、县三级制 明初在地方设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三司”,互不隶属,虽是强化中央集权之举,但事权不一,不利于弹压地方于是相继出现了巡巡抚抚、总总督督的设置,以节制三司,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消除牵制、扯皮、效率迟缓之弊。

有明一代,地方上先后设立巡抚30余处,总督1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摘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20162016全国全国卷高考卷高考27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B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二、清朝时期的政治二、清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设军机处设军机处 清王朝建立之初,中央行政中枢机构主要有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奏章票拟的处理,权归内阁;军国机要大事,权归议政处清代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仍为内阁王成中国政治制度史 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太子的机构)、国子监官员,每日以四人进南书房侍直,朕不时咨询,可以知其人之高下,以备擢用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三年1 1、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二、清朝时期的政治二、清朝时期的政治中央行政制度中央行政制度设军机处设军机处 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无论宦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