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计划发送短消息UID2 精华80 来自最后登录2011-09-0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一、 学生分析: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STSE)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
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STSE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STSE各方面得到发展三、教学措施:(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 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 发送短消息 UID2 精华80 来自最后登录2011-09-03 查看公共资料 搜索帖子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单元 课时安排一单元 生物生长的需要 六课时二单元 生物与环境 九课时三单元 人与环境 九课时四单元 冷和热 九课时五单元 地表剧烈变化 九课时六单元 环境与保护 六课时 窗体底端1、小苗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3、 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4、 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 让学生展开讨论2、 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3、 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4、 学生进行猜想5、 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4) 归纳小结6、 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7、 让学生阅读“科学”的内容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适当的气温 阳光 2、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1、 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 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3、 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4、 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1、 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2、 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3、 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4、 归纳小结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6、 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三)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1、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 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3、 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1、 提出调查的要求2、 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六、板书设计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沙质土:秀气好、保水性差 土壤 黏质土:秀气差、保水性好 壤土:秀气、保水性都较好3、怎样让植物长得更好一、教学目标1、 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2、 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4、 能客观地评价本组和其他组的研究成果二、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对比实验及规范操作的能力难点:指导学生进行对比实验时如何控制实验变量三、课前准备植物、黑色的纸袋、豆苗等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设计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对比实验部分第二课时,完成活动1的交流部分及活动2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怎样才能让它长得更好呢?(二) 指导学生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1、 引导学生思考哪些因素影响植物的生长。
2、 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题目3、 提示学生和可以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4、 学生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5、 学生互相交流三) 指导学生研究怎样才能使植物长得更好1、 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2、 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4、 让学生把结论落实到实践中5、 让学生阅读“科学”的内容六、板书设计 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适当的气温 适当的水分 适当的光照 植物长得更好 丰富的营养……4、根和茎一、教学目标1、 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出这些器官的功能2、 能根据植物器官的特点进行分类3、 能独立地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4、 能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归纳出结论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各种各样植物的根,并探究根和茎的主要作用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根、各种各样的茎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阅读“科学”的内容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植物通常用什么来吸收营养物质的?(二) 指导学生认识植物的根1、 让学生把植物拿到桌面上。
2、 让学生把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 根据植物根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4、 学生互相交流5、 归纳概括出根的共同特点三) 指导学生研究根的作用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几幅图2、 学生讨论根的作用3、 让学生把自己的认为记录在表格中4、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进行研究5、 学生实验探究6、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7、 学生交流研究结果四) 指导学生研究茎的作用1、 让学生猜想植物的茎的作用2、 学生汇报各自的猜想3、 学生从自己的假设中选择1至2个,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4、 与其它小组的同学交流研究结果5、 归纳概括出茎的作用6、 让学生阅读“科学”部分的内容六、板书设计 4、根和茎 根的作用:固定、吸收营养物质、贮藏营养物质…… 茎的作用:支撑、运输营养物质…… 5、动物的食物一、教学目标1、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2、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3、 能推断出不同种类的齿和爪对它们的捕食有什么好处4、 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二、重点难点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物给动物分类。
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动物标本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一样吗?(二) 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食性1、 让学生观看课文的插图2、 图中的动物分别吃什么?3、 我们还认识哪些动物,它们分别吃什么?4、 指导学生根据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1) 学生分组讨论2)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3) 归纳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