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将进酒的资料

鲁**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22KB
约4页
文档ID:446990157
将进酒的资料_第1页
1/4

1.一个惊心动魄的开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从空间夸张,一从时间夸张真是“巨人式的感伤”2. 两处用典:(1)烹羊宰牛且为乐(语本曹植《箜篌引》)(2)陈王昔时宴平乐语出曹植《名都赋》)3. 三种主要情感:(1)显示了诗人对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2)流露出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之意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3)表达诗人蔑视权贵,尽吐郁积在胸的不平之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4. 感情脉络的四个层次:(1)感伤之情:如“君不见”两句2)欢乐之情: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3)愤激之情:如“钟鼓馔玉不足贵──斗酒十千恣欢谑”4)狂放之情:如“主人何为言少钱──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赏析 1.名句 名句一: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赏析:“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不是李白的独创, 早在春秋时代问世的《论语》就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记载;汉乐府《长歌行》有诗云:“百川东入海,何日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独伤悲。

告诫世人:光阴易逝难回头,莫让年华付水流 宋代豪放派词人苏东坡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及《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是我国古代“流水文化”的扩展和延续《将进酒》一开篇,就把作者的视线引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既描写了大河奔腾的壮观景象,又抒发作者“逝者如斯”的伤感至于“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与作者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有异曲同工之妙诗歌开头这两句,不仅为下面的“万古愁”埋下了伏笔,也为李白的“开怀畅饮”提供了充足的借口名句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赏析:这是后世多少仕途失意者的自慰之辞但在唐代,李白初进长安,确实对自己的前程充满信心,这在他的《行路难》略有表现: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这首诗中,作者想“渡黄河”、“登泰山”,无奈巨冰塞川,大雪满山,要奔赴前程,可谓举步维艰啊但作者并没有心灰意冷,相反,他还从姜子牙(曾辅佐周文王)和伊尹(曾辅佐商汤)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行路虽然困难,但终究有长风破浪之时,到那时便可“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是在公元744年写《行路难》, 那年正是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时候,那时“千金”尚未“散尽”虽有怀才不遇的失落感,但“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幻想还依稀可辨八年之后,即公元752年,李白写《将进酒》时,当年“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梦想已化为泡影,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实际上并未受到重用,所谓“千金散尽还复来”实际上并不见来,仕途上的失意,生活上的困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由此可见,“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面豪爽,暗藏忧愁名句三: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赏析:这两句诗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钟鼓”本是一种乐器,在这里是击鼓作乐之意,“馔玉”是指精美的食品在封建时代,只有衣食无忧的达官贵人才有闲情逸致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享受山珍海味之美李白不羡慕达官贵人的生活,实际是对权贵们的一种蔑视,这是封建社会的读书人最可宝贵的性格这种不随波逐流的叛逆性格在作者的另一首诗《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也有所表现:“……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然,有骨气,不等于没有忧愁李白在蔑视权贵的同时,一种难言的惆怅也在心中涌动,他想通过"长醉不复醒"来忘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但醉酒真能解愁吗?李白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满腹惆怅的人,当他一心解愁却又无法解愁的时候,内心是怎样的愁苦啊!表面上开怀畅饮,实际上愁箭穿心,这就是《将进酒》中的李白!名句四: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赏析:在《将进酒》中,李白像一个大哲学家,对生活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哲学化的概括就是作者在“饮”与“名”的问题上作出的结论李白仿佛站在历史的最高点上,指点古代圣贤的功过是非我们暂且不论他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高见带有多少历史依据,只说他与“陈王”的“深情厚意” 在中国历史上,寂寞的圣贤不可胜数,作者为什么就提到“陈王”呢?我们从陈王的生平可以略知一二 陈王就是三国时候的曹植,他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由于“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最终没有得到父亲曹操的重用曹子建七步成诗”是著名的文学典故,他的《七步诗》家喻户晓:“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曹植一样,李白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他初入长安,抱济世之志,却为小人排挤,最后落个“赐金还山”的下场 他对曹植情有独钟,大加赞赏,也许是同病相怜的缘故吧2.艺术手法 :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 (1)这首诗的基调是愤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极快。

①开头四句写悲李白和朋友开怀畅饮的颍yǐng阳离黄河不远,因此作者以黄河起兴黄黄河自西而来,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直奔东海 上句写大河之来,上句写大河之去,形成咏叹味接着四句向人们喻示时光流逝迅疾,一去不返,人生由青春至衰老不过“朝”“暮”间事两个长句,既用比喻──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用反衬──以黄河的伟大永恒衬托生命的渺小脆弱,更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夸张这个开端可谓悲感已极②“人生”以下六句写欢人生”两句由“悲”而翻作“欢”“乐”诗人渐趋狂放朋友间的聚会是人生中快事,“金樽”“对月”将饮酒诗化了, “莫使”“空”的双重否定 句式代替直陈,语气更为强烈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句子,相信自己一定能作出一番事业,对区区金钱也毫不在意作者写了盛宴,“一饮三百杯”③“钟鼓”以下六句写愤激之情酒宴开始,诗人的感情由欢乐转为愤激,借以渲泄心中的不平钟鼓馔玉”“不足贵”是出于愤慨古来”两句亦属愤语 说到“惟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因为曹植是他景仰的人他为曹植的怀才不遇抱恨终生而叹惋,兼以自况④“主人”句至结尾写狂放之情2)夸张的写法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夸张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

诗中有些夸张是凭数字表现的,有些属于感觉的夸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者似乎一下子就把读者指引到波涛汹涌的黄河岸边,观赏水从天来,东流入海的壮观景象,读者在领略①生活不如意李白的好饮性格也许与生俱来,但后天的生活经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李白少年即勤奋读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也”青年时师从有经世致用思想的隐士赵蕤,隐居深山刻苦攻读两年,这段经历对李白思想影响很大,后来他经常以管仲、诸葛亮自许,畅谈王霸之道,纵横之术在《大鹏与希有鸟赋》一文中,以大鹏自比,以“激三千以崛起,向九万而迅征”的大鹏形象,表现自己的不同凡俗的性格和远大的人生抱负,嘲笑现实社会中的权贵和墨守成规者,蔑视封建权贵和封建秩序,追求个性自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性格的内核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青年时期的李白就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心怀“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人生目标而赵蕤思想中顺应自然、鄙视虚伪世俗的道家意识,也悄悄地在李白的心中播下了种子,孕育了他崇尚坦荡的性格儒、道思想构成了他矛盾的内心世界,影响着他的一生他脱不掉儒家“济天下”的心愿,想当政治家,但当时的唐朝官场容不下飘逸若仙、恃才放狂的李白,在历经三年的长安之行后,只好“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李白有“仙风”,也有“道骨”,但他首先是一个有喜怒哀乐悲恐惊的正常人,他不能没有惆怅② 政治上的黑暗,怀才不遇的结果李白生活在玄宗、肃宗时代,唐玄宗溺爱声色犬马,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许多有识之士被挡在政治大门之外李白首次入长安,希望能得到皇帝的“垂青”,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结交了宰相之子崔宗之、玄宗之妹玉真公主等朝中的显赫人物,希望他们能向皇帝引荐自己,但这些努力并没有实现目的,反而招来一些人的嫉妒,没有实现步入仕途的梦想,他只好四处云游等到玄宗诏用天下有才华的人时,李白才又一次入长安,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得意狂语开始时他也确实得到了玄宗的宠信,替皇帝写写诗做做赋,但他的才华不久就受到皇帝身边的佞巨权贵嫉妒诋毁,他的狂放傲岸也让皇帝吃不消,升迁的大门自然被悄悄地关上了当他发现自己仅是皇帝的御用文人时,不满情绪渐生,要求还乡,玄宗顺水推舟准许他的请求“赐金放还”肃宗时,李白参加永王幕府,受到永王重用,自己认为可以“暂欲清幽燕”、“不惜微躯捐”了,并自比谢安,辅佐永王,平定安史叛乱,当永王篡权的叛乱被镇压后,自己也身陷牢狱被流放,险些丢了性命,后经亲友的全力营救遇赦才脱险。

李白的梦想和希望从此彻底破灭了这次也使他认识到了当时的统治者颠倒是非,宠爱佞臣奸人,排挤打击有才能的正直之人的现实仕途坎坷,抱负难伸,使得他的心灵世界总是处于痛苦的境地,为了求得心理平衡,酒就成了李白的挚友4.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呢?李白嗜酒,我觉得更多的是他人生志向不得施展的体现他曾两次进入京师,与达官贵人相伴,但是不久就因为他傲岸的个性,出众的才华,而又触犯权贵,遭到谗毁排挤借饮酒来反抗险恶的现实社会,寄托情怀,是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常用方法陶渊明曾经这样谈论酒趣“试酌百情远,重忽忘天”喝一口酒,种种世俗之情都远离而去;连饮几杯,就忘了自己饮酒可以使人进入忘物忘我的境地魏晋人喜欢饮酒,认为酒能引人入胜陶渊明则更独特的领悟到了酒能使人“忘天”的境界,酣饮时,俗念没了,思虑没了,天就是人,人就是天,物我两忘,尽情饮酒,然后借酒排遣,醉后写诗自娱,李白也继承了这种做法,借酒浇愁,发泄情感,写了许多借酒咏怀的诗,以表达自己心中的郁闷这嗜酒的行为是一种无奈的排遣,内心苦闷的发:人生短短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东边我的美人,西边黄河流,来呀来个酒呀,不醉不罢休,愁情烦事别放心头泄。

诗句内含的同时,也感受到其中的艺术魅力。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